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赶潮流与洋人合作(1)
    胡雪岩语录: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五地为通商口岸。随着上海的开放,来中国的洋人越来越多,他们是来做生意的。

    面对着洋人的到来,在朝廷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一部分人看到西方势力的强大,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主张对洋人一律安抚,以便处处讨好洋人,让洋人找不到滋事的理由。但这只是这一部分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而洋人却不买他们的帐,仍旧对中国虎视眈眈。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对洋人应采取强硬措施,这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对付洋人不应该有胆怯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这些人的主张听起来是好的,但是清政府与洋人的每一次交战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因为中西方的实力相差太大。还有另一部分人,因为和洋人打交道多了,逐渐与洋人合为一家,一方面借助洋人的力量来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另一方面,则也借助洋人的力量来为中国做一点好事。这些人就是那些像古应春一样的洋行买办或者沿海地区的官员。

    不管朝廷里对洋人有怎样的不同见解,但是胡雪岩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洋人做生意怎么会那么容易成功,是因为洋人的每一行业来到中国,都有官府在后面支撑着,中国却不然,自古以来,官不与民争,官商尤甚,都只是存在互相利用的关系。其二,洋人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来中国无非是为了做生意,所以清政府要打败长毛(太平军的称号),从与洋人的生意来往中入手是最容易不过的。所以中国人不应该排斥洋人,也不要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于是胡雪岩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着手和洋人做生意,让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财流。

    胡雪岩与洋人做的第一笔生意是把生丝销往洋庄,他为了抬高生丝价格,控制市场,于是他联合同业,结交丝业巨头庞二。胡雪岩把在湖州收购来的生丝囤积在上海,等待机会高价卖给洋人,一直把生丝囤到第二年春天都没有出手。因为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一是上海的小刀会起义,政府怀疑洋人对小刀会提供资助,为了惩罚洋人,朝廷命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资运往上海销给洋人。二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抗议,在上海设立了内地海关,以获取税收。三是各国在上海的使馆,都布告本国人民,不得接济小刀会。这些对于胡雪岩来说,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时候,生丝还没有上市,所以当时的丝业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但朝廷由于禁止将丝、茶运往上海销给洋人,那么上海的生丝就更加供不应求了,那么胡雪岩所囤积的这一批生丝就是奇货了。同时,朝廷设立海关和禁止将丝、茶运往上海,都是对洋人的惩罚,洋人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了,于是他们才禁令本国人民不能接济小刀会,这就明显的表现洋人想同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而此时在上海只有胡雪岩有生丝,他联合同业垄断生丝市场的局面开始形成,将生丝卖一个好价钱,应该不是太难。

    可正在这时候,胡雪岩却以并不理想的价格将生丝卖给了洋人,尽管赚了十八万银子,但若是按照真正垄断的价格来卖出的话,赚的肯定不止这一点银子的。胡雪岩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而做出这一决定呢?因为胡雪岩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和洋人做生意将可能是长期的事情,那么先放点交情给洋人,那么为将来的合作就留有余地了。当时的太平军尽管还在顽强抵抗,但是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洋人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还是清政府的天下,那么就得和清政府保持合作才能继续维持洋务,洋人才能从中赚钱。而清政府此时尽管为了惩罚洋人而禁止与洋人做生意,但是等太平军的战乱一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提高本国的军事实力,还得依靠洋人的技术开展洋务运动。而按照朝廷的规定,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是不会直接和洋人打交道的,与洋人做生意是商人自己的事情。于是胡雪岩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一种大的商机,那就是与洋人做生意将会是一种长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