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有卷在握,其乐如何
    这年头,电子阅读越来越时兴,人们上网时间多了,看书时间少了。即使看书,也看电子书,一个阅读器在手,上万册图书随便挑选,即使在飞机上,也有如带了一座小型的图书馆。但是,我属于老派人物,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书。网上阅读自不必说,都是快餐性质的,谈不上享受。就是各种阅读器,无论页面调得多么有益于眼睛,调阅图书有多方便,毕竟还是个机器。不像纸质的书,尤其那些装帧和设计都十分雅致的书,怎么看都有质感,读书,像跟在人对话。有人说,有的书像小家碧玉,有的像大家闺秀,有的像成熟的少妇,有的像青涩的小姑,但是,这样的比喻,大体只能用在纸质书上,换了阅读器,就怎么看怎么不像。所以,尽管屋子里的书都装不下了,我还是会一本接一本地把书——实实在在的纸质书买回来,一任老婆的抱怨。电子阅读器北大教授李零说过,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化生存,他越来越怀念下乡的时候那种读野书的感觉。漫无目的,有书就读。没有专业,没有导向,也不为了要写什么。读书既是生活,也是享受。说实话,这样的阅读,可能没什么效率,但思想火花,恰是在这样的状况中才能碰撞出来。而眼下这种“专业化”的读书,往往是为了赶论文,赶著作,其实不是读书,而是在查阅,年复一年地查阅,让阅读索然无味。

    现代的学术体制,很像是一种工厂化的流水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每个人分工明确,分兵把守,各管一段。做历史的不问哲学,做文学的不问历史,做法学的不管政治学和社会学。而且在一个学科里,也只管自己从老师继承下来的那点小范围的事情。读书也往往围绕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打转,越雷池半步,都是浪费,都是不务正业。因此,我们的阅读,就越来越像流水线工人看工艺手册,乏味、狭窄,而且空洞。这样的状况,再配上网络的覆盖,时间一长,学者的作品,就很容易成为网络的附属品,甚至连人都成了网络的附属。

    其实,不管学者还是非学者,但凡读书,就具有创造的意义。只不过,前者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创造,而后者则未必要表达出来,发表见解仅仅在饭桌和闲谈中。自由的阅读,才可能有自由的创造,流水线上的效率,仅仅是生产,与创造无关。

    所以,人的阅读,不要人为设限,以为自己这个不能读,那个不能碰。只要自己有兴趣,什么专业都可以尝试。实在专业性太强,就可以去问专家,甚至抽出时间去进修。无论学者也罢,非学者也罢,兴趣是创造最基本的动力,没有兴趣,即使有人给很多钱,大体上也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更要紧的是,读书,本身就是人的一种享受,没有兴趣,不能信马由缰,哪里来的享受呢?那不是享受,而是完成作业,经受磨难。

    工厂里的流水线作业

    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干点自己并不喜欢,但又非做不可的事情。有时为了做这种事,也得硬着头皮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可是,人不可能总是处于工作状态,总有业余时间可以支配。这种时候,放纵一下自己的阅读,边读边写写画画,一卷在手,其乐如何?千万千万,别总坐在电脑前,被网络拖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