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巧借东风,实现自己的目的(1)
    胡雪岩语录:若是手下自己想要去做,事情办理起来就特别容易。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挥军南下,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于是采用联吴抗曹的办法,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用火攻,才能打败曹操。最后诸葛亮借来东风,一举将曹操军营的战船烧个一干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惶逃命,从小道逃回许昌。

    后世就用“东风”来比喻成就谋事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自己不能办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也许就能办成了。

    当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率领的湘淮军势如破竹,快要肃清太平军的时候,令这些将领头疼的问题也来了。

    按照清朝规定,每一次战争结束的时候,要办军费报销,由兵部和户部负责,为了这一件事,兵部和户部还特意设置了书办一职,专门负责这一件事。但是这为什么令带兵的将领们头疼呢?因为这件事非常麻烦,并且每一个将领经手的军费都是成百上千万两,贪污什么的肯定会有点,如果被这些书办查出来了,如实禀报朝廷,这位将领不但没有功劳,恐怕连性命也不保了。所以,为了做些手脚,就必须向这些书办照例奉送“部费”,这样就一切不用费心了。所以在太平军快要肃清之际,这些书办个个额手相庆,因为他们可以从中捞到油水了。并且他们认为湘淮两军,大都来自于民间,并不知道军费应如何报销。于是有人就出头,邀约户兵两部的书办,商定了包揽的办法,多雇书手,备办笔墨纸张,专程南下,就地为湘淮两军代办报销。这些书办认为这是利人利己的两全之计,必定为湘淮两军所接受。

    左宗棠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前后用了七千万的银子,如果照例致送,就得二十万银子。左宗棠不愿意拿这种钱出来,加之他生性耿直,有钱也不会去交。于是他找胡雪岩商量对策。

    胡雪岩就建议左宗棠要曾国藩去顶,因为曾国藩是协办大学士兼领两江总督,也算入阁拜相,位高权重,如果曾国藩的湘军不报销军费的话,其余的人也就可以不报销了。但左宗棠却认为曾国藩怕别人说闲话,必定不肯贸然奏请免办报销,惹起无谓的麻烦。

    于是胡雪岩又想借助司官的力量把这些书办挡回去。而他认定的人选就是杭州人王文韶,因为这个人很能干,也很圆滑,人缘不错。并且户部左侍郎沈桂芬是他乡试的座师,很照应这个门生,所以他在户部很红。胡雪岩认为由他去说,肯定能成功。胡雪岩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王文韶就会去说呢?

    因为胡雪岩认为,王文韶有才干,但是他的这种才干不是腹有经纶,而是在政务上遇到难题,能有切切实实的办法拿出来,至少也能搪塞得过去。但是做京官凭才干不如凭学问,因为凭学问做京官,循资推转,处处得以显其所长。翰林做到兼日讲起注官,进而“开坊”升任京堂,都可以专折言事,更是卖弄学问的时候。也许一道奏疏,上结天知,就此飞黄腾达,三数年间便能戴上红顶子。而凭才干做官,就没有这样便宜了!所以王文韶做了四年的郎中了,还只是郎中,于是他就想外放。

    因为外放做知府,做得好,三两年就可以升道员,比郎中强多了。而做外官,就要靠督抚了!因为根据清朝的规则,督抚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这个由京官外放的人,要是不喜欢他,就可以“才不胜任”的理由,奏请“请京任用”,让他继续留在朝廷。所以,王文韶要想外放的话,他就必须与督抚搞好关系,要不然,他一辈子也外放不了,因为当时的督抚,两江是曾国藩、闽浙是左宗棠、江苏是李鸿章、直隶是刘长佑、四川是路秉章、湖广是官文、河南是张之万、江西是沈荷帧、湖北是严树森、广东是郭嵩焘,每一个都花过大把银子的军费。如果能够免办报销,人人都欠了王文韶的情,等他分发到省,岂有不格外照应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