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13 章 各祖师爷ab
    秦

    印章

    秦始皇微怔,下意识地拿起案上的传国玉玺,摩挲着上面既受于天寿命永昌陷入了沉思

    大秦的政务或是军事简牍,都是用绳扎好,为了保密递呈人会在结扎处用泥封结,用印章盖在泥上,此行为叫泥封。

    而后人却道印刷术是由印章而来

    他随手拿起一卷未开封的竹简,细细地打量半晌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将印章放大数倍,把字迹全部刻在章上,然后覆于纸上,这就是印刷术

    秦汉时期除了竹简记录外,碑石也是记录的手段之一,如秦始皇出巡在琅琊等地刻石7次,记录了当时大秦社会环境及秦始皇政治抱负;

    东汉时朝廷接受蔡邕提议,在太学门前立了7块近两米高的石碑,用来宣扬儒家经典,此碑立成天下轰动,众人争相抄写诗经、尚书、周易等圣人学说。

    到魏晋六朝时,抄写变为拓印,民众在石碑上覆上一张微湿的纸张,然后用软槌轻打,待纸干后用布蘸上墨汁轻轻拍在纸上,就能把石碑上的字迹拓印下来。

    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就已出现,但史书最早记载的雕版印书是长孙皇后亲写的女则

    唐

    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长孙皇后一愣,下意识反驳她要写的是女则要录

    额,不对,她只是打算著书还未行动。

    看来未来的她将此书写成了

    而李世民面有得色“观音婢才学德行俱佳,后人当多赞你品德,让天下知朕有贤后辅佐”

    说着他眼神瞟向群臣看看,看看朕的皇后后人都夸

    房玄龄等人迟疑不语后人似乎没夸吧

    说明一下,长孙皇后的女则跟女诫不同,女则主要撰写了古妇人善事,如王浑妻钟氏、张茂妻陆氏,王凝之妻谢氏等等;

    总的来讲长孙皇后的女则中有守节者、贞烈者。

    但女则中以才智胆识见长的女性更多,她们不是依附丈夫而生,而是站在丈夫身旁作为战友、妻子与他共进退。

    她们小者博才入微,能辩论作诗,大者为丈夫家人出力指点处事,如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

    谢道韫博学多才胸有韬略,可惜错生了时代不能一展所长,只能做些辅助王凝之改善做事方法类的小事。

    即便她有抽刀抗敌,手杀数人的英勇事迹,但在留在史书的身份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书法家王凝之之妻,唯独不是她自己。

    论各代对女性的束缚,晋朝已是比较开放,在晋人看来女子贞操微不足道,才学胆识才该受到重视。

    就算是相对宽松的环境,女子仍受礼教的束缚,不能展才志

    天幕感叹幸好晋朝后不是宋明清,否则晋朝女子行为会被打入名誉深渊。

    唐太宗诏编撰写的晋书,其中的晋朝列女传是历朝中列女传的

    异类。

    只有对自己极为自信的唐太宗,才能奠定大唐包容开放的风向。

    所以大唐才会独树一帜地大力褒奖才智女性

    赵匡胤a朱元璋a朱棣掀桌“天幕你是何意非要贬咱们一下才开心”

    李世民惊讶啊朕果然魅力非常,又被神迹褒扬

    朕能得嘉奖还是各位衬托得好啊

    他心中喜悦刚升起,就听到天幕把话题一拐,又开始赞美熟悉的名字。

    当然论对女子最包容的是咱们图书管理员,他喊出妇女能顶半天边,让无数女子奋博向上,撑起国家半天边

    天幕慢慢地展出一张张女性图片,谢道韫来不及心酸,凝神望着天幕,讷讷地念出声缔写了东风快递,无权拒收让西方恐惧的人中国导弹之母祝学军同志;

    武则天望着天幕上的短发女子王小云,忍不住发问“后世的密码系统到底有多复杂”

    狄仁杰摇摇头表示他也不知啊

    用计算机破译灯塔国d5密码需要百年,但王小云院士只用八年就解开,此女子真的很厉害

    不过计算机是什么

    更多人看着世界品牌老干妈陶碧华、北斗导航系统徐颖、江苏省省长顾秀莲、把一切献给党的女间谍萧明华、律师

    有细心者发现,后世女子涉及各行各业,真正做到妇女能顶半天边

    可是细心者疑惑后人女子不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吗

    而老学究看到一张张女性面孔,直接破口大骂“牝鸡司晨乱天下阴阳,后人毫无礼仪尊卑”

    旁人不解“刚才你还拜王承书先生,怎么现在一反常态”

    那花白着胡子的老学究振振有词“王先生为国舍弃一切,自然值得敬佩,这些女子为私欲弃女子德行,难道不该骂”

    话刚落音就被人泼了一盆水,原来是一微胖妇人,正叉腰怒瞪他。

    老学究抹了把脸想要与她理论一番,刚开口就见妇人抽出一把杀猪刀砍在案板上。

    老学究一见立马怂了,嘟嘟囔囔地急忙走远,其动作引得众人哄笑。

    那妇人抽回刀利落地割肉剔骨,对老学究的背影啐了一口“读过几本书有什么用

    还不是靠家中女人养活,还好意思说女子不好,呸”

    天幕图像放得非常缓慢,她们人像中有清晰的彩色像,有模糊的黑白照,但她们的目光坚毅,神色自信,与困囿在后院的女子截然不同。

    汉

    卫青看着将军李贞介绍,轻轻地倒吸口冷气从童养媳到开国少将,她怎么做到的

    女子做将军,简直闻所未闻

    他思索半晌轻轻叹气他们大汉是不是也有埋没的将军女子

    经天幕讲述,他很清楚大汉缺将军,若有奇女子他抬首看向陛下,却只看着陛下神情莫测,未露半点

    信息。

    抱歉我又走题了,但我愿意

    事实上古时能名留青史的女子,都是人中龙凤

    可惜的是她们的资料大多不全,生卒不详,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只言片语。

    当然不仅仅是女子出卒不详,就连活字印刷术的祖师毕昇也只有卒龄,出生年月则不详

    秦始皇a刘彻后人你那次不走题

    走题受害者李隆基疯狂质问你既然知道走题为什么不改

    东汉

    汉和帝刘肇看着自己皇后的名讳及介绍,深深地叹口气“梓潼辛苦了”

    他没想到自己皇后有皇后之冠称号,想到天幕曾言自己殡天是大汉转折点,想必朝堂飘渺人心不稳。

    无论如何她撑住了大汉,否则怎么会有兴灭国,续绝世的评价

    刘肇拉起邓皇后的手,眸中尽是情意“大汉有皇后在,朕放心”

    邓皇后反手握紧,真切畅出自己期望“愿陛下能保重自身,臣妾愿做陛下战友”

    唐

    李世民则看着以军礼下葬的平阳昭公主几字,眼眶微红,后人记着阿姐的功绩呢

    想到天幕言她们以女儿、妻子身份立于史书,心中猛地生出不平之意。

    转头对长孙皇后道“朕亲为阿姐立传,让后人知朕阿姐勇事”

    他儿子李治却是惊疑地与武后猜测“武曌是谁难道是咱们的女儿”

    早已登基称帝的武则天陛下,有没有可能武曌是我

    宋

    赵匡胤望着杨门女将佘太君原型折太君陷入沉思,北宋姓折

    难道是折德扆之女

    折德扆是员猛将,曾破河东沙谷砦,大败太原军,可惜去得早未能尽其才。

    赵匡胤抱臂回想,他记得刘继业之妻是折德扆之女

    他的猜测传不到赵恒宋真宗身上,他注意力落到自家皇后身上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自己被后人嫌弃,但他的皇后却被史书称赞,他喜滋滋地想道朕的皇后真厉害,为朕添光

    不行,朕要找皇后说道说道

    辽

    萧太后仰天轻笑原来后人也记我萧绰之名

    想到后人曾言五十六个民族为一家,她抬手轻抚过额角后人倒是有趣,真想知道后人怎么看待她辽国

    明

    朱元璋望着秦良玉二字张大了眼以女子之身被追封为忠贞侯

    朱棣赞叹不已“爹,秦良玉是史上唯一一位单独立传的巾帼英雄耶”

    是咱们大明女将

    后人就爱胡说,讲大明欺压女子,看看秦良玉,根本没这回事

    他低声念着忠贞侯二字,突然道“后世李贞少将或许是秦良玉转世”

    一位封号为贞,一位以贞为名,难道不是累世缘分

    民间

    无数女子名讳被天幕展出,天下人没有谁去在意后人离题,纷纷把目光落到了清朝王贞仪上。

    无他,王贞仪在一众太后、才女中实在太过亮眼

    上官婉儿惊讶出声“天文科学家”

    她知道科学家二字的分量,原以为科学家仅存在后人之中,没想到清朝也有科学家

    李白仰头好奇地念出天幕备注王贞仪详细地解释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并且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和西方筹算法,著有勾股二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等等。

    念最后他失了声金星上的环形山用她的名字命名;

    被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影响世界历史的50位女科学家。

    他放下酒杯,神情震惊女子竟然如此出众,简直是奇女子矣

    天幕展出的古今女子所铸伟业,比展出的其他信息还来得震撼

    男子惊愕地发现女子竟然不输男儿

    在礼教的压迫下,她们都能做出一番伟业,那自己呢

    同等的境遇下能比得上她们吗

    无数的女子看到天幕上一桩桩伟业,感到口干舌燥胸腔剧烈跳动

    原来女子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可以从医、观天文、写书而不是依附丈夫父母而活。

    她们想要做李贞做秦良玉做王贞仪做黄道婆,她们想向世人喊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毕昇是雕版刻工,他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用胶泥做成规格统一的单字,将其烧硬后即成。

    需要印刷时挑出相应的胶字,排在托底的铁板中,再用松脂蜡等胶质将字胶凝成雕版,在字面上刷上墨敷纸揭开下印刷成功

    印刷完成后用火将松脂烧化,把字胶放回原位以便下次使用

    宋

    与仙人说的祖师同名,又是靠刻工为生的毕昇惊讶地看着手上活字胶泥,原来仙人说的是他

    正惊愕间听见工头来叫“毕昇,快东家叫你呢”

    “哦哦,好”毕昇连忙放下手中活计,忐忑地到东家跟前,躬身问好“东家。”

    身形微胖的书铺老板和蔼地扶起他,亲切地拍了拍他手笑道“咱们书肆等着你的活字印刷术呢”

    毕昇想要谦辞,听到仙人的下句话时一怔,他死了

    可惜的是活字印刷术还未来得及推广改进,他就去世了。

    后来元朝农学家王祯,将活字术改进为木活字印刷术。

    把字刻在木板上锯开,用转轮排字盘进行印刷,节约了成本及效率。

    因此明代多用木活印刷术,用得最多的是印制族谱,直到现在木活印刷术仍有传承

    元

    忽必烈一愣,喜悦涌上心头他大元终于被长生天夸赞了

    王祯当赏

    当他看到明代多用木活术时,脸上渐渐变得难道,他大元呢

    难道他大元没用上木活术

    没用上的原因忽必烈杀气腾腾地按下心中猜测大元国祚太短,没能用上

    他脸色如沉水不可能朕不信

    无论是毕昇的胶泥活字术,还是王祯的木活字术,他们都没有取代雕版印刷的位置。

    能流传到清朝的雕版印刷,自然也有它的长处

    雕版版面平整,字迹画风浓淡一致,并且间隔、花纹都比较规整。

    雕版工不需要识字只需要能手,就能印刷成书。

    加上古时文人对书籍需求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内容固定无改变。

    所以雕版印刷的成本是最低,因为印板可以反复重印,保存得好印板可用二朝

    因此宋朝拥有开封、浙江、四川等地的印刷中心,西夏甚至设有刻印机构刻字司。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所用的印刷技术都是雕版印刷

    汉

    刘彻听到印刷术的功能,眼眸猛地一亮造纸术加印刷术可以让他人才不绝

    他摩挲着下巴轻笑出声“不知那些以经典传家的诸侯士子如何想”

    从高祖起大汉皇室就不停地收集各家经典,经过秦末动荡,各派经学难以成册,各家凭家传经书傲视四方。

    而今他将石渠阁的藏书印出,那他就能掌握天下思想论述

    而活字印刷术缺在哪

    它的技术没有迭代升级,把活字术的配套产业链发展出来

    活字印刷术的材料有泥胶陶泥、木料,甚至锡类和铜类;

    泥胶的泥胎在阴干、烧制过程中会发生扭变形,印刷出来的文本笔画不流畅,边缘不整齐,甚至字迹有断残现象。

    木料活字容易吸水变形,不耐高温,墨水深浅不一,容易让字迹模糊不清。

    而锡铜活字呢

    成本高到乾隆都觉得心痛,民间书商根本承担不起。

    并且金属活字有个最重要难点它不沾墨

    古时用的墨水是水性墨,难以浸润金属表面,根本推广不起来

    不等天下人有所反应,天幕继续道

    活字印刷术灵活多变,但在古代纯手工时代,排字、找字两道程序,已经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

    所以活字印刷术产业的缺失,让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没能进入影响人类进程百名榜,而是约翰内斯古腾堡入选并排名第八,位于释迦牟尼后面

    佛教僧人听到佛祖位于榜上,神情尽皆欢喜,后人承认佛祖位置,他们也不怕被道门压制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古腾堡是机械匠,在明朝朱棣时期改善了印刷术二点技术印刷机、油墨和铅锡合金活字;

    印刷机他发明的手摇印刷机,是半机械半人力的机器,并且它可以让纸张对齐,减少人为印

    错。

    此印刷机利用螺栓压力的原因,将墨水喷涂在活字上,使字迹清晰色彩均衡

    天幕展出一张印刷效果图,众人见了不服字迹的确清晰,但他们印刷术也不弱啊

    其操作过程用大白话讲一台机器两人配合,采用流水线模式,一人上墨一人印刷,一小时能印240张。

    活字他的模具与咱们相反,采用的是阴模,用铜和铁制造作字模底版。

    再用铅、锡、锑与铋的合金作为活字字模,用铸模冲压批量制造出,达到标准量化的要求。

    合成的金属字模熔点不高,硬度大耐磨不变形,并且价格低廉好印刷

    民间

    苏轼正与弟弟苏澈斟酒相饮,刚倒满酒杯就听到街上喧哗不断,他伸出头好奇地查看。

    只见街上尽是奔跑的人群,嘴里喊着收铅、锡、锑,高价收铅锡

    他微愣随即无奈道“都奔着青史留名去呢”

    苏辙挑眉反问“哥,你的名字被神迹提及时你开心吗”

    苏轼一怔,他是俗人,听到神迹带着不赞成的态度念他的诗,他还是开心。

    他苏轼大名传至天下,岂能不开心

    见自个弟弟调侃地望着他,苏轼脸色微红,明白他未尽之意神迹已将西方印刷法道出,谁率先制出,谁就能名留青史,被后人铭记

    油墨古腾堡从油画中获取灵感,发明了油性墨,能附着金属活字上,并且印制后不易洇染。

    虽然古腾堡印刷术仍需要排版工人,与汉字相比拉丁字母排版要简单得多。

    最重要的是他的印刷技术成本、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所以古腾堡印刷术风靡全世界,进入华夏后短短几十年就淘汰了雕版印刷

    天幕轻叹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术,它们的技术问题到清朝时,都没有改革性的突破。

    所以在腾堡印刷术反传到华夏时,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到十二分羞耻和警惕,我们是印刷术发明国,却如此落后,我等该急起直追,恢复我国应有荣誉。

    更有人直言印刷术对于文化兴起至关重要,它是进步之母,国家盛衰关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