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一、“综合商社”惊醒梦中人(2)
    用王石的话说:“不经意中,优秀物业管理成为万科地产品牌的内涵之一。”3.“疯狂”的出笼之鸟

    “出了笼子的鸟”对天空只有热情。王石和万科的扩张热情远不止此,一些评论甚至用上了“疯狂”一词。

    万科的股份制改造完成于1988~***年,而它的多元化“疯狂”阶段一般认为是在1990年到1993年间。这个时期的万科,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企业规模以倍数扩大。也许是受到了如此利好的冲击,王石和万科管理团队追求“大而全”的想法也似在情理之中。

    除了上文重点讲述的几个领域外,万科多元化最狂热的举动,应该是“万科模特队”、“万科牌服装”和“万科足球队”了。后来有研究人员认为,万科的此种运作,主要是出于对“万科”这一品牌的养护。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万科的模特队”大致如下:

    当时深圳有一家以法人身份注册从事模特儿业务的企业——深圳市模特儿中心。不过,中心经营不善,处于亏损状态。适逢王石和万科管理层在当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于是经过“严格考察和研究”后,于1991年的1月正式收购了深圳市模特中心80%的股权。

    随后,新的管理人员上任后,决定解散模特队并裁减部分行政人员,改以“聘用制”方式召集模特儿演出。而另有知情者披露,当时模特中心还开辟了歌舞厅节目综合策划和制作、大型演艺项目经营等业务,进入镭射影碟的发行业,建立了全国性的镭射发行网,还成立了激光影音部。

    这些举动让后来的评论说:“算起来,王石称得上是中国模特业的元老级人物。”到了1991年,被列为万科支柱之一的影视文化,开始涉足电影、唱片业。其中同北影合拍的电影《过年》,更是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了两项大奖。关于“万科牌服装”,可做如下简述:为什么要选择服装这个行业,万科的相关资料显示,很大程度上起缘于万科的管理团队当时认为这是一个拥有广阔市场的行业。于是,万科协和公司承租了一家只能生产西裤、短裤的小厂,希望以此进军服装业,为此还专门成了服装公司。

    但是,由于工厂的生产设备很不配套,只有生产西裤、短裤的能力。万科人为了做出一套完整的衣服,不得不委托武汉的一个小厂家生产西装上衣,而裤子却在成都生产。再加上工厂工艺水平并不过关,在生产过程中又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用料、款式、质量各方面都存在缺陷。因而万科牌的服装也没能像预期的那样畅销起来,库存却迅速积压。面对此番情景,1991年11月,在王石和万科总部的干预下,服装公司开始调整,并向贸易型的专业公司方向发展。至此,万科的股装公司在成都万科系统内存在1年零5个月后,便不得不退出了万科的舞台。

    至于“万科足球队”,也就是后来有不少出版物提到的天津万科足球俱乐部了。成立第二年即1996年,万科足球队还奇迹般地重新打入甲B,但两年后就被全部转让。即便如此,不管后文中王石是如何开始将万科的多元化瘦身,直至转向专业化,王石和万科此间的多元化追求似乎有着充分的理由。虽然不全都那么客观,但符合当时的中国企业家心理状态。因为,同许多中国企业家一样,此时的王石也有了一种潜意识上的希望——规模至上并通过政府的扶持让公司迅速做大。于是,“多元化自然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第一选择”了。

    即便如此,王石和万科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绩依然十分耀眼。1992年4月,深圳市对1991年“三超”(指出口收汇超1000万美元,利润超1000万人民币,销售收入超1亿元人民币)企业认定为综合企业集团,上榜企业共40家,万科就名列第六。

    也许这样的结果对于王石和万科的管理层来说,既是鼓励更是某种诱惑吧。4.梦求万科“综合商社”

    1991年,深圳市政府推动深圳几大国有企业引进日本综合商社模式,向“百亿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目标发展。

    据笔者了解,所谓“综合商社”是在日本首创,是指以商业职能为主导,兼具金融、信息、服务、组织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实业化、多元化、集团化的综合性商业组织。

    至于形式上,综合商社是由若干保持法人地位的企业组成,融生产、流通、金融、技术为一体的,为实行共同的市场经营战略而统一经营管理的巨大经济实体。综合商社一般是由一个紧密核心团,以及围绕紧密核心团的半紧密层、松散层和关联层构成。紧密核心团是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相互持股,在资金、资产上结成利益与共的经济联合体。半紧密层是由构成核心团的各大企业分别控股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组成的。松散层是由核心团成员控股各子公司(或分厂、分公司)参股的许多中小型企业形成的。关联层是由集团核心团、半紧密层和松散层的各个企业的协作单位组成的。

    政府首倡的“综合商社”概念,给当时深圳国有企业大肆进行多元化扩张,以巨大的心理和舆论支持。对万科正在“突飞猛进”的多元化,也是巨大的鼓舞。后来有的评论如此描述这段时期的王石和万科:“万科在早期也表现出标准的深圳特色:年轻、勇猛、对利润的追求没有上限只有下限。”

    ***年,万科地产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年,受到走私市场的冲击,王石领导的公司摄录像器材销售业务渐趋萎缩,而工业和房地产业务发展良好,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1990年,公司初步形成商贸、工业、房地产和文化传播四大业务的经营架构。为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1991年6月,万科进行增资扩股,总股本增加至7796万股。本次扩股所募集的资金,王石和管理层主要投向了房地产开发、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及连锁商贸、影视文化等领域。

    到了1992年,万科的跨地域发展开始遍地开花。

    据万科的内部资料显示,到1991年底,万科的业务已包括进出口、零售、房地产、投资、影视、广告、饮料、印刷、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13大类。万科所属的主要企业就有:万佳百货、怡宝饮料、深圳国企广告、万博精品、万科扬声器厂、万科供电服务、万科贸易、万科协和等。这其中,万佳连锁在短短一年内,就相继运作了深圳友谊大厦万佳商场、哈尔滨万佳、武汉万佳、广州万佳、乌鲁木齐万佳、福州万佳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此时的万科营业额和利润更是分别达到了3.5亿元和0.3亿元。

    “万科在深圳几乎成了一个八爪鱼似的另类印钞机。”有人如此形容。王石和万科的加法式扩张,让他享受着高速度发展快感的同时,也使他越来越有种失控的担忧。不久,在索尼模式的影响下,王石在1991年提出了“综合商社”的概念,并在其后的一个时期成为万科的“多元化圣经”。王石后来回忆说:“综合商社的提出与万科靠贸易起家不无关系,也有我对于中国商业现状的一些思考。”用他的话说,如果换位思考,历史上长期被严重抑制的商业领域恰是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

    当时的王石在潜意识里想到的就是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

    他认为:“日本综合商社是以金融为纽带,下属企业互相参股,以金融为纽带,通过商贸的上下游关系形成关联的利益集团。然而在当时中国的现实,金融为国家所牢牢控制,没有放松的迹象;万科所能拓展的就是流通领域。过去几年的贸易经验告诉我,进口许可证制度和出口配额都被利益集团垄断,万科被限制在很窄的贸易空间,所能施展拳脚又大有可为的就是零售业,国外成熟的连锁零售形式是万科模仿的最佳选择。”王石后来还在自己的回忆里说,即使零售业有很高的增长,仅仅依靠万科的自我积累仍是不够,要利用金融杠杆工具,进行企业兼并收购,以股权形式参股控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产业结构、规模扩大的问题,而且考虑到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股权投资还有相当高的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