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青海的拉面经济:劳务输出(1)
    民生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应尽的重要责任,所以,各级政府都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其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并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加以实现。

    上海一家青海拉面馆里,30出头的小伙子钱某正在砧板前紧张地敲揉捶打着面团,锅炉前,他的法国媳妇正在下着面条,招待客人。每天一大清早,这个不到40平米的小店坐满了前来吃面的客人,因为面做的好,口味又地道,生意总是红红火火。钱某是青海人,学历不高,只是个初中毕业生,毕业之后为了谋生,于是随着同乡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和省吃俭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来决定创业,就到上海开了这家拉面馆。他的媳妇是来上海留学的法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常常来钱某的面馆里吃面,因为欣赏钱某的手艺,两人在天长日久的往来中互生情愫,后来这个法国女郎就嫁给了钱某,成了中国媳妇。

    钱某经营这家面馆前前后后有6年的时间了,每年的收入都保持在12万上下,同乡人看着钱某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且还能娶个洋妞当老婆,这是个多大的新鲜事啊!惹得同乡们个个“眼红”不已,于是很多人纷纷外出开面馆,有的到上海,有的到北京,有的到南京,有的到深圳,有的到武汉……根据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短暂的4年时间里,青海一个县的农民在中国各地经营的拉面馆就有8000家,而且随着青海劳动力的大量输出,这样的拉面馆有增无减。

    青海的农民除了外出开面馆之外,有的人还进入企业做职员,进入工厂当工人,还有的做起小本生意。另外,一些头脑更为灵活的人开始出国做生意,出国打工赚钱。最近几年,青海地区每年年底都有些年轻的小伙子领着外地的漂亮媳妇回家见父母,针对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有些学者饶有兴趣地说:“青海的拉面不仅拉动了本省的经济,还引进了不少的外资。”

    1985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富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口号,在邓小平的高声唱响下,中国的经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迅猛发展,人们的水平在总体上都逐渐提高。其实,领导人唱响的这种思想,允许贫富的差距,目的就是想利用差距,来刺激人们的思想,鼓动人们积极进行生产劳动,然后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然而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恶劣等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发展势头如蜗牛爬行,非常缓慢。本来西部地区的发展就起步晚,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这让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内,都不可能拉近。

    西部各省的领导人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的面貌,为了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于是,大力鼓励人们外出打工、经商、办企,提倡劳务输出,同时,又积极地加强本地区的技术改进,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希望能从总体上让农民的生活水平上一个台阶。

    经济学小知识: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满足劳动力不足地区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可以适当地解决劳力过剩的问题。劳务输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劳务输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是很多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劳务输出国家和地区主要在亚洲,输出的劳务量约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60%,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南朝鲜等。劳务输出人员中,工人(主要是技术工人)占70%,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占30%。中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国际劳务输出,但迄今输出量甚少,且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务(建房、筑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