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32 章 各行祖师-教育
    巨幅的舆图上现出一条条水渠,从始点不断蔓延到东,又北上分叉至西和北地,直到和东方水系连接在一起。

    数条代表着水利的渠道突然散发出七色光芒,耀眼却不刺人。

    无论是李世民或是赵匡胤等帝王,又或是无数大臣百姓,数亿万的眸光齐聚上苍,望着那条条七彩之线贯穿华夏大地,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重定九州,这就是重定九州

    朱元璋复杂心绪上涌,站在巨幕舆图前他竟失了声,半晌后才嘶哑着嗓子大吼“何为千秋万业,这就是千秋万业”

    红旗河红旗河,秦始皇低声念着红旗河三字,想起天幕降临时展现出的那面红旗,顿时明白后人取红旗河之意让整个华夏大地有红旗飘扬

    后世朝廷向他展出一幅何为千秋基业,何为万世之基。

    他面上少见地露出几分激动之色,他原以为世间顶峰基业不过是统六国,立帝称朕。

    秦始皇闭上眼让冰凉的空气冷下他沸腾的心绪,后人以他们这些老祖宗为荣,殊不知在天幕跟前,后朝所作所为亦是他们的指引。

    红旗河工程给历代历朝带来的震撼太大,众君臣根本没听清天幕后续的讲述。

    到后人道出孔子名讳时才回过神,略略聚集精神听天幕讲述

    我国能领先世界两千余年,就是发展了教育。

    有教育即有了传承,所有的技艺、思想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天下多兽,伏羲教民以猎;

    神农制耒耜,教民耕农;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丰;

    文明被人类推动前进,五帝有了文字教授机构成均,而成均为五帝时期的养老之地。

    因此教授者多为老者教新,到氏族末期时成均有了学校雏形

    汉

    董仲舒负手轻叹“五王圣代兴文教外,还集体赡养老人,使时人生有所养,老有所依”

    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后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西学;

    这就是儒家向往的五王时代啊

    先王时有老有所终,想必后世亦有吧想到此他捻须摇摇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后朝国力富强但在他眼中后人纷争更甚于春秋战国,向利之心更甚,他们不重礼仪道德,长此以往会乱了社会秩序,有损国家、人性自身;

    我们从甲骨文勘出商朝除了承五帝时期的庠、夏朝的序外,又因殷人重祭祀崇礼乐,设瞽宗作祭祀及礼教之地;

    同时立右学作为学习乐的高等学问场所;

    换句话讲华夏文教之所开始增加,同时商朝作为当时最强王朝,期兴盛时如同巨唐,各方小国多遣子弟

    入殷求学。

    主要学习内容为

    天文类数学右学、思想品德类学庠、祭祀礼仪瞽宗及习射、武舞序四大类

    唐

    大唐屡次被天幕提及,李世民嘴角止不住上扬夸,狠狠夸

    后人夸得越多,不就说明他李唐乃天命所归,至于大唐安史之乱被天幕当众抖出

    李世民表示有宋朝对比,想必那小子不敢再轻乱朝廷,昏聩度日

    谢谢你,比较侠

    赵匡胤发疯怒吼滚啊

    周立国之后,其立国核心为以宗法分封制,它对教育格外看重。

    除了承四代学校制度外,又立国学和乡学两类。

    对教育实行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垄断行业。

    也就是说周朝直系教育机构最为雄厚,师资力量不是乡学和诸侯设的泮宫比得上的。

    最好的教育,掌握在周天子手中

    秦

    秦始皇没想到大秦文教连商都比不上。

    后人的疑问如同一掌拍在他脸上大秦的文教在哪里

    没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么能保持国祚传承

    他低下头回顾后人讲述的东西之举,半晌后不得不承认没有文治,大秦只能以战养战的老路可走。

    文治他眼眸扫过殿中各家博士,在黄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几息。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

    国学设于王都,专为贵族子弟专设主要打造精通诗书礼乐人才。

    其学校又分小学和大学,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面教育;

    乡学设于郊外,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其规模简单仅有小学一级

    民间百姓原来古人也要读那么多书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读大学呢

    机敏者不解“周人入读的校室叫大学,咱们这何曾有过大学”

    见有人质疑自己,那人急了,辩白道“我亲自听那读书人说他读大学,怎么会错”

    咱俩完全是鸡同鸭讲,校室跟书籍经义不是一个东西啊

    小学为童蒙开智教学,学子为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

    入学年龄为8岁15岁;

    入学时间与宗法等级制度有关,越是权贵入学者越早。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学年龄为10-13岁,而庶子及极少数平民子弟者为15岁左右;

    课程礼、乐、射、御驾车、书、数六艺

    明

    刚定下国子监监生历事制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仅习四书五经,还设有武校、医学和阴阳学,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识字者定比大唐多”

    让他要有底气的原因是后人提到了大诰。

    百姓头顶大诰上京高御状,

    那就说明他曾经的设想得到实现每镇每村都有社学

    815岁必须入学读书,不读书罚父兄

    论识字率,谁敢与大明比

    大学成均为习乐德、乐语、乐舞场所。

    用今天的话讲成均院专业为乐,属于综合艺术类课程,每门课程教授不同学识

    乐德思想品德课,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语中和等等;

    乐语语文课,如懂诗经言语,会吟诵、讽刺等等场合用语;

    乐舞祭舞如持鸟羽而舞,用以祭祀四方等;

    其中乐舞又分为大舞、小舞,古人13岁学文舞皇舞持五彩羽而舞,用以祈雨、15岁学武舞干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所以13-15岁少年被称为舞勺之年

    民间

    原来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回身对爷爷撒娇“爷爷,宝安13岁了,宝安也要学乐舞。”

    素来溺爱孙子的老者没有顺着他的意,斥责道aaadquo乐舞岂是随意能学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雅舞不是当今读书人必备技能,能舞雅舞者皆是乐籍之流,好人家岂能做折腰之事

    少年不斥也不生气,两眼转得溜溜的,不知道心里打什么主意

    上庠教授典书、诏书之处;翻译成今天大白话上庠院是类似今日文学院,为国家培养文秘类官员;

    射庐是学干戈射箭之所;嗯,今天的军事学院,学驾车学射箭;

    其中射箭是时人必备技能,不会射箭者不能被称为男子;

    宋

    听到天幕此语,韩世忠嗤笑“事关男人雄风,谁还不会射箭”

    说罢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用力揉了揉拿起强弓往箭靶一射

    命中红心

    “好”围观士兵纷纷拍手叫好“副尉厉害,副尉男人,副尉英武”

    韩世忠咧嘴一笑,正要说话就听到天幕道

    所以当遇事需要取决时,射箭成了决胜技能。

    如果周天子取士,当备选人各项水平均当时,则以箭术为选取目标。

    射箭不单看命中率,需要考验备选人射箭时仪容、动作是否合礼;

    行走节度是否合乐,以及射箭时是否有谦让品德、箭法是否正确

    韩世忠脸瞬间下沉呸射箭取敌人性命,搞那么多花头做甚

    跟朝廷里的那些蟲虫一样,净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同样驾车亦是如此

    鸣和鸾古人车驾外有和和鸾的装饰铃,行车时要达到铃声共鸣有节奏,嗯地狱版本的直线行驶;

    逐水曲在曲折的水岸行驶不使车落于水中,现代科目二中的升级版曲线行驶;

    过君表现代版的倒车入库;

    舞交衢在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配合舞蹈节奏,

    专业级别的车舞表演,驾照不考;

    逐禽兽驱车将禽兽赶到君主左方,才符合礼制请君主亲猎左射,赛车级别技术,驾照更不考

    李白好奇地探头后人把御称为科目二是御铁车还是天上飞的铁鸟

    除了科目二是否有科目一科目三

    辟雍是周朝自立的教育核心地,用史话讲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的地方;

    诸王太子在这里学的如何成为统治者,如何巩固诸侯等王者统治手段;

    瞽宗是学习周朝维系天下的礼仪所在;算得上是另类版本的法学院和政治院;

    礼乐自古以来就代表宗法等级世袭制度,是周朝最顶尖的,学问。

    因为礼乐是周朝立国根本,维系天下道统根基。

    除周天子外,诸国不得设礼乐课程,西周诸王想要学习礼乐学问,必须到王都进行进修

    汉

    刘彻揣起手咂咂嘴“不愧是刘氏子孙,爱朕爱大汉。”

    周天子掌天下利器被后人扒得干干净净,还是连续被扒两次。

    真是太惨了

    不过后人把太学叫作学校

    他神情微动,大汉承历代校室,亦有校、庠、序之分,就差学了

    想到刘昭言他立太学教天下士子,刘彻心里核算了算石渠书籍,唔得加把劲,再收集些经义史册,明岁就能立太学兴大汉文教了。

    所以史书才会说凡三王教世子,必教礼乐;

    礼乐就是西周统治大杀器

    在周人看来乐修心身,礼塑行为,乐代表同宗伦理,修心身品德;

    礼代表外人如诸侯公卿,塑造行为举止接待外人;

    因此三王用礼乐教导继承人,对内当相亲,对外当相敬的态度统治天下;

    但这些跟庶民没半点关系,礼不下庶人嘛

    哪怕庶民有乡学可入,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入学读书

    唐

    李隆基撑着下颚,心中遗憾周公亲作的乐舞周武王克殷,在先秦时已失传,若能传下定能窥得当年雅乐盛景;

    不如他心一动,想要复克周乐,但目光落到案前的安史之乱后,立马歇了心思。

    开元盛世还未到,岂能肆意

    干活摘掉唐玄宗谥号

    什么唐玄宗,太难听

    乡学分庠、序两大类,庠入学者为郊区家资丰厚者小奴隶主,其子仅学典书、诏书两样,若成绩优秀可上升国学;

    而序则是教化民众,使其知法守礼仪,敬老尊老、按时上工等;

    相当于乡学庠是正常学校,只是所设专业单一;

    而序则是乡村居委会,向民众进行管理和教喻,让民众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不等民众反应,天幕又直径往下

    西周之后道德沦散,文化下移,礼乐师散于各诸侯之间,辅助

    他们进行交际祭祀等礼仪规范,世人称他们叫aaasquo师儒aaarsquo。

    当诸侯教对各师儒需求达到饱和时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师儒教导目标逐渐下移变为地方小势力,而这些培养出来的人则称为士。

    春秋时期士者出路多为各侯王的门客。

    如孟尝君三千门客,吕不韦养门客甚秦王等等,所以才有了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传言。

    当士成了热门就业专业,私学就此诞生,如郑国邓析私学讲竹刑,培养法律人才学讼,少正卯和孔子同在鲁国办私学等等;

    在一众私学中,孔夫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是两千年来师道创始人,在他之前没有师者吗

    有,但教育对象从来不是大众而是权贵而已。

    所以教育业称孔子为祖师

    宋

    文彦博等儒臣心绪很复杂,若天幕为圣师单独讲述,他们会大赞儒家万世,甚至上奏官家要大力祭祀圣师。

    可现在士农工商,自古以来的地位规矩,圣师怎么能与工商齐平。

    他们想要大声怒骂,却理不正言不顺。

    他们尊孔夫子为圣师,后人讲教育业祖师并无错。

    可是圣师享历代帝王祭祀,其他业者有吗

    没有

    既然没有又怎么能跟圣师并肩

    孔子的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

    很周朝的贵族课程,但孔子要培养的是君子,而不是诸侯王,因此他把教科书做了改动

    诗经文学课;

    尚书政治课;

    易经哲理课;

    春秋历史课

    乐经音乐美学课;

    礼记道德理论课

    宋

    苏轼轻叹“没想到后世倒复周礼之学了。”

    东汉魏晋门阀制让寒门无缘展胸中才气,而大宋科举创天下士人之利,真正做到才入朝廷,天下安宁

    他翻开赴京应试途中写的诗句富贵耀眼前,贫贱独难守。

    考得进士就能富贵,谁还会独守贫贱呢

    只是进士是否能成好官,端看个人品德了。

    很怀疑孔夫子是不是数学成绩不好,把数学丢了。

    易经虽然涉及数学,但它包含的东西森罗万象,不能专归数学类;

    周朝小学生就要学体积计算、平方米计算,还要了解勾股定理,共学九数方式。

    经过近千年累积流传到汉末时,数学成果被编成九章算术,流传至今。

    除了唐朝明算科昙花一现外,数学泯灭于教育主流,文化课独占鳌头

    众儒者你数学才不好污蔑,竟敢污蔑圣师

    秦

    张苍瞪大了眼“什么后人之意术数全丢了”

    没了术数历朝怎么计算全年上计赋税

    朝廷不怕被地方蒙蔽收不上来

    税

    后世儒家与朝廷抱着经义策问等磕生磕死,朝廷甚至画出科举考试范围,向天下士子明确点出参考书四书五经。

    哪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但请注意,四书五经并不是考孔子原版,而是考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的弟子的弟子每代注释版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有不好的预感,后人你又要扔炸弹

    难道你还要打趣孔夫子

    每一代人有不同的版本,如孟子、程子、朱熹等大家注释,至于用哪版本,端看儒家学派主流及统治者偏好。

    如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到南宋时期大学顶替礼记成为五经之一。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考试标准答案

    四书用朱子集注;

    易经用程朱和朱子本义;

    尚书用蔡氏传集古注疏;

    诗经用朱子集传;

    礼记古注疏;

    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

    总之参考书版本随朝代更迭变幻很正常,朝代风气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

    但现在有人骂孔子是千年祸害,扰乱华夏文明,讲真这个骂名孔夫子挨得真冤

    轰

    千年祸害四个字让历朝君臣士子怒气难当

    历代受儒家百家教导,没想到后人竟如此看待儒家

    儒家圣人是祸害,那他们是什么

    小祸害

    那用儒家治国的帝王朝廷是什么

    难道你们后人就没受儒家开智

    董仲舒红了眼,直接掀翻身前案桌,神色愤怒得几乎癫狂“粪土粪墙,尔等后人不尊圣师也就罢了,居然还污蔑侮辱圣师

    该杀”

    天道浩浩,顺道者昌,儒家道统几经濒绝,顺运者昌

    大汉若无他儒家大复仇理论,激汉民骨血,难道要向匈奴跪祈

    孔子逢乱世求秩序,想让社会恢复安宁远离战乱有错吗

    没错,所以他的学问政治基点都是出于解决当下问题,结束乱世为目的,想要世间仁爱让世界大同,重归秩序稳定的生活;

    任何思想都有亮点、糟粕,孔子思想亦是如此。

    他面对春秋道德崩溃的社会环境,开出的治世药方克己复礼回到周朝,这剂药方囿于历史局限性,的确不现实。

    但他一生收徒三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贯穿华夏历史,难道不是华夏思想先驱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