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01 章 各行祖师(小修)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松江府上海乌泥径人,后来流落崖州三亚崖镇,跟随当地黎族学习制棉;

    棉织品在黎族被称为吉贝,其质量色彩都是行业顶尖,在南宋时期属于贡品织品,因价高民间并不普及;

    到元成宗元贞年间,晚年的黄道婆生起叶落归根之情,从黎族返回松江府,正式对松江棉织产业进行改革升级

    1引进黎族纺织工具纺纱纺车、弹棉椎弓、去籽搅车等器具;

    那时松江府纺织业还停留在原始状态,如手工搓棉籽,弹棉也是用竹片丝弦简单制成,效率低下工作量大。

    2把擀、弹、纺、织整套工具全部升级、并发明新式器具;

    发明如二锭脚踏棉纺车,此纺车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纺织工具;

    改良升级如弹棉工具由小弓变为大弓,其形制保留至今;

    3对提花技术进行配色调整;

    从自己学艺经验中,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让棉织品色泽鲜艳,图样丰富

    元

    刚从黎族回到家乡的黄巧儿猛抬起头难道神迹说的是她

    神迹所说的经历与她颇有相似之处,但她又不敢确认正惊疑不定时,她身旁的孩童好奇地问她“黄奶奶,你在崖州认识黄道婆吗”

    崖州、姓黄

    街上民众迅速捕捉到关键点,齐刷刷地朝她看来,眸中热切唬得年迈的黄巧儿忍不住后退一步,情急之下望向天幕转移话题“神迹赐纺车图画了”

    众人急忙凝眼细探,可惜图纸仅存在短短几息,画面微闪就没了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歌唱影响。

    刘彻看着天幕上用弹椎弓唱曲的男子,只觉得额头青筋直跳,后人在干什么

    他要的是纺车图纸,而不是弹棉花歌曲,听着绕在耳畔的歌曲弹棉花哟弹棉花,半斤棉花弹成了八两八哟他徐徐地吐出口气,对后人再次生出无奈之情。

    他们总是在正经时变得诙谐,他努力地屏蔽歌声凝神细看椎弓,皱眉道“椎弓既能弹棉花,也能作乐器”

    他想努力把椎弓看个仔细,好让人仿照出来为大汉增产。

    结果留在脑子里的却是天幕歌曲弹成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那个姑娘要出嫁

    弹棉花哟弹棉花该死首次受到魔曲洗脑的刘彻暴躁非常这曲子能不能从朕脑中滚出去

    棉的好处是什么呢

    棉花向阳而生,印度教认为棉布是阳光为自己编织的衣服。

    所以它有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便于清洗的特点。

    对于印度教的看法,咱们老祖宗们也极为认同,甚至还总结出棉花有二好

    1无蚕桑采养之劳,才摘就能用;

    2纺织工序要少,有御寒之用;

    3不用刮麻,也

    不用成茧自成絮丝;

    总的来讲就是采棉桃去籽弹棉纺织;

    整套大流程只需四步,一旦解决去籽问题,制作流程比丝类要简明许多

    听到这秦始皇眼眸一亮果然是好东西

    刘彻拊掌轻笑天竺是吧,等着

    李世民心中微喜朕即将拥有此利物,甚喜

    朱元璋哼哼,否则朕也不会下令农户必种木棉。

    所以黄道婆行为,就是带动了整个松江府绵织纺产业升级,把原本当地单一产品转为多元化产品,松江棉布名头彻底打响。

    于是图样丰富,颜色鲜明生动的袍带、棉褥、棉被等等织式产品,一经推出立马受到世人喜爱

    我们都知道产业升级有什么好处

    棉织品销路扩大、带动当地就业、增加本地gd,给朝廷创造税收。

    可以说棉布被世人接受,是从事棉花行业、本地官员及朝廷二方共赢,至少对底层百姓而言以往半月吃次肉,现在总能七天沾点腥吧

    秦始皇击节大赞好一个黄道婆

    刘彻目露渴求当赐爵封侯为何她不是我大汉人

    李世民遗憾老君福泽,大唐不能得,可惜。

    朱元璋低头琢磨若非她出力,他大明也不能向松江府收取重税,朕记得黄道婆在松江甚有香火,不如派官员祭祀

    民间各代

    某书生轻叹“原本某不解神迹为何要说黄道婆。”

    论祖师,当属我儒家先师孔子才是,没想到黄道婆竟能作出如此贡献,是某狭隘。”

    隐藏民间的墨家是我墨家好苗子啊为何她没入我墨家

    而松江府直接受益民众忍不住大哭黄婆婆教俺们纺纱,给俺们饭碗,俺们都记得她的好呢

    “黄婆婆功绩连仙人都知道,俺高兴俺要放炮庆祝”

    “别放,小心惊了仙人”

    有才子见市井民众对黄道婆的喜爱,忍不住自作诗曰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唐

    有贫民听到肉,立马朝天幕大喊“仙女你说错了,俺一月没闻肉味了,求仙女赐肉”

    经官府宣扬,这会大伙已知晓仙人是个好的,先前天水想要灭世就是仙人设法挡住,不让天破并不是取他们性命。

    知道真仙的他们已经决定给仙人立庙,这可是真仙人,定会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事事顺遂。

    有了贫者高声开头,白居易心中冲动,竟然高声大问“吾乃白乐天,敢问仙女先前仙长说解甲骨文可换钱,现在还能换吗”

    他身旁的元稹大吃一惊难道你解出来了

    白居易理直气壮回答没有,他就想试试天幕听不听得到他们的祈求而已。

    很显然天幕并没有听到她的祈求,而是继续讲述

    松江府沿海土地偏盐碱化,很合

    适耐盐的棉花,棉花普及深入民间,对于广大底层百姓而言在布料及御寒上,多了一种选择。

    棉花没普及前百姓选择布料只有麻、葛、木绵,到冬季时会用芦苇,丝绵或木绵填充保暖;

    芦花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在河边干吗除了洗衣服就是采芦花过冬用;

    丝绵质量稍次的蚕丝扯成絮,价格昂贵;

    木绵别名叫英雄树、攀枝花等,其果实纤维比非洲棉还短,重量轻产量少;

    此外还有在衣裳里填充秸秆、鸡鸭羽毛等方式,但无论什么填充物在入冬前都会做一件事捣衣;

    再次引用诗仙太白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这儿的捣衣不是洗衣服,而是把葛麻等布料捣软,让布料经纬变得密集,防寒同时又能使衣物寿命延长

    秦

    秦始皇认真记下耐盐二字,心中琢磨天幕言棉花在印度如同丝绸,想必现在也有棉花吧

    现在的天竺是否有棉他并不能确认,但他已决定派人探寻,即使他找不到那秦二世、二世、四世继续搜找,定能将其带回大秦。

    至于天幕展现的纺织图纸墨家钜子在殿内,并不担心大秦没有纺织机。

    墨家钜子开心又失落,开心墨家受陛下重视,失落墨家学说何时能发扬光大

    墨家的心绪复杂秦始皇半点不知,经过后人宗教讲述后,他已决定再拆墨家。

    决不能让墨家内部紧密相连

    他抬手揉了揉额头,轻声道“现贫者如何过冬”

    丞相王绾斟酌上奏“除天幕所言,还有贫者在冬日烧沙做床,把自己埋入热沙以过寒冬。”

    身为大秦丞相,往日他并不会了解贫者生活细节,自从知晓大秦被百姓推入亡国坟墓后,他特意派人询问咸阳贫者生存。

    得到的答案让他胆战心惊,大秦改革,势在必行

    唐老

    刚接到陛下诏见消息的李白,正在作诗赞黄道婆事迹,听到自己的诗被天幕讲出时一愣,他字前面是什么

    诗仙

    他饮酒的手一抖,心绪复杂难辨,喜的是自己才华终被认可,复杂的是原来圣人因诗仙诏自己回京。

    再次引用呵李白轻笑原来自己还沾了神迹的福佑

    他出身商籍,按律不能应试,想要踏上仕途只能干谒自我推荐。

    五年前他趁圣人狩猎献上大猎赋,期望能得赏识,可惜无果。

    在长安踽踽二年,除献诗玉真公主结识季真贺知章外,仕途如蜀道行路难,只能归去来离开长安,另求出路。

    “哈哈哈”他提酒入喉,饮罢大笑“诗仙啊”

    自己有诗仙之名,那仕途呢

    即便棉衣穿久了容易变硬变涩,需要定期旧棉重弹,但对百姓而言,棉衣在冬日是最好的御寒物。

    所以黄道婆的产业升级意义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无论哪方州郡前来求教纺织技术,黄道婆也大方传授。

    时人为了感激她特做民谣纪念黄婆婆,黄婆婆,教戒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在技艺不外传的古时,她的行为雷锋,所以黄道婆去世后,民间自发为她建祠立庙,过节时祭祀上供。

    香火到清朝时仍然不绝,甚至清廷把祭祀黄道婆作为官方祭祀。

    与蚕神嫘祖、儒圣老子等统治者认定的祖师不同,黄道婆的祭祀是从下而上的祭祀,也就是说她是百姓认同的祖师

    因百姓对其信仰太深,使得朝廷不得不正视她,承认她对纺织业的贡献和地位。

    所以到80年代时,上海和海南对黄道婆的归属展开了明争暗斗。

    上海把棉花作为市花宣扬自己纺织史,海南反手就以黄道婆为核心,建造了一系列黎族纺织技艺园区

    明争暗斗

    为什么要争众人惊疑时,就见天幕突然跳出两小人,一人头顶上海,一人顶海南;

    上海她是我松江人;

    海南她在我这过半生;

    上海她在松江把棉纺技艺发扬光大;

    海南黄道婆学我黎族技术,就是黎族人;

    秦始皇望着说着说着就打起来的两地,非常不解后世地方为何要争

    松江民众与崖州民众同样不解,但并不妨碍他们加入争夺战

    松江上到县令下至孩提,都扯着嗓子朝神迹大喊“她是我们松江娃,是我们的”

    “是松江娃”

    而崖州民间亦是不服,松江人竟然想独占功劳

    非常不服气的崖州人甩开膀子大声反驳“她是我的,没有我们哪有她技成”

    连在京师的苏轼都大喝一声我大宋人

    他身旁的苏辙

    秦始皇a刘彻a李世民a朱元璋,望着弹幕瞪大了眼现在与天幕联系很容易

    朱元璋不停地质问天幕朕标儿到底怎么没的朱棣那小崽子怎么当上皇帝的

    半晌过去,他的心声并没有化到天幕上,上面仍是黄道婆是我松江人、明明是我崖州人等语言,密密麻麻叠成一片。

    吴晓思看着弹幕瞪大了眼,怎么回事学校直播是捅了上海海南窝了吗

    弹幕怎么全在争黄道婆属于哪

    上海vs海南

    两地政府争是为了文旅资源,他们争又有什么用

    不都是中国人

    她清了清嗓子,赶紧平息事态黄道婆是咱们华夏人,没什么好争的,要知道她在国际上的声誉,远超大部分帝王;

    德国库恩博士撰写纺织技术时专门用一专章来论述她,此章被收入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在80年时政府还

    出过她的邮票,她的事迹为历史教科书上必考点,记住啊有考试的

    天下人都见到天幕展出一幅图像,图像上是蓝带扎鬓的妇人,笔触简单却质朴素明亮,上面写着黄道婆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十四世纪初元代纺织技术家;

    中国人民邮政60分。

    邮票是何物他们并不知晓,但教科书难道是他们想的那样顿时李世民眼眸微热,矜持地轻问群臣“教科书何解”

    房玄龄等人眼神交错,强自按下心中激奋“后人有大学,又有历史教科书,也当有医学教科书、四经教科书才是。”

    陛下为耀耀君王,想必教科书上定有陛下浓墨重彩。

    李世民满足了,最满足的是后人要考,岂不说明他的功绩所有后世人都知

    汉

    而刘彻则酸邮票,他也想上邮票,但后人讲麒龙凤时,都不曾提及邮票,可见上邮票之难。

    他眉头微皱,撑起小腿思索半晌突然问丞相公孙弘“朕命人所作的天子龙图,可有做出”

    神迹首次降世时,曾有金龙现身,他命人将龙护他时的情景画下,以作大汉圣画,彰显汉家得上帝授予天命,特令金龙游示未央宫。

    而今看到天幕上的画像他决定待大汉会降低后,命人画下自己画像,以便后人制邮票使用。

    嗯,自己一定要给后人留下威武英伟的帝王形象

    神迹话说罢,天幕就突然转为黑色,接着消失不见,民众静等后发现天幕不再回归,于是兴致勃勃地聊起天幕事宜起来。

    而历代君臣却发现,天幕又重返殿内,正散发着莹莹白光

    棉花纺织在元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在黄道婆之前,元世祖忽必烈在浙江、江西、胡广等地设木棉提举司,要求几地每岁上供布匹十万匹棉布做税赋,结果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地的生产力根本织不起如此重赋,两年后木棉提举司撤职。

    黄道婆技术推广普及后,仅松江府以纺织为生的纺织户就多达千家,棉布产量翻增。

    为了保证棉花原料充足,元顺帝更是强制下达法令所有超过五亩地的农户,必须种植棉花。

    后来又特设棉栽司专门负责棉花事项,推出棉技术书籍,引导民众种植棉花

    明

    朱元璋听着元顺帝的命令一愣,他立大明不久也下了相似命令,不分地域,让农家种植棉田数额凡家有五亩至十亩者,当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依次增额。

    但经天幕讲解他拧眉问大好儿“标儿,按天幕讲法,棉花挑光照、土力,那岂不是说朕的劝农政策有误”

    不行朱标回答,朱元璋就自顾道“不行,得改得改。”

    朱标神情正经“棉花长在不宜地,会让农人毫无收成,无棉也要向朝廷纳棉布以充税赋,这就不是劝农善政了。”

    而是失人心的恶政。

    “

    来来来,明成祖说说呗”朱樉抓住机会阴阳怪气,自打天幕讲朱棣为大明帝王后,他看他哪儿都不顺眼。

    眼下见陛下太子商议国事,又开始借题发挥“说不明成祖能想出个好法子呢。”

    “给朕滚蛋”朱元璋大怒,侧身一脚踢在他身上,指着他鼻子大骂“滚出去别给朕丢人现眼”

    见皇帝a亲爹盛怒,朱樉耸眉拉眼地急行一礼,赶紧退了下去。

    朱元璋瞥了眼墙角装鹌鹑的朱棣,冷哼一声拉着大儿商议劝农政策。

    而朱标却开口让朱棣加入政务议事,朱元璋哼唧唧地没有反对。

    二人商议后的初步决定让民间在隙地种植桑枣及棉花,以种植数亩进行免税。

    具体数额让朝臣商议后决定。

    他不知道的是,此法在洪武二十七年提出,一直延续到清朝仍在执行此例。

    棉花直接成了元廷的实物税赋,税赋从每岁10万匹到50万匹,甚至成为夏税元收布、绢、丝、棉等之首;

    到明朝正德年间,松江府日产棉万匹,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是朝廷出口支柱;

    到康熙时期,大清在上海采购的布匹每岁二十万匹。

    棉花已经成为次农业的重要物种,但棉花的纺织技术却开始停滞不前。

    准确讲应该是

    织品样式技术扩张有增长;

    各种图样,各类复杂纺法完全满足贵族及出口需求。

    织品增加产量技术扩张四锭、五锭纺车出现。

    但是从元至清几百年中,民间用的主要纺车主力还是一绽纺车10小时出四两纱;

    松江府等纺织业发达区,黄道婆发明二绽纺车,到光绪年间时,有些地方倒退回去,以二绽纺车为主。

    二绽纺车上等女工每日纺上等纱7两,中等纱8两;下等纱11两;

    但是朝廷对棉布需求有多大呢

    以明为例给臣子藩王的棉布赏赐每年约不下五十万匹;

    边卫军士每人每岁棉布两至四匹,棉花一斤半;

    还不包括朝廷自用、官商人员等需求布匹数,年用棉布高达一千五百万匹到一千八百万匹之间。

    所以明清时期,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县令,都有一项本能任务劝督当地纺织。

    不管无论当地合不合适纺织业,都要倡导,都要家家户户有纺织,田间土地隙隙棉花,要做到寸土有之,这叫政治正确

    元

    忽必烈很焦躁,他迫切想知道明是何人所建,可是他衷心祈求长生天赐予他答案,却无德。

    唯一安慰的是,他大元有元顺宗。

    只是忽必烈眉头一皱,温和恭顺像他孛儿只斤家族风格吗

    难道被朝臣把持了

    该死心情更烦躁了

    他大元国祚到底几何

    棉花的主力生产者,是

    每户的妇女,到万历年间时,家家户户都有织机。

    但是棉花机技术停滞加上人力有限还有织丝麻,造成棉花供过于求。

    在明成化以后朝廷就让百姓把棉税折成白银,朝廷用钱去市场上按需购买。

    仅万历年间在山东山西等省采购的棉布就达一百七余万匹,棉花十万余斤,与之前相比,用布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明

    朱元璋眉毛倒竖,一脚踢翻椅子大怒“有人贪朝廷的钱”

    该死,咱老朱竟然不能去扒那群贪官的皮

    他瞅着天幕上的万历二字,横眉怒眼地质问朱棣“你说”

    为什么万历不扒皮做灯笼

    朱棣抱头眼泪都快飙了出来我能说什么

    他自己为什么要做皇帝都不知,还能知道后世子孙想法

    见他委屈难辨的样子,朱元璋怒气盈脸,但语气还是软了半分“缩成一团干什么把腰板给咱挺直了。”

    见他老实应了,才重开话题怎么惩治那群两张嘴的官

    望着咬牙切齿的亲爹,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都看清了对方眼中的无奈爹,别说你刀子不够利的话了,你扒皮都没阻拦官员贪污,再加重罪也无用啊

    得想其他法子

    到康熙年间,华夏的棉布开始流向西方,用灯塔国人自己的话讲东方的土布是我们先祖的衣料;

    华夏销至英、美、丹麦、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棉布,最多的一年是嘉庆二十四年,出口额高达330多万匹。

    出口大宗中棉布排在茶叶、生丝之后,那时上海、江南全是桑麻上海不是、棉花种植地,时人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县纱。

    为何朝廷对棉布有超高需求,但却不能主导棉纺织业技术升级呢

    是因为纺织业增产技术一点都没有长进吗

    并不

    黄道婆之后有水力纺纱车元朝出现,但是不合适当下社会环境小农经济不符;

    制作棉布的主力军是个体织机,而水力纺车是大型纺车,需要大型商人主持运转。

    但开放对商人的压制,并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棉花织布机没有自己的棉织机,用的是丝麻投梭织机。

    除了没必要研究改进外,还因为民间家庭钱财无法支撑两台不同种类的织布机,反正丝麻类的织器也能织棉布,又何必改良

    天幕的话让君臣感到非常不适,什么叫做不符合他们需求

    重农抑商是历代国策,难道他们又错

    商人重利轻义,为求利润向来大胆妄为,不存家国,难道不该打压

    如果不打压他们,那泱泱中土不就变成西边土匪作风

    只知其利不知仁义的无耻国家

    历代君臣决定此番天幕言语绝不能传出去,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天幕殿内语言还是被隐约传出。

    以上只是纺织业发展阻碍之一,不管怎么说,道光以前华夏棉布出口数是耀眼的,但1831年后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西方纺织业产量大增,列强扣关

    他们产能增加源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他除了发现大量黄金等物外,还发现此地长着一片又一片的棉花。

    这类棉花被我们称为陆地棉,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土匪遇见财宝从来都是用抢的

    当年哥伦布初到美洲时,印第安人待他们的态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印第安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接待,但哥伦布等人的态度呢

    他们是掠夺者,要的是这片土地。

    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好吗

    好,但是死去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

    秦始皇猛地抬头忘恩负义之辈

    刘彻惊愕哥伦布难道想杀光所有印第安人

    李世民不置可否伤天害理

    朱元璋大怒畜生啊

    在利益面前,土匪对印第安人实行人人平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其结果就是死

    皮萨罗绑架了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要了能塞满34平米屋子的黄金,然后将他绞杀

    明

    朱元璋皱眉一国之君竟然被贼子捉了去,护卫在哪里将军在哪里

    君主当死社稷,岂能作俘虏

    丢人

    为了占据这片大地,他们开始屠杀当地人印第安人。

    为了达到目的,总统亲自签署法令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头皮,政府奖励50100美元。

    最终美洲大陆上原本生活在二千万印第安人,仅二十八万人活下来,其历史过往,成为他人口中泛泛之谈。

    取代他们的人建起国家,自诩是世界灯塔,高举自由主义横行于世,咱们嘲讽它为灯塔国

    冷

    历代帝王只觉得一股附骨的凉意从脚底攀爬到背脊,冷得让人打颤。

    史书上战争数不胜数,两军相战也会尽量避免屠城,而灯塔国却是总统亲自下令以人皮换钱财

    其倒行逆施简直闻所未闻

    这样的君主竟能坐稳王位,而民众竟然不推翻暴君

    后世难道没有礼义廉耻吗

    被血气冲晕的君臣又茫然这样的国家还能当世界霸主

    那他们追求的大同世界又是什么

    汉

    刘彻轻轻地吐出口气,下意思地摸了摸自己脖子,对灯塔国升起浓浓忌惮和杀机。

    直到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对西方谨慎,因为对方无道义可言。

    刘彻眼眸尽是冷然大清挡不住那群土匪

    如果汉民不在,那他是不是泯灭历史

    在他人口中一语带过

    唐

    崔桢嗓子都在哆嗦,全身充满了恐惧,双腿一软几乎倒地。

    骇人听闻骇人听闻

    那些人简直是畜生是粪土之墙,臭不可闻

    汉门阀魏世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他们都稳稳地占据巨大利益,笑看风云变幻。

    即便天幕说黄巢残杀世家,他们暗恨却也知道,自家家族众多,血脉传承定不会断。

    但西方人不同,他们是要灭族,完全不给世家投诚的机会

    他突然想到先前讲述,抱着一丝希望颤着音质问天幕西方不是信上帝吗怎么会如此作恶

    李世民嘲讽地看了他一眼“他们的上帝跟随同源”

    本就是自私自利之教,即便再宣扬仁爱也改变不了核心之本。

    秦

    秦始皇深吸口气,止住发颤的指尖杀害两千多万人,他们竟然毫无异色。

    简直他找不出可以形容的词,当年武安君坑杀赵军后,也曾心绪难安,为灯塔国

    难怪后人要说华夏经过一场种族保卫战。

    并不知道自己扔下多大炸弹的吴晓思,发现自己歪了话题,连忙扯回正题

    美洲棉花成批运回欧洲后,因为是新物种,棉花不受贸易限制,所以经营棉花利润颇高。

    到1641年明崇祯时棉纺织业就已经在鹰国曼彻斯特地生根发芽

    天幕现出一排鹰国发展表,李世民脸色凝重地望去

    1730年雍正八年鹰国伊莱惠特尼发明了机械轧棉机。

    从此棉纺织品在欧洲开始普及,棉花也成为全球商品。

    1733年雍正十一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能增加织布宽度,及织布效率。

    1735年雍正十二年魏压亚特和保尔共同发明罗拉纺织机,此纺纱机的运行方式是现代化的运动原理,是真正的纺纱机器。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纺织机,到1784年时纺车锭已经增加到八十锭,也就是说一次性可以纺八十卷棉纱。

    1769乾隆二十四年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与元朝水力纺纱机运营原理有些相似。

    1779年嘉庆元年塞缪尔克朗走锭精纺机,让棉纱成本大幅降低,从原先的每磅10先令降为8先令。

    与珍妮纺织机及水利纺纱机合体后又称骡机,四年后成本变为2先令6便士。

    天幕沉默几息,叹道纺织在机械中不显眼,但它确实工业之母。

    因为纺织机生产不稳定,所以人们开始想法改善驱动能力机械,于是1785年乾隆五十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就被用到纺织机上。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

    想到天幕展现的后世武器,武则天朱棣等人脸色肃穆起来。

    而刘彻却盯着乾隆五十年陷入了沉思乾隆到底在位几年

    难道比他在位时间还长

    从1730年到1826年,棉纱生产成本由120磅降到不足6便士,不足百年就降了94,并且随着工业化的生产,其成本还在继续下降

    到1830年清道光时,鹰国棉纺工业完成从手工到机器的工业转变。

    在鹰国完成工业转变后,其纺织技术就被灯塔国实行拿来主义给偷走。

    偷技术的人是萨缪尔斯莱特,从此灯塔国纺织业开始发力,而萨缪尔斯莱特也被称为工业之父。

    那么两国发力之后,工厂出产的布料卖哪去

    要知道当年鹰国为了获得廉价的棉花,在1725年雍正二年进入印度,经过十九年瓦解了印度莫卧儿帝国,把印度变为殖民地;

    因此鹰国称霸全球的路之一鹰国本土有纺织机械印度廉价棉花鹰国用印度棉花生产纺织品卖到印度及其他地区;

    而灯塔国呢

    技术从鹰国行拿来主义本土有大量的奴隶种植园纺织品大大滴有;

    那么多棉布该卖哪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