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24 章 各行祖师za
    听到后人讲治水,原本不在意天幕讲述的众帝王挺直了背脊,半身向前倾,期望能得到治水之法。

    唉王朝国土广袤,各类灾患年年不止,若哪年的无灾害,就是风调雨顺的好时节,值得帝王率领群臣隆重祭祀天地

    水被我们认为是生命之母,追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就会发现华夏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因为水能带来丰富的资源,能为农业生产便利,积累余粮供应不生产者,使人类文明得到发展;

    水受到气候、地理甚至人为原因变会狂躁,水流如同哥斯拉带着巨浪毁天灭地。

    为了使河道通畅不泛滥成灾,我们与洪水相抗的历史,就是一部华夏民众自强史

    李世民后人又换了讲述语气,就挺让他不自在。

    总觉得怪怪的

    我国共有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水系,七大水系中决口最多、危险最大、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是两条河域长江和黄河;

    长江从秦朝到清末发生较大洪水次数为217次,鸦片战争到千禧年前,特大洪水8次共79次;

    洪水发生时间为隋唐时期长江约18年次,宋元时期约5-6年次,明清年代约4年次,民国几乎年年遭灾,某些滨湖地区十九不收。

    黄河从东周起到战时下游决口次数为1590余次,若论河水泛滥年份543年总年数,河流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以上数据是史书可查数据,其他水系均有不同次数的洪水泛滥,我们暂且不做讨论

    三国江东

    孙权盯着长江水患次数狠狠地吐了口气,江东大体安然无忧。

    吴国以长江为屏障,产粮地亦是沿江平原。

    若长江如黄河泛滥,他不敢奢望北上,能保下家业亦是天幸

    现在的江东与后世相比,完全就是穷山恶水,他抹了把脸,为了消化江东,他孙家三代扎根江东,又费尽心思说服世家大族出力开垦山土。

    至于天幕说的水土流失孙权苦笑,他东吴得要有水土流失的机会行啊

    民间

    两河受灾数量一出,两河流域的百姓哭声一片,那些家有赀财的富户回望家中老小,咬牙下定决心“搬,咱们迁到南方去。”

    老妻迟疑“当家的真要如此这几年咱们都生活得好好的,这”

    还环顾自家,要让她舍弃辛苦挣来的家业,她实在舍不得。

    穿着细绵衣裳的富户厉声大喝“你知明岁、后岁会不会发洪水”

    一旦发洪水别说家业,全家老小命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搬,必须搬

    吴晓思不知自己短短数语,就让多少人起了远离故乡的念头,她仍按照着t讲述

    为何黄河决堤次数如此之多

    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因华夏文明依黄河兴起,历代经济中心皆为北方,朝代兴起、战争大多围绕北方,这也是为何黄河灾患次数是长江n倍的原因之一。

    总之历朝历代都在水患上吃足了苦头,为平息水患换得一时安宁,百姓会祭祀河伯给河伯娶妻,甚至将童男童女推入河中等等,这些迷信方法全都没用

    有用的还是靠咱们自己,自古以来历朝为了安天下兴天下、富天下,在水利方面都下足了大功夫,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技术单一类修建水渠;

    技术复杂类蓄水池类,如都江堰等;

    举国工程类开凿运河,如灵渠、大运河等;

    人与自然相抗类给黄河改道;

    传说级别类重整水系定九州

    不顾他人死活类摧毁黄河口,洪水淹天地

    民间

    沧桑的妇人死死地抓住女儿,大声哭喊“里长,仙人都说了祭祀没用,没用啊”

    她把女儿拉到身后跪倒在地,用尽了声音自辩“村里三年祭祀一女孩,可是河里还是要发大水,如今仙人都说要靠自己,别村能修水渠,俺也能修”

    准备让村民抓住女孩的里长皱紧了眉,他让踌躇半晌决定暂停神迹,但是他强行让村民抓住想要躲藏的女孩“要是仙人有治水之方,那就靠咱们自己治水患,要是没有”

    妇人瘫倒在地,明白里长话中未尽之意,一息后她挣扎着爬起来,朝神迹砰砰砰地磕起头来“求仙人救救俺女儿,求仙人大发慈悲救救俺女儿。”

    技术单一类修建水渠

    水渠更多的作用是引江河之水灌溉农田,水渠距离有长有短,修建水渠者分两类朝廷大工程类及地方类。

    地方类水渠工程又分两类以父母官为主的中型水渠类;

    各村或县城自发合力开凿小工程类;

    村县水渠工程如唐文宗时期的鱼水青神县,荣夷人张武等百家凿山酾渠,溉田二百余顷。

    此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民间自行出资,进行开凿及维护

    汉

    治水技术呢

    刘彻勉强按下摔杯的冲动,原本他想痛击匈奴后,再集中力量治理水患,而现在

    他扫过天幕揉了揉额角,后人提及水患种种朝廷不解决黄河瓠子决口,就会丧失民心甚至动摇大汉根基。

    想到如今黄河一石水里六斗泥,刘彻就忍不住头痛,若有治理之法还好,没有那治理水患耗费巨大,朝廷又将对匈奴宣战,钱从何处来

    后人,你别光讲述,说说治理之法啊

    而地方政府修建的水利,除了百姓受益外,水利也代表着官员政绩。

    自古以来水利与民生最为紧,地方上能修水利者,至少表明此官是能做实事干臣,此类官员大多凭修水利功绩,被历史长河铭记;

    如战国时期魏国邺令西门豹引百姓挖漳水十二渠,消除水灾,使邺城农业从荒芜变成富饶。

    又如金朝唐县县令刘弁率众开渠引水,浇灌罗庄、伏城一带农田数千亩。

    到明万历年间时,县令杨一珪将此渠疏通修复,将水渠延长至七十里,让当地二十八村受益,灌溉农田不计其数。

    提到魏国国君是谁我们或许不知,但西门豹的故事却是代代相传到如今,甚至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天幕上展出一本封面写着西门豹治邺的书籍,引得天下哗然,后人真的宣扬有把治水能臣啊

    瞧瞧天上的小册子印得多好

    而更多的绘师则好奇册子上的人物绘法,其图画色彩虽然死板,但也颇有一番新意,唔,值得细探几番。

    唐

    被天幕点名的刘弁惊讶地瞪大了眼,这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被后人提及,一时刘弁心头火热不已。

    哪个读书人没做过名留青史的美梦

    但他只是七品小官,怎么比得上立于朝中的大人物王侯将相

    偏偏满朝文武中,只有他被后人提及,仅仅因为他干了本该做的事,就名传后世

    而他传民的原因很简单只要做个好官为民造福,他就能在史书上划上一笔。

    刘弁拭泪,心中激奋难耐他还能为民请愿,还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能给后人留美名,没人愿意留恶名于世

    一时间不止刘弁心中发愿,其他官吏亦是雄心壮志,只有干得好,能得身前身后名,多好

    如果他们淹没世间,没关系,后人会找出他们的存在,挖掘他们的平生

    匠人丁缓都能找出,他们好歹在朝廷文书挂过名,更好找吧

    这些都属于地方工程,更大的工程则需要国家支持,如关中救命渠郑国渠。

    郑国渠起源于一场国事阴谋,战国末年韩国弱小,想要阻挡秦国鲸吞之势,思虑之下决定使用糖衣炮弹计

    于是燕国朝大秦发射一枚名为郑国的水利人才;

    叫一声秦国,你们敢收吗

    秦王看一眼郑国画的饼大王呐,想要关中粮食丰收吗想要大秦百世之基吗

    秦王坚定握拳朕敢

    韩国开心转圈耶,疲秦计策成功,又可以躺几年了

    秦国两眼放光修成了,那些粮食都是额滴

    韩国秦啊,你人真好

    大秦韩啊,你人真好

    韩国a大秦拉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秦

    秦始皇望着韩国小人和大秦小人手拉手转圈圈的画面,嘴角一抽熟悉的记忆开始袭击他

    罗马听说东方有个国家爱好和平,我们叫它大秦吧

    大汉听说西边有个国家很厉害,我们把它叫大秦吧

    你们叫什么名字

    罗马a大汉大秦

    秦始皇痛苦地撑起额头,想要赶跑脑海中罗马大汉大秦三小人蹦跶的画面,把自己思绪拉回正题。

    他还是想不明白,国家间的对抗为何被后人说得如此轻佻

    大秦是否要起水渠,朝堂上经过诸番商讨,并遣人实地细堪后才任郑国开渠,并不是随意决定。

    他双眸微垂,当初郑国真实目的泄露后他气愤之极,认为郑国辜负他的信任,合该当杀

    只是郑国说辞说服了他此乃秦万事之世也

    思虑半晌后,他压下朝中议论,甚至暂缓大秦东进之路,只为万世之基

    秦始皇握紧鹿卢剑又复松,神情满是复杂大秦的万世啊

    事实上燕国对他国实行此策,他的疲国技术很有可能成功的。

    只燕国上下没想到秦始皇有如此大的魄力,能暂罢一统天下之愿,让大秦上下撸起袖子埋头干,耗时十年时间引泾河水灌溉农田,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大增秦朝国力。

    燕国除了对大秦国力估算不足外,还对大秦工程预算能力认知不足。

    如何把人力物力最大化、粮食分配及如何节约成本等等,在总工程师是敌军细探的情况下,秦朝能抗住重压能完成水渠工程,在当时堪称是个奇迹

    要知道古时生产水平有限,举国修建大基建风险极大,严重时会成为拖垮国力成为王朝催命符。

    大清常年治河费用高达国赋税10,而宋朝改道黄河,从雄心万丈到想要躺平,耗资无数让后朝为它不停擦屁股。

    所以燕国的计策理论及操作上都是可行的,用得好不仅疲国还能亡国。

    可惜对上干事实的老秦人,及敢于用人的秦始皇,燕国之计失败

    宋

    赵匡胤脸色从惨白到涨红再到铁青,终于忍不住一脚踢开眼前案桌“欺人太甚”

    后人在殿内埋汰他大宋也就罢了,在天下人跟前还万般诋毁大宋。

    他他他捂着胸口气闷,想要治天幕大罪,却没有制衡对方的手段。

    心中在窝火也只能憋着喉间铁腥继续听下去。

    郑国渠是连接泾河洛水,水系覆盖关中的水渠。

    泾河是黄河输送量最大的二经支流,所以泾河与横贯咸阳的渭河相交时,就形成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时的青黄相接景象,这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

    郑国在仲山上建石堰坝抬高水位,把泾河河水截入水渠。

    再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落差,使河渠自流三百余里,把泾河泥沙覆盖关中土地。

    用水流将渭河以北的关中沼泽冲刷为河道,又在郑国渠渠道上凿出七个深浅不一坑,既能改善盐碱地地质,又能为水流引导方向,起到蓄水作用。

    为了加大水渠水量,郑国还引进清河、石川河等河水入渠,把灌溉系统布满关中,形成水系蜘蛛网

    汉

    天幕上贴出一张韩国吃瓜惊讶秦国,你怎么就修成打过来了我还没躺够呢

    张良从戏谑图样上收回眼,面色平静地跪坐在垫上,他家是韩三朝宰相,故国覆灭他愤恨秦人,甚至策划刺杀秦王

    但历经秦末大战后,他不得不认清事实没有秦人,韩国还是会被灭国,在天下大势前韩国早已无复国希望。

    他悔刺秦王吗

    不悔

    难道他不刺杀秦王,秦国就能传承百年吗

    张良眸色讥诮,大秦没给天下人喘息机会,就别怪百姓要与它同归于尽,即使没有他大秦不也走向自取灭亡吗

    总结下来,郑国渠的主要建筑由石头堰坝接水水渠渠体七个蓄水坑水渠中部连接当地水系渠尾接洛水组成。

    工程完工后,关中成为沃土,秦国得以富强卒并诸侯

    可惜百年后郑国渠因沙石严重淤积,把进水口堵塞导致河床升高,水渠不再有导流功能。

    但历代所建造的水渠思路与郑国渠相同,都是引泾水灌溉关中,且建都是沿用旧渠改为新渠。

    如唐二白渠在郑国渠上穿渠,唐三白渠在汉二百渠基础上演变而来总之就是一个大型套娃现场,历代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翻成新渠。

    宋代丰利渠套唐渠、元代王御史渠套宋渠明代广惠渠虚名,豆腐渣工程和通济渠、清代龙洞渠套明广惠渠

    还没吃上豆腐的刘彻好奇何为豆腐渣工程

    在原有水渠基础上建设,更能节省费用工时,是历代甚至现在干工程首选方案。

    民间战时危机之时,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想要恢复郑国渠和白公渠的灌溉工程,改善当地接踵不断的灾害环境,诚邀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统筹设计。

    经勘测后工程方案有甲乙两种,甲灌溉规模为420万亩,乙灌溉规模为140亩,最后选择乙方案,缩短渠距用土法人力建造,为何

    没钱啊

    从勘测完成到水渠开工,其间空白五年未建,为何

    还是因为钱,1925年华夏正处于风雨缥缈之际,哪里还有钱修建地方水利工程呢

    就连当初勘测费用还是北平华洋义赈总会捐助,才勉强完成水渠设计。

    直到民国结束军阀割据局面1930年,总长1123公里的泾惠渠才开工,工程分两期完成历时五年完工

    民间闲汉低头嘀咕“后朝怎么还比不上唐代县令”

    人家县令带人都挖了七十里,后世修挖11公里还要五年

    但是天幕嗓音颤抖但是完成得太晚了,1925年完成水渠工程设计工作,如果当时有钱能动工,那么1929年西安或许会少死些人。

    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瘟疫、蝗灾齐发,三年粮食颗粒无收,关中五百万人丧命,家家绝户,人人逃荒

    明

    朱樉嗤笑“后人蠢得

    可笑,一条水渠能顶个什么用”

    话还未落音,就见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吓他立马噤了音不敢再言。

    Θ南漳提醒您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朱元璋冷哼“什么天真后人这是赤子之心”

    他虽嫌弃后人语言不庄重,但心里有百姓的人能差到哪去

    朱元璋暗骂他娘的,又是旱又是蝗虫又是瘟疫,跟他当年遭遇一样,三年六绝,这样的灾患哪里是一条水渠就能解决的

    后人没受过苦,不知道流离失所、遍地饿殍惨象,那惨况不是泡在蜜罐里的后人能想象的。

    他经受那样的苦,知道500万条命代表着什么

    庄稼就像炭火烤,遍地不见绿苗苗,二三月饿死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当时哀歌印在他脑子里,终生难忘

    他家因灾祸死了个七八,家中穷到连棺材都凑不出,只能用白布裹了父母下葬。

    到后来更多的人连个白布都凑不齐,只能胡乱挖坑埋葬,再后来尸体没人埋

    他用力眨眨眼,逼退眸中水汽忍不住骂了句上天不眼长,狗日的贪官不做人

    吴晓思稍稍稳定了下情绪,继续道治水技术复杂类蓄水池类堰坝

    水渠升级后就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道,及各类水库等组成的大型工程系统,每种工程系统侧重各有不同,如都江堰、它山堰等

    如果我们视角拉到全球,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北纬30c两侧的陆地大多处于干热少雨的气候,如北非大沙漠、埃及金字塔等等,但同是北纬30c两侧的成都气候却截然相反。

    气候温润、宜居之都都是成都的代言词,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都江堰,它把泽国、赤盆的成都平原改为天府之国。

    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人是谁

    李冰

    都江堰是世界级的水利工程,但李冰存在的相关事迹,仅比汉朝丁缓略好一点,能在地方县志资料中找到零星半点。

    史记河渠书中对他的记载只有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

    其中句述对冰凿离碓无时间记载、无身份说明,且守在古时典籍中有国君之意,因此此句可以理解为蜀国国君冰,为民除水利之害。

    按其意李冰与秦便无关系,再则秦灭蜀后,秦史记载的蜀地官员有通、壮、绾、辉等人名,唯独没有李冰记录,所以李冰的出身及平生事迹皆是谜团。

    正因这些谜团未解,蜀人与秦人对李冰的归属还展开了抢人大赛

    蜀人认为秦人懂什么水利他们是牧犊儿秦国外号,长在西北只会放牧不会修水,怎么能乱说川主是秦人呢

    证据

    李冰真是秦人,修郑国渠为何不启用李冰或者李二郎,而要用心怀叵测的韩国人郑国

    并且在秦国正史中多见郑国渠、长城记载,而都江堰却只有零星消息,李冰更是书中无名

    郑国

    给秦人挖了一条水渠,秦朝就以其命名为郑国渠,那李冰呢

    都江堰规模不如郑国渠李冰功绩不大秦廷只字不提,岂不说明李冰不是秦人,是蜀国亡臣,是咱们蜀人

    秦人呵呵

    秦

    秦始皇额角青筋直跳什么叫不启用李冰

    李冰在他曾大父时就已去世,他要怎么启用

    群臣亦是愤然,冯去疾高声斥道“谁说我等未记下李冰之功明明”

    话刚过半句,他如同一只被人掐住脖子的鸡,再也说不下去。

    后人为什么没见到记录

    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毁了大秦基业

    基业都不存,何况一郡守记载呢

    因此蜀人非常有理由相信李冰是古蜀国望帝杜鹃啼血的主人翁杜宇的后代,杜宇见蜀地有水患,命人开通玉垒山,以除水害。

    为缅怀和敬仰他,巴蜀民众尊杜宇为杜主,农时祭祀杜主。

    又因李冰兴盐池水利,有大功德于蜀,巴蜀人又奉祀李冰为川主,更在都江堰旁修建二王庙原是望帝祠,纪念李冰父子治水之功。

    又因倾李冰事迹,当时巴蜀一带多为男婴取名冰,刘冰、吴冰、李冰只为沾慕李冰神气,让自家孩子健壮成长。

    每到春灌时会举办大型祭祀会,以供奉李冰父子,后来此祭祀会转为放水节,又因祭祀活动在清明时节又称清明放水节,直到现在都江堰放水节仍是每年举办

    明

    朱棣听着岁修二字,脸上浮出明显的嘲讽大宋立国以来,凡功及名民生者,皆增人祀典以示皇恩。

    赵太祖封李冰为广济王,将其纳入国家官祭,可偏偏这官祭成了当地驻军官员敛财利器。

    岁修祭祀,嘴上说得好听,祭祀一次要宰杀5万头羊,这些羊钱谁给

    百姓凑钱

    除了卖羊钱外,还要缴税

    买羊收税,宰羊亦要收税,岁修祭祀一次,蜀地永康军就赚三份钱

    他阖闭的眼微张不知后世是否利用放水节行敛财之举

    李冰的出身、事迹经过出土资料及历史考证后才定锤确认。

    李冰是昭襄王时期第二任蜀中太守,在朝廷支持下,才有人力物力修建都江堰。

    因为都江堰的体量完全超出地方承受能力,这样的大工程无国家支持,是达不到堰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项的规模。

    在朝廷支持下,才用时二十年修建完都江堰,而修建之法直到现在对咱们仍有启示意义

    秦始皇及群臣后人虽澄清事实,但他们并不觉得高兴

    观华夏地脉走势,让水患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游水流湍急,裹挟大量沙石席卷地势平稳的中下游时,水流就会得到减缓,所带的沙石就会淤塞河道,洪水就会泛滥成灾。

    岷江也是如此,岷江一带的山石地质是

    经水滴成钟乳石的碳酸岩,其岩石体质非常脆弱。

    而其他山体如玉垒山亦是沙砾石块堆积而成,这样的山体土质遇到雨季洪水,很容易冲垮堤坝淹没农田,造成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想要治水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水利,李冰父子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再进行细分治理。

    把治理过程用举例说明,那就是

    把一根水管比作岷江,当水量巨大即将冲破水管时,李冰父子把岷江水管拆为两根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又在水管上安上水龙头宝瓶口,用来调节江水流量,枯水时拦水保证灌溉、航运,丰水时再放水排沙。

    当管道内有沉淀物时沙石,便着人加以清除清除河床名为凤栖窝,为了日后淤积能辨水位范围,又埋石马作为标记

    所以李冰的治水要诀总结起来,有六字深淘滩,低作堰。

    后来历代经过复发遣意,到光绪年间,已扩展成一段治水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天幕再次展出的影响,正是后世都江堰景象,蜀中百姓仔细看着天上熟悉的都江堰,忍不住对比起来“树真多,岷江两岸青山绿水,看着真漂亮。”

    与现在光秃秃的都江堰相比,他们几乎认不出这是川主所建的堤坝。

    有好事者立马大声显摆道“要种树,种树能防洪”

    旁人要你说

    让历代君臣讶异的是,后似乎把养殖、林果等产业与都江堰连接在一起,以此盈利那他们能否借鉴仿造

    而更多的治水官员,如元朝郭守敬却敏锐地捕捉到,天幕泄出的历代治水要诀逢正抽心,遇弯截角,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立马低头细思起来。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

    都江堰在华夏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很特殊,与它同名的世界水利工程,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渠、阿基拉大坝、罗马帝国灌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不是废弃就是湮灭历史黄沙之中。

    只有都江堰还持续发挥它的防洪灌溉水运作用,历经两千多年仍不减其生命力。

    追溯到底是因为都江堰传承下了岁修制度

    翻译成现代话讲每年有计划地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都江堰岁修时间为冬春之际;

    岁修机构为郡县都水机构主管统筹职责;

    地方衙门的堰官机构,专职日常管理,以及干活的服役百姓;

    岁修流程霜降节祀神下杩槎闭水三脚架截断外江河水小雪淘挖河床排外江沙砾至立春外江穿淘结束;

    通外江河水,转截断内江河水淘挖内江河床次年三月清明节岁修结束;

    把岁修制度沿为惯例的是谁

    三国诸葛丞相

    秦始皇诸葛亮之才竟能让天幕数次提及

    刘彻朕有丞相一职空位以待,不知诸葛

    李世民朕倾心丞相已久

    朱元璋人家是蜀汉丞相,不是汉唐丞相,醒醒

    都江堰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开堰之功在李冰,护堰之功在诸葛亮。

    诸葛亮在准备北伐曹魏时,特意下令护堰保农

    1专设都江堰管理官员堰官。

    2为堰官特配一千二百名征丁,用来护堰巡堰;

    3明确堰官和征丁责任,既是维护修缮堤堰,也是保护堤堰。

    此制度被历代效仿,让都江堰岁修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到宋代明确规定岁修成为常例,于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如今最近的一次大修是2013年,离下次大修已是不远

    都江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而是靠历代人的不断维护才得以运行至今。

    如今江堰二王庙里,就立有十位历代护堰有功的历史人物塑像文诸葛亮、文翁、李严供人们瞻仰纪念,并在放水节祀之

    三国蜀国

    张飞等人尽皆恭喜丞相“贺喜丞相伟业永存,受百姓爱戴”

    刘备眼色却是黯然,丞相北上伐曹魏,要么大汉国力加强,抗曹魏不惧下风;要么北上是为了消耗曹魏实力,不让其休养生息,为大汉争得生存空间。

    大汉北上是前者还好,若是后则思想天幕先前渠出的只言片语,刘备心绪沉重,难道他大汉真不能出蜀吗

    而诸葛亮心底却是叹息大汉还是未能克复中原啊

    不知道大汉在天幕的加持下,他们能否争得一丝结束乱世的机会

    浙江宁波的它山堰与都江堰设计又有不同,它山堰是华夏水利工程中首个重力型拦河滚水坝

    其原因就是它对水利工程的需求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