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史进所学十八般武艺就是十八种武器吗?
    《水浒传》第二回具体描述过“十八般武艺”: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权……前后得半年之上,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

    史进所学十八般武艺就是十八般武器吗?

    对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水浒传》所说的十八般武艺就是学会使用十八般武器。而十八般武器,各朝代、各地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古代武器中还有弹、稍、匕首、飞镖等。什么叫“梢”?《通俗文》说:“矛长丈八者谓之梢”。张飞的丈八长矛大概就是“梢”了。

    关于十八般武艺就是学会十八般武器这一说法,相传始于战国时期。相传孙膑把武器分为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锐、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长用于战车,短用于步兵。古语所谓“短兵相接”就是指双方的步兵交锋了。

    孙膑把兵器分为九长九短,规定每一种兵器为“一艺”或“一术”,如剑,就叫“剑艺”或“剑术”,所以十八般武器就叫做十八般武艺。

    但是武器是不断变化的。史进学的十八般武艺跟战国时代的就有很大的不同。明代马愈的《马氏日抄》记载明代的十八般武艺是这样的:“己巳岁,兆寇作难,官司招募勇敢。山西李通,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杷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

    这最后一项技艺“白打”就是赤手空拳地打,即拳术。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卷上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既然是“不持寸铁”,那就不是使用武器之艺,也就不能说十八般武艺就是十八般兵器。

    清代淄川人盔山樵夫的《隐居杂记》记武秀才王汉卿在龙角庄学艺,十八般武艺为:一拳术、二剑术、三骑术、四枪术、五射术、六镖术、七暗(器)术、八躲术、九攀术、十高(跳高)术、十一远(跳远)术、十二滚术、十三夜行术、十四草上飞术、十五硬功、十六软功、十七轻功、十八水上功。

    从上述各种记载中可以知道,在古代,武艺和武器是相联系的,而且还‘‘专门化”,关云长使大刀,张飞使丈八长矛,交换就不行。

    那么武器是不是只有十八种,因而武艺也只有十八般呢?不是的。“十八,,是一个模糊数字。说战国时代孙膑规定九长九短,这只是“相传”而已。“相传”属于文学创作,毫无根据。战国时代的武器也决不止十八种,越往后武器的种类越多,而且武艺和武器逐渐区别开来。像上面所说的软功、硬功、躲术(躲闪功),都不是使用武器的技术。武器不只十八种,武艺也不只十八种,上面说武秀才去龙角庄学艺,《隐居杂记》又记载王汉卿学会了上述十八种后,还学会了接箭、接镖和用嘴接镖、接箭、接暗器等等。武艺和武器不是一回事了,就不能“专门化”了。过去专门化,不在多而在精。但像王汉卿学的武艺,则多多益善了,各种功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水浒传》所写的武器,远远超过了十八种。鲁智深的禅杖,陶宗旺的铁锹都是武器。《水浒传》写的武器有:大刀、三尖两刃刀、单刀、朴刀、禅杖、矛、斧、戟、槊、棒、枪、锐、叉、锹、狼牙棒、单剑、双剑、鞭、锤、双刀、板斧、链、流星锤、弓箭、弩、钩、飞刀、标枪、又、石子,计三十种。

    《水浒传》在兵器的描写上,反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如李逵和板斧分不开,换成长枪就不行。花和尚鲁智深用的是六十二斤水磨禅杖,与他的“胖大和尚”和谐一致。

    《水浒传》中有许多错误、不合理处和败笔,对这些地方的理解和解释,关系到对书中人物及书的主题思想的认识。因此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