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四十五章:宝钞行事总大臣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很多,可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朝廷的公干文书,又或者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都会采用雕版印刷。

    走进这个房间,地上放着一些箱子,箱子里面是捆绑好的一摞一摞的宝钞。

    陈松蹲在一个箱子的面前,将一摞宝钞提了出来。

    扑面而来的墨香气味充满了鼻腔,陈松将这些宝钞放在地上,随意的拨动着。

    宝钞哗啦啦的响,和铜钱入罐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松看向林钜和何湘,问道“最近这段时间当中印制的宝钞数量有多少但还有你们又打算印制多少未来又有什么计划”

    何湘站在陈松的面前,认真的回答道“一般来说,印钞局印制的宝钞数量都会根据户部所下发的文书进行制定,目前还有一些宝钞没有印制,还有一些宝钞属于半成品。”

    陈松站了起来,环视一周,发现在房间的角落当中,果然放着一堆印钞的纸。

    甚至有些工作台上,还摆放着一些印制了一半的宝钞。

    “现在停掉所有的印钞工作,目前印制出来的那些宝钞全部封存,不允许流入市场。

    从今天开始,印钞局所有工作全部停止,不仅仅是印钞局,整个宝钞提举司的所有工作也全部停止。”陈松雷厉风行,语气当中满是不容置疑。

    何湘和林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慌张。

    他们不知道陈松为什么要这样做,宝钞提举司可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如果就这样关掉,那他们吃什么

    显然他们曲解了陈松的意思,陈松并不是说一直关闭。

    因为陈松要对宝钞进行改革,甚至连宝钞的造型也要进行更改。

    所以目前的这些宝钞,完全不符合未来的使用条件,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宝钞要全部封存。

    如果不是太过激进,陈松甚至想将这些宝钞全部毁掉。

    陈松也看出了两人的担忧,于是解释道“停止现在宝钞提举司的工作,并不是说以后就没有宝钞提举司了,我要对宝钞提举司进行改制,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着宝钞的各种造型以及图案。

    如今的这些宝钞,显然不符合未来的使用条件,故此,这些宝钞要全部进行封存。”

    茹太素有些不明白,反正这些宝钞都已经印制出来了,那为什么不把它们全部带走

    干嘛还要大费力气将这些宝钞全部封存反正把这些宝钞扔到市场上,也没有什么不可,干嘛要多做这么多

    茹太素一脸疑惑的询问“为什么不把这些宝钞带走呢反正这些宝钞都已经印制出来了,该说不说,这些宝钞现在可都是钱,将这些钱全部丢在这里,这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啊”

    “怎么说呢承认它是钱它就是钱,不承认它是钱它就是废纸一张。别看现在宝钞目前还算坚挺,但如果想要毁掉它,也不过简单之事。

    如果说,我将这里的这些宝钞全部带走,然后放在京城最中心位置将其全部烧毁,你觉得宝钞的价格还会坚挺吗”陈松指着地上的这些宝钞,反问道。

    茹太素当然能想明白这里面的关系,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你是说,害怕有些人依靠宝钞来为祸”

    “也不尽然,改革宝钞可不是我陈松要做的,这是陛下定下来的事情,我只是用这种说法来说明一下宝钞。”陈松摆摆手,然后看向何湘和林钜,大喊道“别站在那里发愣了,赶紧按照我说的去做。如果你们两个做的好的话,以后就留在我身边做事吧

    至于印钞局当中的这些工匠,暂时全部留下来,以后有用着他们的地方。”

    前半句话这两人没有多大的反应,可当他们听到陈松的后半句话时,整个人差点从地上蹦了起来。

    不管陈松在朝中有多少敌人,就目前来说,陈松依然是他们高不可攀的存在。

    他们这些人,最渴求的也不过是高官位,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能够攀登上更高的官位,那都算是好手段。

    在官场中,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就是一句废话。

    在权势诱惑之下,没有人能够平静。

    “侯爷,您就放心吧,这件事情小人一定给您办的妥妥当当”何湘,不停的拍打着自己的胸脯,信誓旦旦的模样。

    林钜也不甘示弱,不停的表达着自己的忠心。

    从上而下,便是如此,可能上官一句云淡风轻的话,就会让下人们动心不已。

    在房间里转了一会儿,陈松带着茹太素走了出去。

    然后在整个印钞局的工坊附近转悠,差不多将印钞局周围看的差不多了。

    天色渐晚,陈松坐上了马车回家。

    坐在书房中,他写着目前的计划。

    书桌的左上角摆放着一顶小小的铜香炉,里面燃着柏子香。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香,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完全使用得起,原材料更是随处可见。

    如今正是夏季,也是柏子生长的时候。

    挑选完整且饱满的柏子,用沸水杀青之后阴干,然后泡在黄酒当中。

    将柏子泡透捞出来,阴干。

    可制成粉末,装在香囊,也可用以燃香。

    青烟从铜香炉中升起,房间当中飘荡着清新的气味。

    深深的吸一口,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原野里。

    陈松头脑清晰,笔下龙飞凤舞,制定着计划。

    朱静安推门而进,手中提着一个饭盒。

    里面装的是瘦肉粥,隔着饭盒都能闻到那一股淡淡的咸香味儿。

    转身将房门关上,把饭盒放在了桌子上。

    陈松放下手中的毛笔,看向站在书桌前的朱静安。

    嘴角微微上扬,笑道“这大晚上的又跑过来给我送饭,怎么还不睡”

    朱静安笑了笑,将饭盒打开,取出了瘦肉粥。

    咸香味更加浓郁,混合着淡淡的柏子香气,更加勾引人的胃口。

    顾不上朱静安说话,陈松端起碗,开始狼吞虎咽。

    朱静安站在陈松的旁边,一脸笑容的静静看着。

    “舒服”

    喝完粥,长出一口气,躺在椅子上,一副舒爽的模样。

    收起碗筷,朱静安站在了陈松的身后,捏着陈松的肩膀。

    酸痛的肩膀也在这一刻开始放松,浑身上下有一股说不出来的轻松。

    夜也深了,阵阵夜风吹来,从窗户当中灌进房间。

    陈松站起身来,将已经完成的那些东西全部收拾好,陪着朱静安走了出去。

    鸡鸣三声,正是早朝时刻。

    陈松穿戴整齐,踩着夜色来到了皇宫之外。

    宫门开启,大汉将军鱼贯而出,维持纪律。

    文武百官走过宫门,走进金銮殿。

    皇帝高坐皇位,众臣齐拜冕旒。

    此时的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

    又是大明一个非常平常的早上。

    朱元璋的目光从众臣的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在了陈松的身上。

    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宝钞之制,从制定之初至今日,已经十数年。

    而今,各项弊端已然显现,贸然废除,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总的来说,却是朝廷的脸面。如果贸然废除,只怕会失信于整个天下

    不知诸位爱卿有何想说的”

    朱元璋没有遮掩自己的想法,目视者众朝臣。

    众朝臣对于朱元璋的询问,大部分沉默不语。

    都说朱元璋抠门,可那也仅仅只是相对的。

    每逢佳节,朱元璋都会赏赐重臣

    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宝钞,这是钱,但又不是钱。

    初次赏赐,众臣无一不高兴。

    可时间往后,这份高兴最后也逐渐消失。

    朱元璋赏赐给他们的宝钞,这些朝臣大都花不出去。

    究其原因,和陈松之前所说的并无二致。

    “富平侯品性温良,本事出众,有通天彻地之才能,此事交付于他,定可万事无忧。”朱元璋一开口,就给这事定下了基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以后你们这些朝臣们要是想反对,可就要掂量一下。

    刚才已经询问了你们的意见,你们都没有任何反对,如果往后你们要是捣乱的话,那可就别怪刀剑锋利了。

    蓝玉的目光一直放在陈松的身上,目光当中满是嫉妒,羡慕还是恨。

    蓝玉比陈松大,可在朝中也属于年轻一辈的将领。

    多年前,朱元璋也曾像今天这样夸赞过他。

    可随着陈松到达京城,这种情况几乎如同奔流东去的长江一样,不复还。

    那些文臣对此事大部分没有什么反应,只不过也有一部分完成,是因为讨厌陈松,所以讨厌陈松所做的一切。

    站在蓝玉身旁的郭英,数次想要走出,可却都被身旁的蓝玉拦住。

    蓝玉是个明白人,朱元璋这番话无非就是走走样子,现在要是当场反对,那么不就是在打朱元璋的脸吗

    看着众朝臣的反应,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捋着下巴上的胡子,看向陈松,“常青啊,不知你有什么看法”

    陈松站了出来,手中的笏板高举过头顶。

    声音洪亮,有条不紊,“宝钞之事涉及到朝廷的经济,什么是经济

    经济此词出现于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经济就是经邦、就是经国,就是济民。在众朝臣的眼中,可能区区宝钞比不上家国大事,但在我陈某人看来,如果经济不行,那么一切都是白费”

    陈松一番高谈阔论,说的众朝臣云里雾里。

    陈松已经非常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朝臣,又如何能听得懂呢

    刚开始的时候,蓝玉还在想陈平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着怎么样的含义,可是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压根听不懂陈松到底在说什么。

    最后,只觉得陈松是故作高深。

    “臣已经做好了计划,目前可以实行”陈松再次将手中的笏板高举过头顶,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最喜欢陈松的一点就是这个,总能在需求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做好一切计划。

    “那好,既然如此的话,那就设置宝钞行事衙门,全权负责宝钞之事,赐便宜行事之权,可行先斩后奏之权,任宝钞行事总大臣兼都察院左督御史”

    一大把各种各样的官职从朱元璋的口中蹦了出来,陈松再次向朝臣证明了自己在朱元璋这里的殊荣。

    满朝文武无一不羡慕。

    如此重视,试问整个天下又有几人

    “臣领旨”陈松高谢。

    太阳高照,日光清澈。

    陈松走出了皇宫,圣旨待会就会到,先回去收拾一下。

    陈松要做的事情,于历史当中没有任何先例。

    众朝臣也进入了短暂的懵逼状态。

    陈松在早朝上说的那些话,没有几个能听懂。

    有些文臣甚至开始怀疑,陈松说的那些真的可行吗

    甚至有些文臣都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自己之前所读过的那些书籍。

    他们搜遍自己的记忆,都无法从圣人书中找到答案。

    一个单薄的身影出现在皇宫外面的道路上,他手中拄着一个拐杖,上面雕刻着一只鸠鸟。

    大明朝廷,会给年过六十的老人发放鸠鸟杖。

    “鸠”和“九”想通,而“九”又是级数,有长久之意。

    在古人看来,鸠鸟是一种品格高尚的鸟,是尊老爱幼的典范。

    所以在拐杖上雕刻鸠鸟,象征着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有着团圆美满之意。

    此人所去的方向,正是前面的皇宫。

    他不是别人,正是很早之前被贬到四川茂州的宋濂。

    像这种罪官,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旨意,是不准离开自己所处的地方。

    他这次来到京城,正是朱元璋的旨意。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让宋濂来京,这和朱标分不开关系。

    朱标的仁厚,举世皆知。宋濂年龄已大,又不在故乡,子、孙被杀,乃人伦之悲,所以朱标就给宋濂求情,放回故里。

    如今的朱元璋,妻子健在,儿子还好,所以也没有历史上的那么残酷,就同意了朱标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