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花未全开月未圆
    原文意为:“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七个字,是借福之道和保泰之法,没有比它更精确的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归根结底得效法自然,如此才能生存得好。既然亏缺是自然的常态,那么,有缺陷也便是人的常态,真正得道之君子,要安于有缺陷的生存状态。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曾国藩在给诸弟的信中就讲到了“求阙”(阙者,空缺、亏损也),并告诫他的弟弟要读《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就会知道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缺陷。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求阙观念源于《易经》。《易经·丰卦》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其意是说天地之间的充实与空虚,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或生长或消落的。从《易经》的《临卦》中,曾国藩明了宇宙间阳至生阴、阴至生阳的道理。

    《易经》这部儒家经典揭示了字宙自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万事万物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特点是盈、虚、消、息互相转化,没有久盈久息,也不会久虚久亏;盈到一定时候就会变为虚,息到一定时候也会变为盈,反之亦然。

    《易经》将宇宙自然这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现象以阳和阴两个符号来代表,于是可以简化而以阳至生阴、阴至生阳来概括。这就是《易经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种变化的另一特点是:盈满是短暂的,一旦到了这种时刻,便会立即向亏缺方向转化,反之,亏缺却是长期的;而盈满又是少见的,亏缺则是普遍存在的,如天有孤虚、地缺东南,等等。这一特点,彰显的才是宇宙自然的真相。

    庄子说,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开到灿烂,离枯萎也就不远了;月变到圆满,离亏也就不远了。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有一首诗:“道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得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状态,花好月圆也是一种状态,前者有所欠缺,但是常态;后者看似圆满,却很短暂。前者处在一种上升态势,接着来的将会更好;后者却因处极点,接踵而至的将是凋谢的恐惧与亏虚的沮丧。因此,曾国藩认为前者好。花未全开月未圆

    原文意为:“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七个字,是借福之道和保泰之法,没有比它更精确的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归根结底得效法自然,如此才能生存得好。既然亏缺是自然的常态,那么,有缺陷也便是人的常态,真正得道之君子,要安于有缺陷的生存状态。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曾国藩在给诸弟的信中就讲到了“求阙”(阙者,空缺、亏损也),并告诫他的弟弟要读《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就会知道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缺陷。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求阙观念源于《易经》。《易经·丰卦》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其意是说天地之间的充实与空虚,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或生长或消落的。从《易经》的《临卦》中,曾国藩明了宇宙间阳至生阴、阴至生阳的道理。

    《易经》这部儒家经典揭示了字宙自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万事万物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特点是盈、虚、消、息互相转化,没有久盈久息,也不会久虚久亏;盈到一定时候就会变为虚,息到一定时候也会变为盈,反之亦然。

    《易经》将宇宙自然这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现象以阳和阴两个符号来代表,于是可以简化而以阳至生阴、阴至生阳来概括。这就是《易经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种变化的另一特点是:盈满是短暂的,一旦到了这种时刻,便会立即向亏缺方向转化,反之,亏缺却是长期的;而盈满又是少见的,亏缺则是普遍存在的,如天有孤虚、地缺东南,等等。这一特点,彰显的才是宇宙自然的真相。

    庄子说,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开到灿烂,离枯萎也就不远了;月变到圆满,离亏也就不远了。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有一首诗:“道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得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状态,花好月圆也是一种状态,前者有所欠缺,但是常态;后者看似圆满,却很短暂。前者处在一种上升态势,接着来的将会更好;后者却因处极点,接踵而至的将是凋谢的恐惧与亏虚的沮丧。因此,曾国藩认为前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