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五、志在中国的“帕尔迪”(2)
    到2004年,万科的营业收入已从介入地产初期的6000万元增长到76.67亿元,增长了132倍;净利润从几百万元增长到8.78亿元,增长了176倍。

    2005年,万科业绩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全年实现销售收人139.5亿元,同比增长52.3%c,实现营业收人105.6亿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达13.5亿元,同比增长53.8%c,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提升到16.3%,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6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322.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12.3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39.3%和52.2%。

    2007年,尽管年底楼市成交量有所下降,但2008年1月8日,万科公告的2007年销售业绩表明,该公司2007年全年销售面积合计613.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523.6亿元。而此前市场各界多预测万科2007年的销售额应在400亿左右,最后的销售额结果再次创造了业界神话。

    在资本市场上,王石领导的万科地产表现也极为抢眼。

    万科是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20余年间,万科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左右,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1%左右;而同期上市的企业,像万科能持续十多年盈利增长的已绝无仅有。特别是在中国股市最近一波的跑牛期间,万科市值在2007年8月一度达到了2022亿元,超过了同期美国:PuheHomes、D.R.Horton、Lennar、(]entex等四大房地产公司人民币总市值之和。其中的Puhe。Homes(帕尔迪)公司还是被万科董事长王石称作“学习标杆”的公司。

    所以说,从整体上看,万科持续20余年实现的盈利和增长,用不断刷新的数字记录了企业从小至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史。而王石的领导者地位、经营理念,也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是万科地产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我们更有理由期待的,是本书引言中的那个预言了:“万科正向世界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迈进”!3.王石:做中国的“帕尔迪”

    “这是狂飙突进的一年,这是激情澎湃的一年。我非常荣幸能与各位股东,一同回顾万科这一年走过的历程,一同分享万科这一年思考的所得。”这是万科董事长王石在2007年初致股东信中的开篇语。

    与此同时,中国地产行业也吹响了一股“学习万科好榜样”之风。只是,作为行业领头的万科该向谁学习呢?——美国房地产开发商帕尔迪公司(PulteHomes.PHM.NYSE)。

    用王石自己的话说,万科有意以帕尔迪作为新标杆,理由是地域同样辽阔、市场同样高度分散的美国,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这样的半岛或海岛型经济体相比,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内地市场特点更为贴近,而帕尔迪在跨地域经营、土地储备方式、持续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客户细分及关系维护等诸多方面都有良好表现,堪称万科今后发展的楷模。

    帕尔迪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而且是在所有主流市场提供产品的公司。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为146.9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4.92亿美元。公司的业务遍及美国27个州54个城市,2005年售房456.30万套,员工人数达到13,400人。

    从2000年至2005年,帕尔迪的收入年均复合增长28.18%,净利润年均增长51.24%,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16.58%增长到28.91%。从2000年年末到2005年年末,帕尔迪的股价上涨了279.69%。

    业内研究人士还发现,帕尔迪在经营中除了以上的闪光点外,还有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坚持专业化”,非但不涉足房地产以外的行业,而且不持有租赁物业;“变革精神”,帕尔迪认为公司的持续成功来源于一系列的“首创”;“土地”,帕尔迪将取得土地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认为可利用的土地作为关键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稀少,大量取得土地的长期战略是正确的;“市场细分战略”,帕尔迪把客户分为首次置房、首次换房、二次换房和活跃长者置房四类,随后又扩展为ll类,其结果就是在客户中的影响力突飞猛进。

    显然,王石领导下的万科已经在某些方面具有了“中国帕尔迪”的影子,但万科应向帕尔迪学习的,也绝不仅仅是上面所说的那几个方面。

    当前,面对风雨已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预计在2008年之后,各地的经济适用房等保障型住房将陆续上市,这将从实际需求、消费心理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类似于2007年中的那种楼市火爆情形,不大可能再度出现,这就从行业层面决定了市场竞争将会残酷性地加剧。

    只是,王石和万科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主导着市场的风向。2007年底、2008年初,王石又顶风而动,指挥万科在嘈杂声一片的中国地产界逆市降价,随即再次站在了中国地产业的风口浪尖之上。

    而王石和万科如此长期引领中国地产业的思维和操作模式,就是本书要在随后的章节里,逐一与读者朋友们分享的内容了。2007年底,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王石博客,王石新闻,王石说吧)偶尔谈及万科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认为当时市场存在过热现象,行业将经历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这一观点被渲染为“拐点论”,引发了业内极为尖锐的质疑和空前激烈的争论。与此同时,万科从珠三角开始,已在多个城市率先对价格做出调整。

    随着2008年行业进入全面调整,这一争论已变得不再重要。而万科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销售明显跑赢大市;在进入的主要城市,市场份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万科的市场占有率在深圳、上海、天津、佛山、厦门、沈阳、武汉、鞍山和镇江等9个城市排名首位。在杭州、苏州、无锡、东莞、珠海等5个城市排名第2位;在中山、成都两个城市排名第3位。

    房地产市场进人调整期,这是一个2008年行业逐渐达成的共识。而万科早在2007年10月就开始做出了反应。但略显尴尬的是,或许正是这个显得有些超前的决定,导致了万科2008年销售额同比出现下降。2007年万科销售金额523.6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46.6%,远远超过市场年初的预期,甚至也超过了万科原定2006~2008三年快速增长计划设定的2008年销售目标。尤其在市场总体已经出现交易缩量的2007年四季度,万科销售金额高达155.6亿元,这显然与万科率先调整定价策略存在一定关系。但这也使得万科在计算2008年销售同比增长率时,必须面对一个庞大的上年基数。

    如果万科的调价策略推迟两个月实施,2007年的一些销售很可能推迟到2008年实现,这样万科2008年销售额将仍能体现增长。但对于企业而言时机是宝贵的,早一天做出正确的决定,可能远比一个平滑的年度增长曲线更为重要。

    至此,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万科表面上的成长!WANKEWANKEZHENX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