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做事要说一是一(1)
    胡雪岩语录: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说一是一”、“一言九鼎”,形容人说话算数。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后世就以“一言九鼎”来形容人说话有信誉。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的确,讲求信誉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失掉了别人对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岂不是会成为人人避之而唯恐不及的独行者?

    经商也一样,商人要是不讲求信誉,怎么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站稳脚跟呢?怎么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呢?

    王有龄在好友何桂清的帮助下,他在京城加捐了一个候补知县,分发到浙江。但江浙巡抚黄宗汉便委任他为海运局的“坐办”,他刚一上任,关系他仕途命运的事就来了。他接到了一道催运漕粮的上谕,因为江宁失守,官军无粮,浙江的漕米至今没有运到上海,朝廷震怒,于是严命加紧运输,稍有延误,定从重治罪!

    王有龄于是就把这件事给胡雪岩说了,胡雪岩听说此事,知道这是黄宗汉故意整治王有龄。因为今年漕米尚未收齐,运河河道也没有疏通,加之河面上不太平,在时限之内,运漕米到上海,几乎是不可能!这时候王有龄才知道上了黄宗汉的当。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想出了一条妙计──何必费事运粮,可直接拿着银票到上海去买粮食!

    于是胡雪岩带着信和的张胖子去上海买粮食,船到了松江,张胖子打听到漕帮有米要买,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于是胡雪岩想起了当时认识的一位小哥,那位小哥送给他一块玉佩,说让他有事就带着玉佩去找松江漕帮的魏老太爷。于是,胡雪岩和张胖子去找魏老太爷,顺利地被魏老太爷接见,魏老太爷答应胡雪岩的请求,漕帮先垫十五万石大米给海运局,于是王有龄的难题被胡雪岩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此时,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并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一路兵马北征,而清政府也不示弱,派出两位钦差大臣,迎头狙击林凤祥、李开芳。因此,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而王有龄则相信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方面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即让信和先借出一笔款子,买下松江漕帮的大米在上海交兑,完成漕米交兑任务,而浙江现有来不及运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积起来。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那么王有龄的意思就是,与其让别人赚钱,不如让自己赚钱。他想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将来议定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开,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

    而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这就是胡雪岩和王有龄的区别之处,王有龄在看到情况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求着别人帮忙,而到了情况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却又想着按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毫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也许王有龄的打算也并不为过,因为商人自有商人的价值标准,商人本来就是图利的,有得钱赚就尽可去赚,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同时,漕帮此时本来就急于卖出粮食以换取现银,以解燃眉之急,改垫付为收购,也许还正合他们的心愿,也算不得是违背诺言。

    而胡雪岩就不一样,他认为说一句算一句,是生意场上必须遵守的规矩,凡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万不得已,就必须遵守、履行,不能随意反悔。那些一切都只为了自己打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想想别人的行为,本身就不是诚信君子所为,这样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在生意场上,叫人看不起,就自然不会有人和你合作了。正是因为胡雪岩的这种说一是一、一言九鼎,才处理好了与漕帮的关系,后来胡雪岩的军火生意和生丝生意都是在漕帮的帮助下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