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0、第二十章
    在三四年前,这个词曾频繁地出现在段殊的生命中。

    从江影毕业前,他答应了路明野的邀请,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白日森林,作为两个人共同的处女作,这部电影技巧青涩,被影评人挑出了诸多不足,但那股贯穿全片的强烈情绪却足够令人动容,充满痛苦与幻灭的故事,相当风格化的摄影,还有仿佛将全部生命都交付在了这个角色上的演员。

    这部电影为他和路明野分别带来了人生中第一座奖杯,金月奖的最佳新人演员和最佳新人导演,以及路明野下一部长片的投资。

    但除此之外,段殊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独立电影的影响范围始终有限,受众局限在业内人士和一部分电影爱好者中,院线票房还不过一千万。

    他仍然像过去那样平凡地生活着,街上擦肩而过的人们并不会惊喜地多看他一眼。

    幸运地拍完一部基本由自己掌控的低成本电影后,路明野飞快地成长起来,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艺术表达,他想要更多的观众、更高的票房,而第二部电影水涨船高的投资额,也让资方对他提出了更明确的商业化要求。

    所以路明野拿出了第二个剧本半场谋杀,他既善变又长情,不再写过分自我沉浸的悲情故事,开始探索观众喜爱的那种轻松明快的戏剧性,却保留了犯罪悬疑的元素和一定的深度;不再描绘深陷庸常生活的普通人,写出了一个引得不少一线演员倾心的魅力角色,却执意要让初出茅庐的段殊来演。

    时而天真时而阴郁的侦探虞年,暧昧地游走在正义与邪恶的边缘,做事看起来只凭内心喜恶,惹人争议,常常让略显愚笨的助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身上又有在绝境里乍现的执着和光明。

    再配上演员俊美的面孔和精湛的演技,这将是一个极具观众缘的角色,不是遥远的伟光正,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只是活得自由而恣意,是许多人内心渴望成为的模样。

    资方在知名演员抛来的橄榄枝前游移不定,最终还是在潜力无限的导演面前妥协了,路明野用一段令人似懂非懂的话解释了自己固执的选择。

    “我知道那些演员的条件更好,也许演技更娴熟,也许吸引来的观众会更多但段殊是透明的,他可以成为任何人,所以他不需要演,他会成为虞年,这是没有人能取代的优势。”

    于是段殊得到了这个角色,从此真正进入了主流观众的视野。

    电影上映一周后,好评如潮,成了一匹黑马,排片一路上升,社交网络上到处流传着从影片里截取的精彩动图,穿着黑色风衣的侦探弯下腰来,停在穷途末路的反派耳边,低声戳穿困兽最后的一搏,光影变幻迷离,漫过他深邃含笑的眼眸。

    电影上映半年后,段殊和路明野再一次共同走上了金月奖的红毯,这次他们捧回的奖杯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去掉了新人的前缀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

    段殊的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场遥远的颁奖典礼,上一届金月奖的影帝得主程泓秋在万众期待中拆开装有答案的信封,大屏幕上出现电影的片段集锦,那个神情捉摸不定的自己行走在城市的暗夜里。

    然后现实里的他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上台,接过了灿金奖杯与瑰丽花束,在程泓秋递来的话筒前,平静地发表感言“谢谢路导,谢谢剧组的每一位成员。”

    这或许是金月奖历史上最短的领奖致辞,但他的确没有更多想说的话了,只是模糊地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大大方方地去逛过超市了,上一次去的时候,有人推着购物车认出了他,兴奋地叫他“那个侦探”。

    他身上落着耀眼的追光灯,遥遥望去,台下无数张礼貌微笑的面孔里,路明野的喜悦最为真挚。

    段殊走下来后,理所当然地和一路提携自己的导演兼师兄拥抱,这个场景被许多镜头捕捉定格,成了这届金月奖最经典的画面,因为下一个奖项的得主,正是路明野。

    从此,他们成为了名声在外的黄金搭档。

    然后他们并肩前行,又渐行渐远,分道扬镳,段殊的身体出现了奇怪的症状,求医未果,接到了一封看似荒诞无稽的邀请函,他决定试一试,便进入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段殊遇到了黎嘉年,这个令人看不清真正心思的复杂画家,分明是他在半场谋杀中扮演的侦探虞年的翻版。

    怪不得他总莫名觉得对方熟悉和亲切,因为他天然地理解黎嘉年,那些语气神态、细微动作根本就来源于四年前的他亲身演绎过的范例。

    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像黎嘉年,换句话说,黎嘉年确确实实以他为蓝本诞生,不仅是面孔,而是全部。

    回忆如潮水涌来,在意识中浓缩地呈现了逝去的数年时光,段殊心生喟然,等回过神来,看向黎嘉年的目光也就更为复杂。

    他真的是另一个他。

    无论是真品和赝品,还是演员与角色。

    周围的空气仍被凝固在轻飘飘的“替代品”,黎嘉年的呼吸轻轻地在他耳畔拂动,温热又亲密。

    段殊跳过了那个不再重要的问题,侧眸望向近在咫尺的自己,目光渐渐柔和。

    “你当然是最不希望父亲去世的那个人。”他悄悄拾回了上一个话题,“因为他将要死去的时候,旁人的反应才最有趣。他健康无恙,或是溘然长逝,值得观赏的戏剧就彻底结束了。”

    虞年这一角色有许多超出常理的行为,有时会故意放过已然上钩的调查对象,有时又会对心存私欲的委托人抱有不同寻常的宽容,很多人将此理解为双重人格,光明和黑暗两面交替支配着他,这种交替和矛盾彰显了人性在善恶之间的挣扎诸如此类的老套解释。

    但实际上,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寻找着好玩的事。

    虞年喜欢一切有趣的事,为此根本不在乎所谓的道德伦常。

    黎嘉年亦然。

    话音落地,黎嘉年的呼吸在一瞬间变得急促,很快又平静下来,他蓦地离开了双生子的耳畔,慢慢站直,眼中染上惊叹般的神采。

    “我说过,你会是我最喜欢的学生。”

    段殊沉静地应下他的话“我画完第一份作业了,老师。”

    湿润的颜料尚未凝结,光泽鲜亮。

    黎嘉年无声地走到他身边,垂眸望去。

    深红的天空,熟褐的大地,尽情涂抹的色块里蔓延着彻底的黑,像一条条流动带毒的丝线,所有颜色都朝着中央挤压,最终陡然消弭于那道纯净的留白。

    他没有直接画黎嘉年,而是画了他周围的世界,然后在中央,留出了一道纯白的人影,踽踽独行,突兀地撞进观看者的眼睛。

    黎嘉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郁“你猜对了,我也猜对了,你真的很有天分。”

    “不过,还少了一点。”

    与此同时,他从段殊身旁的工作台上捡起一管饱满的钛白,挤进调色板,然后挑了一只干净的画笔,塞进段殊的手里。

    “照理来说,现在还不能叠色,画面会变得很脏。”黎嘉年站得很近,俯身握住了段殊的手,“但是,我喜欢这种未知的混乱。”

    两只手一起执着画笔,蘸起覆盖力极强的钛白色,毫不犹豫地画下了第一笔。

    纯白的笔尖被染上红与黑,空白人影的旁边,出现了另一抹复杂的白。

    淡淡的颜料气味在鼻腔弥漫。

    风从窗户里钻进来,吹过白纱帘,吹过交缠的身影,也吹过隐秘的门缝中,奉命监视的芳姨蹑手蹑脚拍下的照片。

    这阵风在明亮的屋子里盘旋,吸纳了碰撞的颜色,低低的话语,柔软的衣角,仓促步伐掀起的尘埃,它越来越大,卷起时间与杂音,极近处是鲜活同步的心跳,不远处的邻居家里则传来什么东西轰然落地的破碎声。

    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溺于黄昏。

    黎嘉年一直在画室待到傍晚才离开。

    屋外的汽车马达声渐渐远去,片刻后,另一道沉重的脚步声响起。

    段殊闻声下楼,才到楼梯拐角处,就看见了那个快步走来的身影。

    满面寒霜的陆执回到了他真正的家,手上缠着还在渗血的绷带。

    酝酿了半日的飓风追到这里,目光交错中,气氛暗潮涌动。

    但这一次,他们的位置彻底交换了。

    “你的手上有伤口。”站在楼梯上的段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他,“为什么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