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自助的“万科”牌汽车(3)
    业内有人就此表示,相对而言,今天的万科更强调共性,强调大家共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作为一名职业经理,需要将集体特质同个人特质保持一定平衡。

    所以,专业人士也就此发表了颇为理论性的看法,认为万科人力资源重新配置背后,是更为深刻和内在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后来,王石在自己的回忆中写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很难自由流动的。现在关于人事变动报道的增多,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现在的职业经理们,比过去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而且,只有当人才有了自主的选择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才有可能实现职业经理的市场化。”

    不仅如此,王石也在公开场合强调着这样的信息:万科的职业经理调配没有结束,恰恰相反,在世纪之交发生的一些变化仅仅是一个开端。

    尽管众说纷纭,王石还是对自己颇具苦心的人事调整布局给予了“梦幻组合”之说。他并表示,万科的职业经理队伍已经形成,在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组合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吧。

    郁亮:男,1965年出生于江苏。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系,获学士学位;后于1997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起任公司总经理。1994年起任万科董事至今。现任万科总裁。

    用王石的话说,郁亮是“江南的北大才子,进入万科做过董秘、负责股权投资、接手财务,但就没有直接负责过一个地产项目。”但王石觉得,在万科的团队内,突破能力强的高级主管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能胜任负责的业务,但会留下隐患或后遗症,还有一种,胜任而不留任何后遗症,郁亮属于后者。

    丁福源:按王石的说法,丁福源在加入万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思想偏于保守,但却尊敬其作为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所具有的光明磊落、不计私利的为人”。由于他善于协调公司内部的矛盾,也总是带着一副和气生财的笑脸,故被集团内部员工亲切地称为“大佬”;然而,在监察工作中,他却始终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仿佛换了个人。时间长了,这位“大佬”也不断地被“万科化”,王石也逐渐地同“大佬”配合得默契了很多。

    徐洪舸:“在他接手莫军任深圳公司总经理时,给我留下沉静和热爱足球的印象,是否能担当重任?还要试试看!”“自2001年以来,小徐显示出出色的管理才能,无论在技术专业还是在业务拓展方面,都显示出万科第二代职业经理人的成熟。2005年,他升任集团副总经理。”此话是王石在自己的自传中对徐洪舸的总体评价。1994年加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徐洪舸,2005年8月任命为执行副总裁。2009年,在王石已不怎么管事的情况下,郁亮又对万科的人事做了“三个调整”,其中徐洪舸升任万科集团第一副总裁被认为是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舆论一致认为,徐洪舸已被万科的战略层推上了第三代接班人的位置。对于此次人事调整,王石的评价为:“原来以为郁亮只是想要一个助手,没想到它是万科业务管理架构调整的标志性分水岭。”而业内对万科增设徐洪舸为第一副总裁的信息则给出了“工石退休、郁亮任董事长、选出下一代接班人”的新颖解读。

    刘爱明:王石对于刘爱明的评价最为重要的内容,莫过于这样的用语了:不仅具有职业精神,也有高级管理人员的气度胸怀。

    丁长峰:王石对此位爱将的评价是:带着北大学生天降英才的傲气,思维敏捷、分析归纳能力出色。不过,王石当时又认为,作为一位行事强势的年轻人,丁少峰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派其到东北公司“摔打”,而后才被调动到上海挑起大梁。

    解冻:王石对解冻有这样的评价: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微波技术专业,却阴差阳错进入万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典型的所学非所用,但却始终如一热爱“人”的工作。他思维缜密,所主管的人力资源部门一直保持着创新的势头,人力资源部门总结的万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也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MBA教案。2004年,他更接受了新的挑战,兼管客户服务中心,并冲到武汉城市花园第一线,处理棘手的武汉垃圾场事件,经受了市场严峻的洗礼后,同年被提升为集团副总经理。

    张纪文:王石对他的评价是: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不仅仅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还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精细练达的一面,是在向王石汇报工作时为数不多的几个精英之一。莫军:对于莫军,王石如此评价:思维缜密,是个唯美主义者,话不多,在同级关系的处理上也难免不大合群。至于他的请辞和再进万科,王石说:“我预言他将在一年后归队。因为万科培养了10年的职业经理,已经很难适应另外一种企业文化。”

    肖莉:肖莉在万科的第二代经理人中,可谓特色鲜明。她进入万科,正处于“君万之争”那个特殊时期。王石回忆说,当时他问肖莉:“万科出现这样的局面,你还肯来吗?”肖莉的回答是“来啊,我对万科有信心,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动摇我的信心。”而后的肖莉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也都一直被认为是认真细致的楷模。

    写到这里,笔者似乎有理由相信:万科的“第三代”、“第四代”……应该也已在规划之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