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35 章 各行祖师-孔子
    轴心时代

    历朝微怔,听到半空响起激荡的乐声,众人举目望去天幕上现出他们不认识的人物

    一袭白袍的琐罗亚斯德、熟悉的乔达摩释迦牟尼像、他们圣师孔子、老子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以色列先知赛亚、古希腊苏底拉格

    李世民望着琐罗亚斯德旁的小字微愣,波斯帝国国教火祅教教主

    火祅教拜火教在北魏时传入洛阳,到齐周两国时已成为朝廷祀官,就连大唐也设有火祅教祀官官职。

    原来琐罗亚斯德与孔夫子是同时代吗

    他的微思天下僧侣并不知晓,看到佛祖金身出现在天幕上时,所有僧侣双手合十,掩下心中喜意,口中直念阿弥陀佛原来在后人对佛祖竟如此推崇

    阿弥陀佛

    而刘彻盯着天幕半晌,突然侧头对卫青道“仲卿,你说天下同处大争之世的概率有多大”

    他身旁的卫青垂眉敛目“天下同处大争之世玄之又玄。”

    怎么可能呢

    东边大乱不代表西方南方动荡,若他猛地抬起头,惊愕地看向陛下“难道”

    刘彻抱手点头“百家争鸣正值大争之时,西方亦是动乱,那波斯、印度呢”

    只有纷争乱世,世人才会虔诚叩拜神仙。

    当然他握拳轻咳眼神漂移未处乱世亦求神仙,比如他

    轴心时代的圣人们,对人性、生命、世界本源及神灵进行探索,如人性到底是什么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君子境界;

    老子认为人性不分,当不争向善才能回归先天本性;

    佛祖认为人性无常,当以觉悟和慈悲来修行人生;

    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有理,可通过思考和辩论进入知识境界;

    先知以赛亚人性本有罪,应该以信仰和行善来清洗罪恶;

    轴心时代的哲贤思想传承几千年,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启示,他们教会我们仁义、道德、慈悲、正义。

    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被神化,坐上神坛沉默看着他们的徒子徒孙给他披上一层层神圣的外衣。

    如乔达摩释迦牟尼,在原始佛教中有佛陀禁止他人为自己造像的禁令。

    但现在每一个寺庙都有无数罗汉佛祖像,为什么不遵禁令

    因为大众需要佛祖寄托心灵,标设感情描点。

    而佛教教徒亦要信徒热烈祈求佛祖,把佛祖看作救世圣人,虔诚信奉才能达到传教目的

    宋

    德延对天幕讲述的佛教理义非常不满“师父,后人不懂佛法污我佛精义。”

    佛印双手合十眼眸合闭“阿弥陀佛,即非是,也非否,德延你着相了。”

    “师父”德延梗着脖子不服“佛家劝人向善,修行已身,根本不强求世人衣钵我佛,后人言语对我佛太过苛刻。

    当

    今天下庙宇高僧皆通儒学,以他师父作例三岁能诵论语,五岁通三千诗句,后又精通五经被称为神童,其才学不输朝廷状元。

    佛印摇摇头眺望天幕“若世人能诵佛法修行积善,即便破禁令又如何”

    阿弥陀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明

    朱元璋合上嘴,搓了搓手“这妮子敢说,说得够犀利。”

    先前说孔子祸害得罪天下士子,现在有直言庙里和尚犯讳,不知道那些得道高僧会是啥心情

    不过佛家有禁止造像的佛令

    他怎么不知道

    做过和尚的朱元璋陷入沉思。

    看来他当了个假和尚

    儒家同样如此,秦末战乱让百家凋零,上至朝廷下到各家都在摸索治世之道,为了先行一步,儒家开始神化孔子形象。

    言他面相七露,三白眼,朝天鼻、龅牙、大耳、脑壳凹陷如盆地,母亲将他丢弃后发现有老虎在喂养他,雄鹰在为他扇风,总之凤生,虎养,鹰打扇,不是常人

    听到天幕如此直白地描述,董仲舒眼前一黑,几乎晕过去。

    学生怕他气个好歹忙上前扶他,看着师长脸色发青,嘴唇哆嗦地盯着天幕怒骂“一派胡言,圣师分明是河目隆颡乃黄帝之像,与龅牙朝天鼻有何关系

    后人大胆污我圣师”

    董仲舒觉得非常委屈,舜有重瞳,皋陶长鸟喙,大禹耳有三漏洞,武文王有四乳皆是圣人异相,夫子为先贤,怎么能没异相了

    他儒家到底做了什么后人再三表达对他们不满

    而民间却不赞同仙人语言“孔夫子有大智慧,教出那么多学生连陛下都敬着,肯定是神仙人物,既然是神仙人物了,那肯定跟他们长得不一样”

    粗大的嗓门引来其他人认同就是就是,咱们村的神婆眼睛都比别人长,孔夫子有老虎老鹰护着难道不是圣人

    到后来就进化成孔子是天上五帝之一的黑帝化身,其形象坐似一条龙,站似一头牛牵牛,背像龟丞相龟背,嘴如烤香肠牛唇,手如虎掌声如雷的仙怪象。

    用孔家后人的话描述就是我家的老祖宗有成汤体型,黄帝龙颜,眉有七十二彩,目有流十四理

    天幕沉默几息后,才慢吞吞开口什么时候孔子成了玛丽苏形象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

    后人,有没有可能你理解有误

    孔丛子里言孔夫子修肱而龟背成汤之容体也,是指孔子长有骈齿,虽然驼背,但他身材高大,筋骨强健

    刘邦想到自己宣称自己乃赤龙所生,突然浑身一冷后人不会把他也给描成仙怪了吧

    他瞅了眼天幕上孔子画像,心有戚戚地摸着自个额头,嘀咕道“乃公皇者之相甚好,无需更改。”

    千万别改

    为何要神化孔子,其因有二

    一、统治者将学说作为治国思想,如汉初启用黄老作为治国之方,所以老子演变为太上老君化身,树立其权威以示正统化;

    二、学说适应当时环境并具有实用价值,学说校长一旦神化也能抬高学说地位。

    如黄老之学独盛时,压倒诸子百家,汉武帝需要儒家大复仇理念时,就留下上教科书的罢百家独尊儒术题干

    秦

    李斯神情一动,要不要神化下法家先贤

    法家是大秦正统,当神化先师,但是李斯面色犹豫法不徇情,根本无神化土壤啊

    他瞥了眼对面的儒家博士,眼露鄙夷先贤说得没错,儒家犯禁迷天下,空谈迂腐,你们为了主导朝堂,竟然信方技之术。

    你们这么造,孔子知道吗

    所以儒学到大汉时,被董仲舒改造为大统一、大复仇理念及无上权威的天人感应。

    前两个理念深得汉武帝心意,于是朝廷开始提拔儒家地位。

    学术上设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国家学术必读经籍,并且设相关博士教导皇室子弟,习儒家学说。

    无论是太学还是贵族学校四姓小候学,学子都要学习儒家经典知儒家圣贤,其中孝经和论语是学习科目的重中之重。

    即使各郡的普通官学,如学、校、庠等级别官学,也要设儒家经师一人,孝经经师一人,专职教化民众尊礼孝顺;

    当天下都学儒家经籍时,孔子在朝堂上的地位开始显露出来。

    西汉汉平帝追谥孔子为公爵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首次得到爵位追封,生前未得政治地位,死后倒得偿所愿

    秦始皇垂下眼眸只有死人才能尽享荣耀,因为他永远也无法把荣耀换为实际。

    到东汉末年时社会矛盾激增,皇室、权贵、士人三方失衡,孔子地位被削成褒成侯。

    为何被削

    因为东汉政治混乱,宦官外戚两者相斗,天灾四起让儒家核心价值观摇摇欲坠

    汉

    刘秀只觉心绪翻腾得厉害,忍不住倒酒作苦酒如喉,心中愁绪万分他要怎么改制朝廷

    他方下酒壶沉沉地叹口气,大汉岂止是宦官外戚,还有门阀士族当道

    而今天下门阀俱知后世走向,他要怎么给大汉开治国药方

    儒家动摇价值观的同时,儒家内部也分为今文河和古文经。

    为争夺思想主导权,儒家两派开始托古改制,想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王之制以救社会,结果政治没救到,倒给王莽篡位了理论支持。

    支持的下场就是嗯,儒家大翻车,朝廷、世道、儒家都在改制中狠狠地摔了个跟头

    李斯在心中记下儒家不仅神化孔子,还喜内斗。

    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开始内部,公羊vs谷梁。

    公羊胜

    他负手嗤笑法家变法条例清楚,墨家经义义理分明只有儒家经典之意未定,治国方略含糊不清,泛泛之谈。

    而孔子又说我注六经,强行以儒言史,结果儒家徒子徒孙他效仿先师有学有样,大改他的言语经谈。

    难怪儒家内斗最厉害,六经注释人人有理

    虽遭到挫折,儒家还是努力抢回思想解释权。

    曹魏时期,儒家伪造孔丛子、圣证论等,借孔子之名向朝廷提出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等政治建议,再次展现儒家入世态度。

    但这些举动没用,因为长期战乱让官学无序衰颓,教育被各地私学承担,知识开始被门阀士族垄断。

    没有官方教育支撑,儒家想要把儒家经典植入世俗,是相当困难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时过几百年仍能见到诸子百家的残影。

    如李白就曾学纵横之术想要纵横天下

    天幕贴出一张;孔子这样说过谁敢反对看得李隆基脸皮一抽,著孔丛子的王肃被朝廷请进孔庙,作为二十二贤享受祭祀。

    后人做法也太过讥诮。

    李隆基揉了揉额头后人托前人之口论述治国教民之方,历来如此,为何后人如此在意

    至于神化孔子

    自汉以后没有谁神话孔子,只是把他作为政治名义行文教之事而已。

    儒家没有官学支撑不能大力宣扬经义,同样朝廷没有足够官学,就无法掌握官吏来源。

    私学虽好,但与朝廷连续并不紧密,无法为学生上升渠道,所以学子想要入仕还得依靠世家大族。

    这也是为何曹丕要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之一,手上不掌官学无学子为朝廷出力,只能向世家大族退步稳定统治。

    至于追封孔子

    曹丕表示风太大,听不清

    魏

    听到后人言他向世家大族低头,曹丕脸色难看地憋了半晌,从胸腔挤出几字“朕不是朕没有,朕恢复太学学制,他们有入仕机会。”

    振威将军吴质悄咪咪地瞄了陛下一眼,在心中对他进行小小反驳太学复立数年,产业合格者不足百,根本无法与大汉三千生员相比。

    再则他沉沉地叹口气,大汉各郡设有学、校、庠、序等官员,全面教化汉民,现在呢

    朝廷根本无法亦无力管辖各地,世家大族势力太大对朝廷不是件好事啊

    正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存在,西晋设的国子学也有严格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内学习,至于庶民

    没他们的份

    民间宋

    有年长者不满人家周朝庶民学习优异者,都能到王都入学,怎么到魏晋时庶民连做官的机会都没了

    都说日子越过越好,怎么这些王朝是越过越倒退

    他捻着胡须欣慰道还是官家

    好,亲劝天下人读书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让家中娃儿有机会光宗耀祖。

    仙人老说宋不好,明明他们生活得好好的,仙人尽乱说。

    至于在国子学内学什么

    不全然是儒家经籍,经过东汉翻车前鉴,晋人对儒家治世能力抱有怀疑,你们到底能不能安民安天下

    所以在西晋时孔子同样没得到追封,并且晋人不以学术角度看儒家,反而用佛道之学去解释儒家经典,如用老、易理解儒家,寻求致用之道。

    结果致用之道没找到,反而变成专务清谈,遗弃世务的玄学,代表人物王弼、何晏

    汉

    刘邦瞪眼“专务清谈,遗弃世务”

    他转向萧何“丞相,你说这句是何意”

    连续熬夜处理政务的萧何默默地看着他陛下,你真不懂

    “咳咳”刘邦想到近日事务众从,装模作样地咳嗽几声,若无其事地转过脸望向天幕整天夸夸而谈的玄学,叫优秀学生

    后人你有没有弄错

    而佛教在世俗中不断扩大,成实宗、三论宗、涅槃宗皆形于晋。

    它们有属小乘佛教,亦有阐扬天地人一切皆空的佛法,能安民抚心,亦有新的人与自然相存类哲学问题。

    所以魏晋兴谈玄时,私人讲学往往会既讲儒,又说佛道,听众者往往数百。

    我们说华夏思想主要儒释道,它的源头就起于魏晋

    唐

    房玄龄摇摇头,后人似乎想把儒释道分开讲述,可哪里分得开

    陈后主命张讥在温文殿讲老子、庄子,在开善寺讲述儒经让从臣俱听。

    那时各家学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分得开

    佛教与道教同为宗教,但性质迥然不同,佛教宗教性质安抚民心作用特别好。

    但坏处也很明显大肆占地修建庙宇,劝人出家又不缴税,发展到一定程度变成国家负担,蚕食天下民力财力,所以历史上出现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这还是皇权和世俗孝文化阻挡后的结果。

    若不打压宗教,宗教会发展成什么样

    基督教、伊斯、兰教就是例子

    宗教排他性非常霸道并不包容,有它在就不允许其他学说存在。

    古希腊的学园为何被罗马皇帝关闭,原因很简单他们与基督教的教义相悖,所以关闭转开宗教学校;

    学乖的佛教才学会与道教、儒家和平相处,要知道最初佛教可是没有孝文化,现在庙里和尚还会劝人向善孝顺父母。

    而道家很奇葩

    历代道士你说什么奇葩

    都是宗教性质的教派,基督教、佛教或是教,教士和尚都靠信徒供养。

    而道家呢

    看风水、打醮、算命、驱邪、炼丹看病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养活自己的路上,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的打工教派。

    人家教派对信徒宣扬你要向善积累功德,或是全身心奉行上帝,你来世才会拥有美好生活,或是死后上天堂。

    道教的信条呢

    今生你都过得不好,怎么保证来世能过上好日子

    修今生别望来世

    贫道的话爱信信,不信滚。

    莫挨老子,老子要得道成仙

    所以除了朝代末年时,统治者是不过分管控道教,即使现在我们管理的各方教派里,还是道教最省心,堪称遵纪守法好公民,而最不省心的教派只能归于统战部,萝卜不行就只能上大棒了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

    刘彻兴致勃勃后朝有道士得道成仙了

    李世民迟疑后人说的道教是他钦定的国教

    赵匡胤抱臂最省心东汉黄巾起义了解下

    到北魏时期,皇室拓跋家族开始汉化,除了开启国子学、太学外,还创四门小学及皇亲之学。

    在四学基础上又按照郡国大小,设立学校教育制度。

    大郡博士2人;

    助教4人;

    招收学子100人;

    次郡博士2人;

    助教2人;

    招收学子80人;

    中郡博士1人;

    助教2人;

    招收学子60人;

    下郡博士1人;

    助教1人;

    招收学子40人;

    而任博士要求40岁以上博通经典,学生则是先取高门,再进中第门第,至于庶民能否入学,暂未查到资料。

    北魏设的官学较多,为加强汉化把孔子追封为文圣尼父,文圣为谥号,尼父为尊称

    汉化拓跋家族

    秦始皇眼眸微挑异族瓜分华夏

    但他正欲说话,就听到后人屡屡提及的科技二字。

    而与北魏相对的南朝,走的却是科技教育体系。

    私学教授的科目有文学、算学、医学、药物学及数学,教授者往往实行小班讲课,至于追封孔子

    不存在,毕竟南朝还有妇女做官呢

    南朝韩蔺英擅长文辞,被南朝宋武帝命为博士,教六宫书学被尊称为韩公。

    南朝被拜为博士的不仅仅是韩蔺英一人,袁大舍等人亦以女子之身跃为博士。

    前秦韦逞母亲宋氏更是隔纱讲学,教授学生120人,被尊为文宣君

    明

    “真好啊”马湘兰痴痴地望着天幕讲学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她也想踏上大舞一展之长啊

    马湘兰以帕拭泪,自己是楼中花魁,通音律擅歌舞,更擅画竹兰,士人赞她画内藏机巧,不失韵味,其技如男子作画。

    但又能怎样

    她终

    其一生都被困在楼里,即使她散财周济家贫士子、落魄贾商,可还是没一人能救她脱楼。

    马湘兰眼角落泪,轻声道“真好,能做博士亦能讲学。”

    更好的是后世女子,能入学畅言古今,窥圣人之言。

    她怎么没投身后世呢

    隋朝学校继承前代,但独开算术科、书写科,又让各部门博士教授学生,如医学博士、药园师、天文、历法等科目;

    因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所以给用尊称先师尼父,把北齐追封给孔子的邹国公给覆盖掉。

    同时又封孔子后人为绍圣侯,以示皇家对儒学看重。

    但儒学学术影响力并不如汉朝,到唐朝时儒家仍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理论。

    哪怕学校要学习儒家九经礼记、左传学三年、诗、周礼、仪礼、易经学两年,尚书公羊传、谷粮传学一年,总五年习儒,也不能让儒家成为主流。

    追究原因儒家体系比不上佛家思辨、道教教义的影响力。

    所以大唐科举考经义,考试内容也不全是儒家经典,亦有百家科目,在大唐科举重诗赋轻经义情况下,儒家经义占比不重

    所以大唐国情让孔子地位如坐升降机。

    仅唐太宗一朝,孔子就经历过追封圣师,又变宣父的经历,之后起起伏伏如同人生波浪

    我升嘿嘿,我又是先圣啦

    我降哎哟,我是太师了。

    我升哈哈,我又是先圣了

    我降天呐,我变隆道公了

    孔子后人地位亦是如此一会褒圣侯,一会文宣公,但是凭借孔子子嗣四字,自小就站在人生终点

    唐

    看着孔子画像在天幕上不停升升降降,滑稽又让人想笑,李世民撇过脸忍不住猛咳出声“后人真是太过放肆,对孔夫子没丁点尊重。”

    他志在尧舜之道,在他看来周公、孔子之教如鸟有翼,鱼有水,不能失之朝堂,所以周孔教化辅以尧舜,方达治世。

    事实上从秦到唐,纯儒治国就王莽新朝,其他朝代要么儒皮法骨,要么信佛崇道,把儒家作为招牌使用。

    儒家经义变幻几番,跟孔子毫无关系,到宋朝

    天幕沉默半晌才道儒家孔家店完全形态即将降临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