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1)
    ——断肠诗人朱淑真

    [人物小传]朱淑真,又名朱淑贞,号幽栖居士,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关于籍贯,一说钱塘,一说海宁,一说归安;生活时代一说北宋,一说北宋末南宋初,一说南宋。生于仕宦家庭,却因所嫁非人,郁郁而终。善画能书,通音律;善词能诗,诗词多幽怨,流于感伤。陈霆在《渚山堂词话》中称其“才色冠一时”,钟惺于《名媛诗归》中称其“文章幽艳,才色清丽”,鸳湖烟水散人则于《女才子书·女才子首卷》中列其为“古来美人,有足思慕者,共二十六人”之一。据此.可遥思朱淑真才色之佳。其一生创作颇多,惜死后诗文“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魏仲恭《断肠诗集序》)。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存世。

    任何女子,心中都曾有过一个白马王子,虽然骑白马的也有可能是唐僧。理性实际的女子会在生活的琐碎事件中把这个白马王子的梦掩于心灵的深处;感性热情的女子,则会凭其一生来追逐这个梦,直至心力交瘁,生命终结……朱淑真便是这样的女子。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天真的无忌,充满不顾一切的悲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

    说起古代仕女们的闺房生活,大多数人联想到的首先是在幽深花园深处,遥遥可见一座高楼,高楼上有精致镂花窗户,屋内有挂着厚厚帷幕的绣床,梳妆台上是菱花镜和胭脂水粉。高官贵胄的小姐们居于其间——这是一个远离男人们的属于女性的幽闭的闺阁世界。除了至亲骨肉,其他男子根本不能靠近小姐们的闺房。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她们的生活似乎很无聊单调:料理家务、学习女工,最多读点儿《女诫》《烈女传》之类的书。

    晚明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闺阁生活确是如此——杜丽娘之父杜宝,因担心惹起女儿的“春qing”,管制她连后花园也不许去。杜母一见女儿绣一对花两只鸟,便担心起来,深恐女儿动了情思,背了礼教。他们为丽娘请的私塾先生是60多岁迂腐顽固的陈最良。他们为杜丽娘处处设防,努力使她“知书达礼”,符合礼教的典范。杜氏夫妇的苦心恰恰成为制约女儿自由成长的阻力,他们用爱建筑一座牢笼,囚住女儿的身心。少女的天性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向往不受束缚管教的爱情,越是压制,这种反叛越强烈。看似柔弱的女子甚至会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们不能通过公共事务表现自己,只能以个人情感来表现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所以女子才会表现得那么多情。她们在情感世界的决绝不仅仅是天性的表现,更是对社会规范这座无形牢笼的抗议。

    其实,宋朝对女子的禁锢并非如元明清之后那样牢固。宋明理学发端于两宋,兴盛于元明。宋时女子虽然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什么参与权力,但也是有一定的活动自由的。每逢佳节,女子们也会盛装打扮,出门看看热闹。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还是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佳人倩影。当时,社会上对女子的贞操要求也并没有后来那么严苛,范仲淹家族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大族,他家的女子再婚,依然有二三十贯嫁妆。

    宋代坊肆间流传的才子佳人小说话本,就像时下流行的肥皂剧一样,最受老百姓喜欢。《醒世恒言》上有一篇《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讲的就是发生在北宋的故事。东京汴梁,皇家花园开放一个月,范二郎看见少女周胜仙,心生爱意,公然上前搭讪似乎失之轻薄,一筹莫展。倒是周胜仙,灵机~动,巧妙地把自己介绍给心上人。

    她在一个小摊上要了一碗糖水,喝了一口,就把碗摔在地上,高声数落小贩:“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胜仙小娘子,今年十八岁,你看我是个不曾出嫁的女儿,就来暗算我,真是可恶。”范二郎如法炮制,也摔了糖水碗,借机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婚姻状况,还加上了个人的爱好特长。

    宋代青年男女虽然不能明目张胆自由恋爱,也不是一点自由都没有。情根一旦深种,情人们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约会见面、表达爱意。

    三五月圆之夜,本就是情人们约会的好时节,朱淑真词中描写了情人灯节爽约的失望难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月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具诗名,同样生于官宦之家,父母俱是读书人。与李清照不同,朱淑真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恨情绪。李清照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婚姻的不快,她小心地为自己划了一条线,不管境遇多么凄凉,她总要表现出端庄的一面;朱淑真不同,她率真直白,情人爽约,她便明明白白地说:“因为你没来,我哭了很久很久。”

    李清照是小心翼翼的,朱淑真则是娇憨直露的,她父母应该很爱她,不然她的天性不会得到发展,也可能因为太爱她,才忍痛烧掉最能表现朱淑真性格生平经历的大部分书稿吧。可怜天下父母心。朱淑真和许多大家庭的女子一样,少女时代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扁舟夜舶月明秋,水面鱼游趁闸流。

    更作娇痴儿女态,笑将竿竹掷丝钩。

    ——《秋夜舟行宿前江》

    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让如此娇痴的少女变成悲苦的断肠诗人。朱淑真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羽翼。身为女子,嫁人无可选择,既然要嫁,嫁个有共同语言、真心爱她的男子该有多好。朱淑真的要求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分。但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有名正言顺的好姻缘。朱淑真喜欢的男子,如果父母不喜欢,或者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男子不能给女儿幸福,干涉起来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少女朱淑真是一个文学女青年,她心目中的理想丈夫是能与自己谈诗论道,她理想中的婚姻生活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