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29 章 龙凤猪组合.
    焚书除了限制儒生游士,借春秋旧文抨击秦时政外。

    最主要的是烧毁原六国史记,断六国政治续存,让天下人谨记秦国。

    史书是证明国家存在的痕迹,所以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样才能根断原六国复辟之心;

    没有涉及以古非今,未称古尚贤的百家文,不在上缴焚烧范围内。

    这场民间学籍的浩劫让遭到历代文人抨击,表示这是始皇表现。

    后朝对前朝史书改转策略,将焚烧史书变为修史;

    修史是非常严肃的事,它彰显当政权的合法性,宣告本国承接其治,是天命所归。

    同时又是对前朝政治得失的总结,对现在和未来起到警鉴作用

    秦

    秦始皇一怔,后世手腕这么多花样

    未等他有所反应,秦太史令倾身而出“陛下,史,记事者也,持中,中正也。

    为在史书上记崔杼杀弑其君,先后三位史家勋名,后世修史是乱史家风骨,请陛下明察。”

    秦时的史家仍有上古风骨,坚决认为史以笔记事,其身不持中,就不叫史家。

    后朝为前朝修史,有违史家传承吗

    他心底悲哀,后世他史家无传承了吗

    见太史令脸色悲戚,秦始皇微微颔首,从天幕中抽回目光淡淡道“后世不是今世,朕知。”

    得到回答的太史令略略松气,眸色动容,安静地垂首退至一旁,提笔记载。

    事实上秦和儒家曾经试图相爱过,如尚书中最后一篇秦誓,还有如大学中的几篇,都是儒家为秦所著,以示秦晋之意。

    但双方文化主张势如冰炭,互不相容,实在搭不到一块。

    为何始皇要看重齐地儒家

    因为周礼哪怕周天子东迁,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但整个社会基本秩序,还是以周礼为基底。

    秦并吞下天,行法家为主的主义,但也没办法立时让六国臣服。

    所以始皇选择对周礼最了解的齐鲁儒家,作为旧秩序的代表,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以示周礼渡让秦制。

    结果从两方试图相爱,到封禅离心,再到焚心离婚,爱不到一起啊

    若秦始皇当时看重儒家其他支派,或许会好一些,比如荀子这样的儒家异端。

    当初荀子入秦时就看得很清楚秦,变法很伟大,但也指出秦有潜在危险儒家忠义仁爱还要是有的,搞套威逼利诱是不长久的。

    就没差抓住秦王的脖子大喊结合啊你不会合二为一吗

    你秦变法变得让百姓爱兄弟不爱家,还指望爱秦国

    秦国只有始皇一人的爱不行,它须要千千万万的人爱啊

    法是制度,儒是德行。

    看看唐太宗,治下有人谋反,平乱大军还在路上呢,百姓就帮自家陛下给收拾了,只留下平乱将军疑惑

    我来做什么我那么大的军功呢

    秦

    嬴稷拧眉,回头问范睢:“儒家荀子入过秦”

    应侯范睢点头回答:“是的,荀子大赞我秦有先古之风,安详和平,是古时模范国家。”

    他记起来了,当时荀子见他时,向他推行礼法并用,要行仁政。

    当时他正谋求兼并六国,对外战争意愿强烈,荀子那套好是好,可是不适合秦国。

    天幕既然说了嬴稷一拍手,立即下令:“来人,以大夫礼仪迎荀子入秦”

    想了想又补充道:“白起,你亲自率对迎接。”

    相同的命令出现在各诸侯口中,不管能不能为他们所用,先将人招来再说。

    无论如何,不能留给秦。

    另外,传寡人命令,携重金前往咸阳待命,荀子入秦,立即挑拨范睢对荀子不满,使起对立。

    汉

    听到后世促狭话,刘彻拍着大腿哈哈大笑“后世女郎甚得朕心,相爱、离心,离婚,嗯是离合吧哈哈,简直用得妙啊”

    好不容易收罢容易,抬首就对上相当部分群臣棺材脸,挑眉不怀好意道“众卿怎么了荀子之才在于礼法兼容,董儒不也将荀子列于孟子前”

    身为儒家颜回第九世孙的颜异,陛下设五经博士,其解说多来自荀子,荀子之圣德怎么可被天幕叫做异端

    他深吸口气进谏道“陛下我朝尊儒,请慎之。且后世唐太宗以德治世,我汉当效仿之。”

    另外少哈哈大笑,严肃点,行吗

    刘彻收敛了笑,颔首听劝,只是心底犹自琢磨唐太宗,曾大父亲同款庙号,跟他汉武帝是不同的路子。

    是的他就认汉武帝为个谥号,就这么自信,挺胸

    唐

    听见自己庙号再次出现在天幕口中,李世民一怔,随即又喜又忧,喜的是民心向他,忧的是谁要谋反

    他摸胸口自问:难道是朕哪里没做对

    念及此抬眼望向众臣“可惜天幕未道出谋反详情,否则朕也可提前引以为鉴。”

    魏征正气拱手“臣会随时进谏陛下,使陛下为耀耀圣君。”

    李世民随时进谏想想就头皮发麻

    从诸子百家后期的学说来看,诸子百家在长期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到战国后期已经有了学术融合的趋势。

    但始皇要周礼渡秦,偏偏周礼保存得最完好的是齐鲁儒家,他们又是最为保守的儒支,两者之间本就矛盾啊

    秦

    秦始皇怔然,眸色扫过殿内博士,数半皆出齐地,才入秦不过几月,正是相爱

    他脸色一僵,天幕太过诡异的说词,莫名印在他心上扰乱他心绪,只好垂眸思索待天幕结束后,秦应做出何种应对。

    而殿底下,众武将的眉眼在彼此间悄然传递,相爱陛下威武霸气,实在想不出陛下相爱时的模样啊

    如果说秦始皇焚书,是因文化政治矛盾不可调和,要统一思想而下令焚书。

    项羽放的那把火,则是将百家烧了个干净,以至于现在百家典籍幸存极少,今天我们翻开百家名册,多只闻其名,不见其著作,他们的思想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真的很心疼啊

    诸子百家其学除了我们所知的学派外,还有方技家、铸家、历数家、医方家、计然家等等,涵盖了治病养生,铸造、金融原理各方面;

    幸运的学派并入其他显学,如方技家专门研究养生,以治病来论如何顺理国家的学说;

    上医医国,下医医人,便是出自它家,最后被融入道家,好歹能找到一些痕迹;

    可能有些学说并没有流传到秦时,但无论如何秦咸阳宫里的书籍,肯定比民间散落的书籍多啊,我恨呐项羽烧你妹啊

    明

    看来后世人很在乎书籍思想啊,朱棣捊须暗自得意,他的文献大成书定受后世夸奖。

    他朱棣要做便做最好,编书也是如此,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天文地志、阴阳医卜皆备辑一书,方可彰显他大明国威。

    不过他微微皱眉,后世对文籍如此看重,书名叫文献大成会不会太过寡淡

    不成,文献大成不配他大明,他以永乐为年号,此书亦是在永乐元年开编,要不改名叫永乐大典

    唔,不知解缙主持编纂得如何

    需要不需要再派人相帮要不让姚广孝去

    届时他亲自写序言,让后世知他文治之功,哈哈哈

    而次年坑儒起因是什么呢还跟焚书有关。

    明面上看,坑儒放在当今就是桩刑事案件受害人秦始皇,花费巨万的钱财,请卢生、韩终、候公、石生等人,为他练仙药。

    按照秦律,方术不能应验就要被处死,于是卢生、候生两方士见事不对,卷了大量钱财出宫逃跑。

    跑了不说还到处宣扬受害人天性刚戾,喜欢杀戮,所以我们不能为他求仙药。

    话传到受害人秦始皇耳内,派御史对咸阳方士、术士加以审问,结果发现还有人乱传谣言,制造怪诞邪说来惑乱百姓。

    这能忍愤怒的始皇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其他犯禁者则发谪徙边,以儆效尤。

    跟儒有何关系

    因为公子扶苏劝谏始皇时的那句“诸生皆诵孔子”

    ,被认为是始皇坑儒的直接证据;

    后来孔子十世孙,在尚书中直接定言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从此盖棺定论,秦始皇坑杀儒家,是个大大的坏蛋。

    但史料上记载的都是诸生,并无儒字样,而说文解字中,称儒,柔也,术士之称;

    方士亦称为方士术,二者皆属于术士范畴,加上儒家与方士本就同出齐地,可能儒生与方士共享其名。

    所以后世才会对焚书坑儒,有所争论

    秦

    扶苏咬紧后牙,掀起下摆跪在殿前,以头叩地“因臣过使陛下圣名蒙尘,请陛下治臣罪”

    杀方士驱儒家,他知道不到万不得已,父皇帝不会做出此举,但陛下此命令,为大秦计他定会上谏,期望他能收回成命。

    秦始皇瞥了他一眼,冷静地吐出四字“起来,回去”

    对天幕所说的诈骗并不认同,他只是没找到真正的方士,天下有神仙,天幕便是最好的证据。

    汉

    听到天幕讲秦始皇坑杀四百余人,刘彻极为矜持地抬起下颌,向左右臣曰“始皇福薄不能遇见少君,而朕乃天授神命,才得面见少君”

    可惜少君仙解太快,未能将炼仙丹秘方完全告知,否则在金龙降汉时,他就会成仙驭金龙遨游神州。

    想到长生不老,刘彻心中一激,不行得再招方士,以求神仙。

    底下中大夫汲黯拼命忍下想要劝谏的心,在他看来李少君就是个骗子,他不知道对方怎么让谷子长出金子,但他知道方士起于齐,李少君真活几百岁,怎么逃得过秦始皇耳目

    唉,算了,骗子既死,他就不让陛下生恼了。

    唐

    饮了口蜜水的李世民,对始皇求药之举表示不屑世间皇帝求长生何其多秦始皇追求神仙,被方士所诈。汉武帝为长生,竟将女儿嫁给方士,发现被骗,又行诛戮。

    可见世上哪有神仙

    房玄龄a杜如晦等人点头,秦皇汉武二帝不仅被方士诈财颇多,还成为帝王污点,实不可取,陛下可学他。

    李世民头一撇哼,朕才不信神仙

    其实这不是秦始皇第一次受骗,在秦统一后的第三年,齐人方士徐福,用三句话达成始皇为他花钱千万的成就;

    陛下,海中有蓬朗、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心不心动啊

    想要长生的始皇很心动,次年就让徐福带着一船财宝和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

    结果没寻到仙回来了,受害人又上当了,最后一次除了给钱给粮给童男女,还有大量的耕具、种子、药品等物品。

    徐福跑前还深情告白陛下啊,我回不来别怪我哈,毕竟求仙之路本是逆天而行,死在半路很正常

    然后始皇自信挺胸朕信仙师。

    结果仙师一去不复返,被小日子抢去当了祖宗祖宗之说为野史

    秦

    砰怒色盈面的秦始皇一剑砍在案桌上,眸色喷火,卢生等人他还未见,可徐福已经上奏要钱要粮,准备出海替他寻仙。

    他都准备批准,叫人备钱备粮

    徐福,竟然敢骗朕不回

    盛怒中的秦始皇停顿一瞬,沉声下令“来人,捉徐福下狱”

    我们将方士祖籍单独提出,会发现秦宫的方士大多出自燕齐两地。

    春秋战国流传下的诸子百家中,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都是以匡正天下治理

    国家为目的地学说。

    其中阴阳儒家根据地都在齐地,在战国末年,阴阳学说特别受列国君主追捧,其地位一度力压各学派,成为网红学派;

    他的思想主要是崇天道规则,要国家顺应天道;

    像秦的水德,便是按阴阳五德之运排列,为应对水德秦将旗帜服饰,改为玄色以应天道。

    后世也按此五德之说,以示皇权交接乃尊天命循环,是增加民心归附的手段。

    始皇发现儒家不喜改革冒险,尊崇的是汲取前人经验治世,天然与秦主义相排斥,儒家不可用,该用谁呢

    在努力想办法立秦制于天下时,他先催促卢生候生等方士炼药。

    秦宫的燕齐方士从阴阳家演化而来,秦纳水德显然不够服天下人心,但只要得了奇药,我为长生不老,尔等终究不能造反,天下总能真正尽服于秦。

    督促炼药是我们后世从政治角度推测,始皇主要目的还是求仙,否则也不会被徐福骗两次

    焚书坑儒后,秦与天下矛盾锐现,但秦始皇以强硬的姿态告诉天下人朕行郡县制,不复旧制,让华夏从此定下郡县制度。

    秦时的郡县制一直到延续至今,后朝在秦县一级制度上改进,汉时曾设州,唐朝设区为道,宋朝又增设路,元朝加省,归根到底,其行政制度还是秦制作为基底

    而到了现代,我们用省级行政区、自治区、中央直控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来进行灵活调用,将省市县乡层层套用,达到管控全国目的

    秦

    殿内博士精神大振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