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2章 第二百五二章
    胤礽查到, 大清如今盛行的纺纱机器名为三锭脚踏纺车,自元代传下来的,据记载, 为黄道婆感念妇女纺纱不易创造而出, 这等可同时纺三根纱的纺纱车改良至今已经历了两朝, 技术早已成熟。



    胤礽提到,拥有了足够的羊毛, 可以扩大纺织行业的产量,若科学研究院可在前人基础上将黄道婆所创造出的脚踏纺纱车加以改进,从原本的同时纺三根进展到纺多根, 则可增加纺纱产量。



    “发展新型纺纱业, 也是开源的一种,陈大人总是说国库库银不够用, 其实只要前期投入一部分银钱,之后就会回本的。”



    前提是需要与喀尔喀蒙古通商, 获得他们的牛羊马, 羊毛用来纺织,牛用来耕地, 好马无价, 朝中军队之中的好马供应还不够呢!



    不!支援喀尔喀搞发展,那是个无底洞,喀尔喀距离京城遥远, 那边的草原广阔无边, 气候比京城不知道冷了多少,谁愿意去?哪个臣子在朝中待得不够想不开要去喀尔喀?



    陈廷敬坚决不受到太子殿下画大饼的诱惑, 奈何皇上坚定的意志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胤礽道:“国库紧巴巴, 咱们需要开源, 开源前期是投入,投入才有回报,这世上哪儿有无本的买卖呢?孤这建议,对治理蒙古有好处,大清既然接受了诸位汗王的顺服,那么带领喀尔喀诸位部族一起奔赴幸福生活,也是朝廷需要考虑之事。”



    一时间,哲布尊巴自己倒是成了背景板,仿佛朝廷上激烈争论之事与他无关似的。今日朝会,也是皇上宣他而来,倒是没想到原来朝会那么热闹。即使是国之储君需要做什么事,也得说出理来,说服朝臣们答应,而帝王受那陈大人提醒,率先克制住了自己。



    他静静思索着,通达明澈的眼眸观察着热火朝天的朝政,如今参与朝政已有四位阿哥,大阿哥尚武,另外两位阿哥年纪还小暂时看不出有什么特点。



    他看到今日的朝堂,仿佛看到缓缓升起的太阳,年老之臣奋斗不止,年轻之臣后来接上,健康而火热,是一片前程大好的模样。



    陈廷敬反驳:“如今朝中的各个项目,哪一个不需要巨大耗钱?诚然殿下靠着外洋贸易为国库营收,可您提出的发展建议,足以在国库门口排上队伍长龙。”



    “此次边境商谈盟约,准噶尔汗部前来偷袭,已将其狼子野心暴露无遗。太子殿下与诸位汗王亲眼所见,想必也预料到此大清与准噶尔汗部将有一场大战。”



    陈廷敬坚定告诉胤礽:开源不错,却要适度开源,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呢!



    胤礽道:“这些事情,不都可以为大战做准备吗?”



    陈廷敬凉凉道:“那么,您还要不要差遣外交部翻译官前去西方各国?”



    “研究所的各项研究,从来都是消耗大头。”



    “外学的维持也很耗钱。”



    “医学研究院更别提了,国库一直都在倒贴钱财去供医学研究院克服各项疾病,念及这是为了医学之进展,可延长人之寿命。”



    “您所提到的基础医学,培养大夫,耗费更大。据吏部全国人口伤亡统计,男子的平均寿命约三十三,女子约三十五。念及其重要影响,此项不可或缺,微臣亦无异议。”



    延长壮年男女寿命,对于民间生产而言是好事,成熟男女基数大,从事干活的人多,这国家的活力就不会少,国库也不会少。



    陈廷敬继续一一细数国库支出的各个大项,除此以外还有各地的建设、修路,还有每年都需要余留的防灾赈灾……他反问胤礽:“还要组织进口博览会吗?”



    胤礽:“……”



    偶,要命!



    “外洋贸易利润巨大,玉佩之暴利亦令国库积蓄增多不少,可也架不住越来越多的大项如流水般的出去。”



    朝会上一时陷入焦灼,朝臣们面面相视,纵使是索额图这样的太子铁杆,都在心里为陈廷敬的艰难掬一把辛酸泪。



    胤礽弱气了起来,反问康熙:“那喀尔喀蒙古还需要治理吗?”



    要,那必须要啊!



    治理投入是多少,必须要缩水,再缩水。



    陈廷敬公然站出来不是要给哲布尊巴脸色,而是意在提醒皇上“您张口时悠着点儿!”



    同时也在提醒太子“您可好好看看吧,究竟立了多少要花钱的地方!”



    康熙深思起来:能够笼络住蒙古人是好事,即将开战,若能稳住喀尔喀,未来他们将成为最大的助力,这事儿不亏。



    太子鸡贼,他眼看汗阿玛犹豫不决,又瞧陈大人“血泪控诉”,直接将难题抛给了活佛:“哲布尊巴,这事儿您可有什么想法?”



    温都尔格根笑道:“蒙古部族之发展,靠的还是当地牧民们自己,汗王们在前些年也积蓄了不少财富,钱财方面,若有大清支援再好不过,同时,我们也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付出自己的劳动成果。”



    按照以往,有部族臣服后就可以伸手白拿朝廷的好处了,现在却是不行。



    哲布尊巴入京一趟,将大清最前沿的东西一一收在眼底,得出结论:清廷已领先太多,此次率领汗部臣服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他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希望与大清朝廷长久维持良好的温度,如此,需要令朝廷放心以获得安稳与庇护,也要为自己的部族争取到更好的利益与发展前景。若只是皇帝的赏赐,不过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这样的赏赐变成常态,而他们不付出什么就享受起来,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变成冤家。到头来,钱也捞不到,部族与朝廷之间联系微弱,等待他们的是被武力征服的结果。



    “我们希望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喀尔喀帮助我们,”哲布尊巴道:“虽然路途遥远,我却可以给出承诺,前来的官员会在喀尔喀受到贵宾般的待遇。”



    陈廷敬一听不是白拿国库,脸色顿时好上不少。又听诸位汗王这些年积蓄也有不少,之前还黑漆漆的脸色由阴转晴。



    至于送谁去扶持喀尔喀蒙古建立学堂、医馆等,朝中官员多是不愿的,身居高位者自然不愿意离开安逸的京城,唯有志向远大,且心有宏图大志向的年轻人,愿意去往喀尔喀一展所长。



    建立学堂需要文人,建医馆需要太医。



    康熙于朝中提问:“谁愿意出使喀尔喀?”



    朝中无人敢答。



    哲布尊巴对此并不意外。



    最终,康熙决定,从各部院之中未能参与朝会的年轻人中挑选能人,要求是懂得如今京城兴盛的科学、数学、天文,并能刻苦,不惧艰险。各部院臣子之间互相推举人名,就有人提到了在江苏一代颇有名望的丁思孔。



    大清朝廷会给出部分帮助,户部给出的款项如何落实,亦需要人去张罗。待到达喀尔喀,各项开支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大清朝廷的联络皆需文臣来做。



    于是帝王择户部侍郎王掞,主揽此事。



    王掞还年轻,比陈廷敬小了近八岁,混到如今不过是户部侍郎的职位,他在翰林院熬得太久了,从鲜嫩嫩的青年,熬成到了中年。



    或许别人不愿意去往蒙古,于王掞而言,却不一定是祸事。



    胤礽:又不是一去不回,以汗阿玛对治理蒙古部族的渴望,谁去了那边,回来必定升官。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朝臣们都开始为了过年而做准备,每一个人身上都背满了工作。



    天气还未彻底寒冷下来,大清的第一批使船,载着近二十余位使臣,配有海军、水手,经外洋人的引荐,纷纷渡海而去。



    那一天,福建港口人声沸腾,万人聚集,几十艘庞大的战船,雄赳赳气昂昂地往一望无际的大海驾驶而去。



    另一边,护送蒙古汗王们与哲布尊巴,带着他们收获的大清官员们,踏上了北上回家乡的路途。



    胤礽待在京城,只能随汗阿玛送别他们到京城外围。



    喀尔喀直面准噶尔汗部,是距离敌人最近的眼睛,也是大清的第一道防线。



    为了让喀尔喀蒙古在建设时能够有足够的防御与补给,不至于孤立无援,帝王给位于乌丁斯克的萨布素去了一道圣旨:一旦发现有准噶尔汗部入侵的迹象,应立即支援喀尔喀蒙古诸部。



    同时,札萨克汗部的汗王被准噶尔汗部入侵所杀,康熙深表痛心,下达圣旨封汗王之弟旺策为新的札萨克汗王。



    待土谢图汗一行人走远,帝王这才带着朝臣与皇子们回到紫禁城。



    康熙问胤礽:“没有亲眼见到浩浩荡荡的大船出行,反而困在京城,保成可觉得遗憾?”



    他似乎是认定了太子有一颗蠢蠢欲动往外跑的心,出言试探时也毫不掩饰自己期望胤礽怎么回答自己。



    不就是想要一个不擅自离京的保证吗?



    胤礽撇撇嘴,逆反心理上来,就偏不顺着汗阿玛的心意说:“没事儿,这批使团用不了两年就会回到大清,有了第一批,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五六七八批,以后总有机会的。听说荷兰的造船水准很厉害,听说法兰西的军队制度很先进,不知比起八旗之制来说哪一种更强……”



    康熙一噎,已是拧起了眉头。



    “好嘛,好嘛,儿臣知道不能事必躬亲,出使外国之事海上风险巨大,儿臣当然很珍惜自己的小命。陈大人都已经说大清国库紧巴巴,得开始着手准备赚大钱了,也许只需要一年,就可以联络到各国商队,两年以内,进口博览会就可以顺利举行。”



    “最近这段时间,多做点事,将外学与科学那儿的事务交托出去。”



    帝王意味深长地提醒胤礽,让小毛驴寒毛倒竖。



    胤礽:“汗阿玛打算给儿臣更难的历练?”



    康熙不置可否,什么都不向他透露,只是再次嘱咐:手里的事能交出去就交出去,接下去几个月你恐怕是没空搞这些了。



    胤礽如临大敌,却不想到了过年以前,大哥的婚事也在匆忙准备中完成了。



    胤禔的亲事从他出征前便已开始准备,按照预想中推测,钦天监给出的吉日应当是明年开春。



    而今,汗阿玛下令提前大婚,而惠妃娘娘对此并无异议,甚至提示胤禔,大婚前些天不必上朝,在家中与福晋多多相处。



    大哥的福晋为伊尔根觉罗氏,吏部科尔坤之女。



    当初科尔坤与陈廷敬共同担任御史时,犹如哼哈二将,就盯着索额图与太子的把柄抓。陈廷敬好歹也会弹劾纳兰明珠,科尔坤自始至终都在帮着纳兰明珠说话,是明珠党羽的左膀右臂。如今他升为吏部尚书,又成了大哥的岳父,看似是明珠党羽与大阿哥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唯有胤礽知道,大哥已经快将明珠的人脉都吃进肚子里了。



    胤礽凭着自己小动物般的直觉,将手中的事务都交给了下属们,问了小美,小美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胤祉不明所以,忧心忡忡地问道:“汗阿玛为什么要提醒太子二哥放权给下边人,难道二哥之后抽不开身了吗?”



    胤禛给他们提了个醒:“不止是太子,恐怕你我也要尽快将未做完的事交托出去。也许之后我们也会与太子一样没有时间。老祖宗许久没让儿孙们去请安了,汗阿玛最近处理朝政的手段越来越急切……”



    胤礽恍然间,竟有一种这一天终于到来之感。



    医学的发展只能治病,不能治命,太皇太后寿数将近,这回是真的要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