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广告是做生意的法宝(1)
    胡雪岩语录:当把人们的好奇心吊起来之后,再推出自己的产品就能水到渠成了。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广告也随之出现。

    当时的广告并不像我们现在流行的广告一样,在某份报纸或杂志的角落写上几行字,以此来使世人得知某产品的消息。最早的广告是通过声音进行的,叫口头广告,又称叫卖广告,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早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古希腊,人们通过叫卖贩卖奴隶、牲畜,公开宣传并吆喝出有节奏的广告。古罗马大街上充满了商贩的叫卖声,古代商业高度发达的迦太基城,就曾以全城无数的叫卖声而闻名。

    除了口头广告之外,还有商标广告。只是当时的商标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就像中国的会意字一样,让人一看就能看懂。这种风格在现在的商标广告中仍然保存着。在古罗马,如一家奶品厂就以山羊作标记;一条骡子拉磨盘表示面包房;而一个孩子被鞭子抽打则是一所学校采用的标记。在中世纪的英国,一只手臂挥锤表示金匠作坊;三只鸽子和一只节杖表示纺线厂。伦敦的第一家印地安雪茄烟厂的标记,是由造船木工用船上的桅杆雕刻出来的。

    现在保留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是在古埃及的首都特贝发掘出来的公元前1000年的一篇寻找逃亡奴隶的广告。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纸是用芦苇的纤维造的,淡茶色,它的内容是悬赏一个金币寻找一个名叫西姆的奴隶。“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首都特贝一切善良的市民们,谁能把他找回来的话,有赏。西姆是Hittlte族,身高5英尺2英寸(相当于157厘米),红脸,茶色眼珠。若谁能提供他的下落,就赏给半个金币,如果谁能把他带回织布匠哈甫的店铺来,就赏给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

    在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音响广告。《诗经》的《周颂·有瞽》一章里有“萧管备举”的诗句,据汉代郑玄注说:“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吹也。”唐代孔颖达也疏解说:“其时卖饧之人,吹萧以自表也。”可见西周时,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得以吹萧管之声招徕生意。

    这种音响广告在我国尽管不是主流,但是现在有些地方的货郎挑着担子叫卖的时候仍然采用这种形式,以吸引顾客。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多的则是“悬帜”广告。《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意思就是说,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这面酒旗就是一种广告,高高挂起来,使得人们远远地就能看见,这就是吸引主顾的广告形式。这种采用悬挂形式做广告的方式在中国最多,而其中又以酒旗为最,不断为后世沿用,如唐代张籍有“高高酒旗悬江口”,杜牧有“水村山郭酒旗风”等诗句。《水浒传》里也有这样的描绘:“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迹:‘三碗不过岗’。”

    现代的广告就更多了,一走在大街上,招牌广告应接不暇,电视中、报纸杂志上,没有哪一个地方没有广告的,现在的我们都被淹没在了广告的大潮中。

    商家之所以会采用广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推销自己的产品,不管是叫卖广告,还是商标广告,或者是悬帜广告,其用意就是想吸引顾客的到来,卖出自己的产品。

    胡雪岩就是一个善于利用广告的能手,并且他的方式与众不同。

    有一次,胡雪岩在南京做生丝生意,由于行情不好,进的货没法卖出去,就算卖出去,肯定也是亏本的,于是,几千轴丝绢全部积压在了丝栈里。几千轴丝绢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银子,这下可让胡雪岩发愁了。正在发愁之际,胡雪岩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条妙计。自己卖不出去,那为什么不让别人给自己做做宣传呢?但是做宣传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一定要找那些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才行,在当时,社会有头有脸的人就只有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和有名望的富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