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送礼也要送别人想要的东西(1)
    胡雪岩语录:中国历来就有送礼的习俗,然而如何送礼,确是大有学问的。

    送礼是中国人逢年过节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不仅盛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官场。清代雍正年间,山东曾因送礼出现过一件案子,原任山东蒲台县知县朱成元在其任上26年中给各级领导的送礼记录,包括有字账30本、无字账1本、散账28页,总共273页。这份详尽的送礼簿让雍正皇帝非常震惊和愤怒。他一怒之下,就把巡抚黄炳、布政使博尔多等人判处了死刑。

    26年中送礼的记录就达273页,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震惊的事了,难怪雍正皇帝要那么震惊和愤怒了。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专制的国家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一位上级都不能不送礼物,就是对君王也不能例外。”在清朝,送礼却是极其普遍的一件事。不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怎么来呢。在清朝官场上,礼节名目可谓繁多,见面礼、节礼、贺礼、谢礼、别礼,不一而足,这些还只是极普遍的送礼项目。就像节礼一样,在官场中的人都要给自己的上级送“四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上司的生日。而为什么上司的生日也是“节”了呢?在清朝,皇帝的生日是“万寿节”,皇后的生日是“千秋节”,于是由此而来,生日也就变成了一种需要送礼的节日了。到了晚清,“四节”之外还要加上上司夫人的生日,称为“三节两寿”,等于是“五节”。

    胡雪岩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那么对于他来说,要想寻求官场的保护,寻找官场中人做自己的靠山,那么送礼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然而如何送礼,确是大有学问的。”不可能盲目地去送,如果盲目的送的话,钱花了,但是没有花在点子上,花了钱却办不成事。胡雪岩也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一生都在钻研这一门学问。

    送礼要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针对这种需要去送礼,那么礼就送到点子上了。胡雪岩送礼就讲求这种因人而异,紧紧地围绕每个人最想要的东西来行动,他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这就是胡雪岩的高明之处。

    对于王有龄来说,钱是必须的,他要花钱去捐官,于是胡雪岩就送他钱。对于浙江巡抚黄宗汉来说,银子是他最爱的,于是,胡雪岩不失时机地给他送去一笔笔的银子作为礼品。但是,钱对于左宗棠来说,却不是他最想要的。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左宗棠想要的是米和钱。

    左宗棠攻打杭州的太平军的时候,由于双方对峙的时间较长,又势均力敌,那么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能坚持到最后的一方就是胜利者。可坚持的一个前提是粮食,以前王有龄镇守杭州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坚守不下去了,所以他才上吊自杀的。现在左宗棠需要的也是粮食,可恰好胡雪岩手上就有粮食。胡雪岩带着两万两银子去上海买了一万石粮食,本来是运来杭州支持王有龄的,但是当他得知王有龄已死之后,他就把这一万石粮食献给了左宗棠。本来左宗棠在进攻杭州之前就听信了流言,要拿胡雪岩治罪。所以胡雪岩去拜访他的时候左宗棠连座都不给他,把他晾在了一边。可当胡雪岩说明来意是来献粮的时候,左宗棠就心下高兴了,赶紧吩咐手下准备座位。最后两人相谈甚欢,左宗棠就留饭了。

    同时,当时朝廷的财政支出、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左宗棠几十万兵马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就达25万之多,这么多的银子每个月都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此时正值太平军败局已定之际,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上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的,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就成了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就无法约束,也就势成“乌合”,还可能会出乱子。所以他向胡雪岩谈起了筹饷的事,而胡雪岩一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心力。所以胡雪岩的到来,使这两件让左宗棠头痛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左宗棠怎么会不赏识胡雪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