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世界加工厂的转型:中国制造(1)
    2005年,欧盟国家在研究发明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84%,而同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为1.34%,但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在迅速增长。因为只相差了0.5%,以中国的这种增长速度,肯定不出两年的时间,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便可赶上欧盟国家的水平。正是这种在研究发明方面支出的增加,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更多的被研发出来,并且随着更多高科技产品的被研发,中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总额由1995年仅占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6%变为2005年的35%,进步速度非常惊人。因此,国际市场上80%的影印机、60%-70%的手机、60%的数码相机以及50%的电脑都是中国生产的。而这些成绩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开始。美国一家咨询公司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所占份额将达到22.4%,到时会超过美国的22.2%,位列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自豪的时代。我们没有走出国门还不知道,但是只要我们一走去,那么就会发现,在国际市场上,“MADEINCHINA”的标志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才会有世界加工厂之称,今天,中国制造的口号开始响遍整个世界。

    2005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了萨拉·班吉奥尔尼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叫萨拉·班吉奥尔尼的美国家庭在过完圣诞节之后,她看到满屋子都是满地狼藉的垃圾,但是这些用过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因为中国的商品太物美价廉了,所以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他们的生活中,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双的童鞋。在她的家里,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布娃娃,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那时候,她的心头慢慢爬上了一种不安。那个时候,她开始意识到一个不能反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她的家庭。最后,她快速地在家里进行了一次检查,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制造的产品25件,非中国制造的产品14件。于是她意识到他们家的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因此想把“中国”关在门外。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她决定不再购买中国制造的东西,以此来看看自己的家庭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会怎么样。

    因此,她和她丈夫决定,他们家要实行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给自己带来多少不便。

    他们的决定做出后,一连串的问题就来了,由于不能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他们不得不花60美元给他们的儿子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几周后,又花60美元给他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但对于小孩的鞋子来说,60美元太多了一点。还有一次,萨拉·班吉奥尔尼为了给她的丈夫过生日时的生日蛋糕买蜡烛,由于不能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她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后,离开了中国制造的日子,他们连修抽屉用的工具、搅拌器、电视机、扑鼠器等等小物件都买不到。

    最后作者发出感慨:没有中国尽管他们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他们可能都没勇气再尝试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了。

    在我们的观念里,美国是一个物资非常丰富的国家,不管什么,好像都无求于人,什么商品他们都能生产。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尽管美国的市场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他们也需要进口别的国家生产的东西。就像萨拉·班吉奥尔尼这一普通的美国人家一样,“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一个美国家庭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里,处处碰到的是麻烦,因为中国制造已经充斥美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