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19 章 第各行祖师ad
    唐

    宣正殿内所有人齐刷刷地把目光转向魏征你怎么当上评书祖师的

    被注视的魏征丝毫不慌,镇定反问“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多去了,为何会是老夫”

    李世民等人刚准备点头就听到天幕给出答案大唐魏征

    殿内所有人又齐刷刷地转向魏征魏玄成,果然是你

    房玄龄捻须满脸困惑“难道谏议大夫被贬以说书为生”

    他们不知说书是何意,仅从字面来看当时为人点评书籍

    而魏征本人天幕污他名誉,现在又给他冠上祖师之名,后人你们戏耍老夫太过

    评书祖师真的是魏征吗

    评书咱们都很熟悉,说书先生手持折扇配块醒木,坐在桌后板一响开始讲书。

    评书在古时称谓各有不同,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它们都是从说唱演变而来。

    古时的说唱也叫讲唱文学,指又说又唱,它的说唱法跟现代说唱没关系。

    评书者在讲述时会用唱词韵文来辅助故事情节,讲与唱互相间杂,使听众在听故事时,也能享受音乐乐趣,更能明白故事含义。

    它不是戏曲,故事里有说白和唱曲,整个故事靠讲述而不是表演。

    说唱跟相声也不同,相声是要逗你笑,评书是由人物为核心,讲的是人文历史故事,带有一定开智传道色彩。

    这种表演方式如今已经式微,被分散于其他艺曲中,后来电视剧兴起后被融入剧情里,如经典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就采用了说唱方式表达人物情绪

    天下人见莹白的幕光微闪就传出一道柔和的男声请你代我谢谢师傅,代我谢谢员外爷。

    接着一道哀怨的女声唱响长亭送别泪如注,骨肉分离在路途,沐风呀栉雨多辛苦

    众人立马这是亲人离别,男子应该是被判流放

    他们想看具体影像,可惜神迹仅放出声像。

    花楼里的姑娘们听到女子唱诉的曲子,赶紧叫乐师记下好重新填词新唱。

    而更多的民众更喜爱后放的曲调烟花二月去踏青,风光无限少年心

    赵匡胤听着朗朗上口的曲子,词曲简单欢快,充满少年气,很适合推入民间,让民辛苦之余能得几分乐趣

    于是下令太常将词曲复制作圣恩,让民众沐浴天子恩泽

    说唱形式到唐朝时被称为说话,表演方式被文人斥不近文律,但它能随机应变,博宫中贵人一笑,所以说话在唐时成为评书的开端。

    这种表演方式到了佛道两家手中,吟唱就变成了俗讲,即道士僧侣将经文故事编成通俗文字,然后用说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宣扬经义,吸引善男善女。

    到两宋时期说话方式及表演内容均有所完善,出现了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

    题材

    有人文历史如刘备曹操等人的三国故事,佛道两教中的神话传说及当代社会生活话题等等。

    说书人暮升公卿之堂,下至市井闾巷,内容丰富技艺多变令人口耳相传,它虽是小技,却可以看作当时的人形报纸

    刘备吃惊什么叫三国故事

    曹操震惊孤成了后人口中谈资

    刘备a曹操尔康手后人你说清楚

    到明清时期,评书就成了茶馆常驻项目,在清末时期评讲国内局势,担任开发民智激发民情,教化民众爱国的任务。

    评书流传到现在,有地方评书如四川李伯清评书、扬州评书杨明坤等等,都是贴近生活,语言诙谐的短篇评书类。

    长篇类的单田芳隋唐英雄传、于海龙民间志怪故事、袁阔成三国演义等等,各类评书说法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晓思翻到真正的评书内容,给了同组人员一记刀眼,咬牙切齿地开始圆话

    魏征是谁

    大唐千古谏臣,彪悍到唐太宗见了他都不敢玩鸟的人,你让他讲评书

    呵呵讲西伯利亚的冷风吗

    所以魏征跟评书没半毛钱关系,真正的评书的祖师是明朝柳敬亭

    魏征面无表情没关系为何要提老夫名老夫跟你有什么仇怨让你再三戏耍老夫

    李世民大怒后人你又污蔑朕,朕何时不敢玩鸟了

    民间

    小孩听不懂神迹所指,他仰头拉了拉亲爹衣袍好奇地问道“爹,唐太宗为什么不敢玩鸟”

    年轻的爹轻轻抚在他的发顶为他解惑“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对其很是喜爱,正放在手里把玩时魏徵求见。

    为了避免魏征谏言,唐太宗把鹞鹰放入袖中,待魏征走后鹞鹰却被捂死。”

    小孩懵懂地两眼含泪“魏征好可怕,鹞鹰都被他吓死了。”

    本想讲解君臣之情的士人一愣,轻笑着揉了揉孩子头顶“以后要听话,否则魏征要来找你”。

    听见魏征要来找他,小孩吓得眼泪都缩了回去,抱着亲爹大腿狠狠点头他才不想见他

    为什么是明朝柳敬亭成为评书祖师

    所有人能成为祖师的缘由有二要么是开创此业;要么是改良技术使行业得到巨大发展。

    柳敬亭便是第二,宋时发展出的评书四家,经朝代更迭战火纷叠只剩微末,现在流传下来的评书支派全由柳敬亭传下

    赵匡胤头晕目眩连民间俗技传承都如此艰难,那他赵家皇室岂不是没了活路

    他大宋尾端时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比大唐还惨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因脸上多麻被称为柳麻子,他善讲兴亡古史,王侯故事,能使人忘其所以,恍若有遗。

    他年少时犯事隐姓埋名流浪于市井之间,身为社会地微之辈,亦有爱国之心。

    他曾入明末宁南伯左良玉军中

    说书,并帮办军协作其幕僚,更劝左良玉改良军制以抗清军,以说书技艺鼓励军士,期望能挽大明危机

    明

    朱元璋朱元璋脸色涨成猪肝色,没有哪个帝王喜欢听到朝廷末年的消息。

    但他能怎么办

    骂后人还是钻进天幕到明末揍后世子孙一顿

    朱元璋怒冲冲地在心里埋怨“原以为后人是个好的,谁知只谈明末不讲因由,还不如别提他大明”

    明初立天下人就知明末,岂不是说明他老朱不配为天子

    就很气,但又控制不了天幕,朱元璋只能独自生闷气。

    可惜在大势之下天数茫茫不可逃,柳敬亭亲身经历破家失国之事后,心境沧桑离苦积郁难以排出,所以他的讲评书风格有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之风。

    换句话讲就是柳敬亭经过各种波折后,让评书技艺达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圆满大成

    天幕轻叹柳敬亭因国变流离于江湖,与当时士大夫无骨力举动相比,他貌丑心豪有任侠之风,颇似汉朝大将樊哙重义而轻生。

    所以柳敬亭不仅受民间喜爱,也受文人推崇,吴伟业特作柳敬亭传以纪,冒辟疆写赠柳敬亭诗念他胆气。

    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艺术家

    正在伏案批阅政务的朱棣抬头,眼里冒火朕就知道那些士大夫不是个好的

    依后人之意,难道明亡是因士大夫卖国

    难怪先皇要磨刀霍霍砍向他们,他也砍

    事实上在国难危机之际,位卑未敢忘忧国者从不缺少。

    如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亲睹宋朝覆灭,被迫随元人北上,历经沧桑复归家土,但故国早已不复。

    只能哀吟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

    又如大唐安史之乱后的李龟年,流落江南成为白发梨园,在湘中宴会上唱出王维的伊州歌,以念故主,令满座宾客泪流满面,湿尽衣衫

    唐

    正闭目养神的李隆基猛地睁开眼,忍不住为自己叫屈“朕才入开元两年,后人为何屡屡提及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出的安史之乱跟现在的李隆基有何关系

    他烦躁地一挥手,案上的笔墨摔在地上跌成碎块。

    吓得原本想要称贺的侍从尽皆下跪,祈愿自己不被牵连。

    这位梨园弟子乐诣颇深,被称为唐代乐圣。

    但他不是梨园祖师,祖师是大唐头头唐玄宗

    唐玄宗通音律、善骑射、识历象明医方,曾亲配药方贴于宫墙让百姓自行抄阅,为民众减轻疾病之苦,其诗才也曾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总之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帝王

    秦

    秦始皇快速地批阅完一卷竹简,想到即将用上的纸,心里都雀跃两分。

    听到唐玄宗的名号忍不住抬头,正对天幕放出的图像乾隆羡慕

    乾隆同是皇帝他羡慕什么

    不过hei秦始皇挑起眉头不愧是爱欲恨死的唐玄宗,竟然能两次被后人提及讲解。

    厉害

    李隆基暴躁这种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天幕明明在夸他,但他就是心慌得厉害

    曾经有人问西方学者如果你能穿越华夏古时,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西方学者回答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华夏封建社会最巅峰,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古时都属于空前绝后级别;

    可惜跟开元盛世同样盛名的,是他对儿媳的巧取豪夺

    民间

    第一次听到皇家事的百姓瞬间哗然“原来皇帝也会扒灰啊”

    皇帝富甲天下,竟然要抢儿子媳妇做法也忒不讲究,跟他们村口的那家脏污没区别

    啧啧啧,皇家事好听,求神迹多讲

    唐

    李世民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案上,现在全天下人不,历代全天下人都知道李唐皇室丑闻。

    经天幕广之,他李唐皇帝在民间会编排成何样

    帝王威严脸面何在

    长孙皇后轻轻地抚着他不断起伏的胸口,满目担忧“二郎”

    李世民深吸口气,强行将沸腾的心绪压下,握住观音婢的手勉力地微动嘴角天子代天牧民,除了天命在身外,还因为天子有德。

    扒灰的皇帝有什么道德可言李氏还怎么统驭大唐

    殿内群臣敛声闭气,头恨不得塞进胸腔里后人耶,皇家私事怎能当众说

    哦,不对,后人不知自己的讲述被他们知晓。

    想到此处房玄龄等人神情急转他们该怎样淡化唐玄宗对大唐带来的坏影响

    他的巧取豪夺演变到今日,成了爱情象征。

    就离谱离大谱,什么爱情狗屁爱情

    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睁眼看看真实的世界,虚假的爱情在战乱离别苦难前,就是闪着七彩的泡沫,一戳就破好吗

    唐

    听到熟悉的诗句白居易一愣,这不是自己写得长恨不得吗

    再次回顾自己的陈作,骤然发觉不对啊,六军相逼贵妃横死天下大乱,他要借诗讽喻明皇弃大唐不顾,怎么写着写着就不受他控制了

    想到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等诗句,他忍不住双手捂脸,自己怎么就偏题了呢

    吴晓思收敛完情绪,发出长叹无论是她还是其他女子,当时大环境并没有给她们立身之机,所以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掌握不了自己命运,只能被迫接受父权安排的命运。

    她从无辜到借盛宠谋求母家利益,与前朝族兄联手,让母家势力在唐玄宗的纵容下疯长,今儿枪李靖家庙作马厮,明儿鞭打公主耀武扬威

    最后文人骚客把安史之乱推到她头上

    醒醒好吗

    她和她家结局是咎由自取,但战乱主要责任人不是唐皇和一众掌权男子吗

    繁荣时用美人点缀盛世,乱世就推她出去顶罪,啧,算盘成精了吧

    秦始皇不解后人怎么还比不上他们

    当年卫宣公看上太子妃姜,并派人杀害太子,当时各国骂的都是卫宣公,并不责怪宣姜。

    后朝竟把亡国推给女子

    大谬女子有此能力还在后宫做什么全都给他灭敌国去

    唐

    唐人听到本朝战乱忍不住慌乱,开元盛世惊喜还未散就得知未来有安史之乱。

    安史是何人他们不知,但代代相传的战乱记忆他们再清楚不过。

    他们该怎么办南迁还是西行

    正慌乱间就见官衙者骑马在街上大喊“作乱人员陛下已知,是弘农杨氏欲颠覆大唐,特作法扰乱大唐国运,杨氏已全员下狱,大唐今后平安再无战乱”

    街上不断回荡着“杨氏已全员下狱,大唐今后平安再无战乱”

    民众将信将疑面色踌躇,有大胆者问官者“真是杨氏扰乱国运”

    官者好脾气答道“自然,实际上半月前陛下就受到神迹点拨,还与太宗陛下交汇,得到太宗陛下指点,定下大唐平安之策。”

    听到太宗陛下名号,民众暂时放下心来,自发为陛下找补“天佑大唐有太宗及陛下在,咱们定无战乱之困”

    “是啊”

    “极是,极是”

    官衙话语是天幕讲述的话,是李隆基与群臣定下的防乱之策,原本他只想斩杨国忠安稳朝堂,没想到天幕会在天下人面前挑破安史之乱。

    李隆基眼眸深沉杨国忠一人顶不上天下怒火,只有弘农杨氏才有资格

    动了弘农杨氏,其他世家定然有兔死狐悲之意,朝堂之上定要让步以示安抚。

    皇室集权想到此他脸色如墨,眼眸杀机闪烁几息后又沉灭下去,后人居于神迹之中,他再怒也无可奈何。

    唐玄宗能得梨园祖师之称,是因他在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时人称这批乐工是皇帝弟子,所以他被尊为祖师没毛病。

    而皇帝弟子被安排在梨园苑居今天,时人又称他们为梨园弟子

    李世民a李治朕不想听他,后人求略过

    武则天眼眸扫过天幕,轻抚鬓角唐玄宗是李家哪位皇子呢

    按年岁当是她孙儿

    她心中思量几番后对上官婉儿轻笑“婉儿有才专秉内政,当是女官祖师也。”

    上官婉儿低头“陛下别打趣下官,西周就有女官之制,婉儿哪能称祖师”

    前朝隋炀帝把女官与妃嫔分离,把后宫事务交于女官统领直到陛下登基主导朝廷,女官才算真正地涉足政事。

    而她就是直接

    受益者

    梨园弟子主要精通丝竹等传统器乐的演奏,如笛子、筝、琵琶等等。

    演奏的曲子大多为法曲,它是西域乐曲与汉族的清商乐结,也叫清雅大曲。

    法曲可以配歌词,梨园弟子经常向文人求词,连唐玄宗都调过李白和贺知章跨部门合作。

    比如李白大大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调配的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它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模式,可惜此舞曲没流传下来,现有的全是推算出来的舞曲

    李世民该不会又被小日子抢了吧

    天幕回归正题其实戏曲也被叫做梨园,唐玄宗被戏曲界拜为老郎神,上台拜老郎心里稳定不慌张。

    实际上戏曲跟唐时梨园表演完全不同。

    戏曲是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的表演模式,如昆曲、湘剧、粤剧、秦腔、川剧等等,属于民间俗乐。

    而唐时梨园弟子主要为帝王服务,它是宫廷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大型歌舞乐团。

    唐朝的歌舞团除了霓裳羽衣曲外,还有胡旋舞、佛教中的佛曲婆罗门曲,以及胡舞凉州等,都是几百号人共同表演。

    宋代舞曲演变为故事歌舞为主线,如表演鸿门宴情节,类似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像今天歌舞剧的雏形

    刘邦倒喝酒的手一顿,放下酒樽推开漆盘抚掌大笑“没想到朕也做了戏中人,甚好甚好”

    一旁的樊哙难怪后人说柳敬亭要提及他,他成为说书故事了

    唔,不知后人如何看待他应该不错吧

    元末时期就是咱们熟知的杂剧突起,舞曲渐渐落没甚至不存于世。

    嘉靖时期,辽州太守向朝廷进献四部乐书,书中有前人从未发现过的多种雅乐舞,嘉靖帝龙颜大悦,立即嘉奖太守。

    明时连雅乐都难以续传,更不说舞曲传承。

    所以我们现在跳的古时舞曲,以汉唐为主,舞蹈动作从画砖、壁画上临摹并加以编排而来

    朱棣心里苦啊

    大明雅乐雅舞几乎断绝,就连祭祀雅舞都跳不出完整的雅舞,只能雅俗混杂。

    汉

    刘彻指尖敲着节拍的后人唱出的诗经郑风子矜篇,几息后摇头不喜“声色松散不悦耳,无韵味长久,若在大汉当以治罪。”

    他单手撑头仰望天幕上熟悉的曲裾,眉目泄出迟疑“后人跳的是我大汉乐舞”

    朕怎么没见过

    太常觑眼细望一惊,立马上奏“后人所舞是太常新设盘鼓舞。”

    盘鼓舞把鼓置于地上,舞者纵身飞跃而下,足蹈击鼓而且歌且舞。

    他们还在设计演练,后人就直接展出这就是抄作业的快乐吗

    刘彻听罢点点头,对这新的朴实端庄又带有一丝活泼的舞蹈,表示了期待,希望太常加把劲,明天他就要看到新舞。

    太常天幕你咋不把舞曲全部放出来让老祖宗抄抄呢

    唐

    “这是”程咬金瞪大眼,手微微一抖“是我大唐舞曲”

    跟大汉完全相反,大唐看上去可要富贵多了。

    难怪后人说大唐包容,天幕上露出一片雪白背脊的还是宫妃所跳

    而很多已经放弃关注苍穹的民众,听到曲响又开始拍掌叫好,他们何曾听过天曲,现在有舞蹈怎么不欢喜

    民间宋明

    只是宋明时期的男子尴尬地移开眼,他们自诩正人君子,坚守礼节。

    没想到大唐女子大唐女子这般行事

    许多移开眼的男子听到旁人叫好,兀自决定再看一眼,看清了再评判唐人分气。

    转头定睛一探,心中失望是后人模仿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

    批判唐人

    这不一定是真正的霓裳羽衣舞,怎么说

    教化后人

    正人君子脑海中晃过半裸的男子,露大腿的女子后人根本不听他们教导,怎么办

    无处发泄的正人君子难受啊

    现在除了舞台剧外,每年必看的舞曲应该是春晚开幕舞,乌泱泱的开场舞,看着热闹实际上谁都没认真看。

    目前最广泛的舞种应该是广场舞,有节拍有动感,饭后跳一跳,健康又长寿

    街上民众正互议什么是广场舞时,半空响起一串响亮的乐器声,接着是振奋心绪的节奏声,天幕显出一片跳舞男女,民众还没来得及指责礼仪道德,身体已不受控制地跟着音乐跳起来。

    来,拍掌、转动,这边跳动走,再来拍手听着天幕指令跳动的世人大惊不愧是广场舞,恐怖如斯

    俺居然学会了最炫民族风

    秦始皇a刘彻a李世民a朱元璋按住蠢蠢欲动的身体,坚决维持帝王威严

    在大多功能厅跳完课间操的同学们重新入座,吴晓思也继续开讲

    要论现在传承下来的民俗舞曲,最热血最奔放的应该是潮汕英歌舞。

    糅合了戏剧、舞蹈、武术为一体的巡街舞曲,能给人最直接的震撼

    群众的欢呼、鼓声混夹在一起,舞姿刚劲雄浑、粗犷奔放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人热血沸腾

    秦始皇评价后人英歌舞像巫傩祛邪。

    刘彻疑惑有些像宫中百戏。

    李世民赞叹舞有杀气朕观此舞竟然涵有阵法身法。

    朱元璋点头为何要叫英歌舞,当叫战舞才是。

    朱棣疑惑为什么领头的要拿蛇

    秦始皇a刘彻a李世民a朱元璋a朱棣朝廷可推此舞蹈于民间

    无论是评书还是梨园表演,都属于细分行业,咱们是基建大国,而古代基建行业崇奉的祖师是鲁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