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伸向全球的“潘多拉之手”(2)
    时间推进到2006年中期。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旧房销售中间价已比上年同期下跌1.7%。这是美国房地产市场11年来首次出现的年度房价对比下跌,而中介获利也是十年来最低水平。此外,未售出房屋库存量增长至近400万幢,按最新的销售速度计算,这些“待字闺中”的房屋至少需要大半年才能售完,这个比率是1993年4月以来的最大值。

    不利的消息还不止这些。同期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美国的新房开工量已下降了19.8%,且呈连续下降趋势。

    清醒起来的经济界人士终于发出了连续性的警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正在破灭,其影响将不仅限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而美国的炒房者们,终于忧心忡忡起来,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求少赔钱,拿回现款”也就阿弥陀佛了。

    根据财富效应,房价走低就预示着一部分人的财富缩水,而财富缩水必然会压缩消费,进而导致美国经济降温,直至恶性循环。

    直到此时,美国经济决策层中依然有人认为,虽然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但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冲击,受影响的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房地产相关板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可能已经超过美经济决策部门的预期。

    不管是从房屋销售额、新房起建数量、还是已建好的房屋数量来看,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顶峰时期。所以,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实际上从2006年中期就已经开始了。主要表现在:一是房屋价格的持续下跌;二是美联储不断调高利率,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违约还款现象开始增多。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2006年8月15日发表的报告显示,当年第二季度,美国旧房销量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降温区域涉及美国大多数州。而美国西部地区旧房销量的降幅更是达到了14.7%。这份报告同时显示,此前房地产市场最火热的地区,降温幅度也最明显,如亚利桑那州第二季度的旧房销量下降了26.9%。

    房地产的这种影响迅速传导给了美国经济层面。同一时期,受房地产市场降温、持续提息效应以及高油价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据美国商务部当时公布的数据,当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急剧下降至2.5%,远低于第一季度5.6%的增幅。这种变化本应给予高度重视,但美国经济决策部门的反应不知是疏忽还是有其他故意,表现出来的是明显消极,直至整个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拐点特征。

    随后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各种数据都显示出了自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市场拐点终于出现。这导致美国经济总体走向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再加上美国进行的耗资巨大且无法脱身的伊、阿战争,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受到明显挫伤。这又进一步抑制了公众对大宗物品消费的开支。

    同时,考虑到美国本已存在的诸如“双赤字”、美元贬值等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当时就已有部分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发出了严厉警告。但美国决策层表现出来的,依然是不为所动。

    此时,市场的逆向选择发挥作用,风险谨慎者开始选择退出市场。因房地产市场拐点引发的证券化产品风险,终于跳了出来。

    有一份统计显示,1995年美国市场CDO发行余额为12亿美元;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字升至2895亿美元,10年间陡增了240多倍。这种状况正在预示前文所说的“住房贷款被随意证券化所导致的风险逐渐加重”的危险结果,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次级房贷公司。

    于是,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美国在较短时期内就有20多家业内大公司停止了发放新贷款,并连带多家公司股票下跌。这其中就包括众多金融企业。

    受此影响,美国一些贷款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很快恶化,贷款拖欠或违约的比率快速增加。随后,便有数十家贷款机构开始申请破产保护。这其中就有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商——新世纪金融集团。

    2007年4月初,在多家财务公司迫使其回购数十亿美元的呆坏账之后,雇员超过7000人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商新世纪金融集团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此轮房地产滑坡大潮中破产的最大按揭贷款公司。同日,美国另一家独立房贷公司.People’sChoice也向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

    如此等等……

    美联储终于做出了反应,于2007年8月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资本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暂时『生的高位维持。这种状况暂时迷惑了投资者和美联储。只是,市场无形之手终究要受资本天性的支配。一年之后的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出现了暴跌,导致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试图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遗憾的是,美国政府此时的决心已无力回天了!当乌云已经压顶,风雨还会远吗?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金融投机家索罗斯曾毫不吝啬地把CDS市场称作“随时可能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见这位毁誉参半的金融狂人也着实有他那令人可爱的一面。尽管这种可爱显得不伦不类。

    众所周知,市场的本性就是见好就上。就像其他的金融创新产品一样,CDS的发明也源于市场的特殊需要。所以,cDS的发展,对于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分配,以及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确也曾有过不小的帮助。

    但历史已经证明,看似精心设计出来的金融创新产品,越复杂也就越有可能翻船搁浅。诞生于华尔街的cDs也不例外,尤其是有些问题表现得格外突出。

    较为明显的就是:CDs交易并不是通过公开市场来成交,而是合同双方私下的交易。因此CDs价格不是公开的,各银行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向顾客报价。CDS的定价也不像股票那样由市场定价,而是靠银行机构利用电脑模型来估算它的价值。更为要命的,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体系中,没有任何机制能够确认签约双方一定具有履约能力。

    这表明,从诞生之日起,CDS这种交易就没有受到证券交易所任何监管,完全是在交易对手间直接互换,故也被称为柜台交易(Over-the-ounter,OTC)。也就是说在最初成交CDS时,并没有任何机制来检查保证文中的“C”有足够的储备资本。这种方式后来逐渐为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对冲基金所热衷。近年来这一衍生品的参照物又扩展到了利率、股指、天气、石油价格等,催生了利率违约掉期(InterestRateS***,IRS)市场和股票违约掉期(EquityDefaultS***,EDS)市场。而其原来分散风险的目的也被冒险豪赌所替代了。

    最初,当CDS交易的圈子还较小时,参与者彼此都还知根知底,也都熟悉CDs运作的规则,所以交易对手风险不足为忧虑。但2000年后,受到巨大利益诱惑,美国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参与CDS交易,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二级市场。这其中,有大量的CDS合同交易转手了十几次,而众多的交易者财力背景却参差不齐。特别是对冲基金成为CDS卖方时,交易对手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二旦发债公司破产,对冲基金就要付款给买方,但根本没有履约能力的对冲基金却在这一链条中大量存在着。

    随着CDS雪球越滚越大,人们也越来越无法真正测量到其中的风险。因为美国相关监管机构没有形成相应的有效管理体制,使得CDS合同的执行和操作、支付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都在随着它规模的扩大而膨胀,直至后来的深不可测。当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点乱子,人们首先感到的就是前景不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