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一章 汴河里的石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句话虽然是真理,但具体还要看从谁的口中说出来。



    牛金星是谁?



    那家诬陷他抗欠赋税,强占妇女十人,导致其惨遭“盆冤”,被革去举人,充军卢氏当差服役的王姓亲戚应该知道。



    至于开封百姓知不知道这人,朱伦奎就不清楚了,反正牛金星行事也是打着李自成的名头。



    然而就算李自成是闯王,在药圣台堆积如山的金银光辉照耀下,也得黯然失色。



    因此,牛金星被身边的人反水了,以至于藏身地点暴露,要不是田见秀以一当十,硬是带着他从官兵的团团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说不定这会尸体上都爬满了蛆……



    朱伦奎很生气,因为高名衡的无能,导致他白白送出去那么多银子。



    “贼寇就几十号人,三千官兵都抓不住,还让人给跑了?”



    面对盛怒之下的朱伦奎,陈德不敢怠慢:“王爷,几十人断然不可能从三千人的围剿中逃脱,只是我们中了对方的金蝉脱壳之计,以为突出重围之人就是牛金星,殊不知他本人一直在我军的围困之中。”



    “然后你们都去追他找好的替死鬼了?”



    朱伦奎没好气道,起初他不放心,打算到时候亲自过去参与围剿,但任凭他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三千官兵对几十贼寇,怎么输?



    加上上次回府被李氏发现他身上的甲胄不见了后,为了不让这位每天都要来看他几次的母亲整日里担惊受怕,朱伦奎干脆避免了不必要的外出,同时也是出于还会被刺杀的担心,反正他以后是不会再让陌生人近身了。



    “回王爷的话,当时下官猜测过这是牛金星的诡计,但也不知是谁突然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是生擒李贼心腹者,王爷会赏万金,然后官军就乱了。”



    说到此处,陈德是一脸颓然之色:“下官和手下的亲兵不是那个叫田见秀的李自成部将对手,根本拦不住。”



    “罢了。”



    朱伦奎摆了摆手,说道:“此事过后,大明朝的官兵怕是要沦为笑柄,尽量封锁消息吧,本王的名声可不能被你们拖累,还有,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军法处置……”



    沦为别人的背景板,这种情况很难受,所以回到寝殿后,朱伦奎越想越气,于是就让建仁把王府养的歌姬和舞姬叫来了一批,边听小曲,边思索接下来的对策。



    而就在朱伦奎愁眉不展之时,一封宋献策的手书被送进了王府。



    是一个他早已知晓的坏消息!



    那位绰号“曹操”的巨寇罗汝才,因与张献忠不合,已经率军北上,打算跟李自成会师,而开封下次面临的,将会是一场几十万贼寇的掘城战,宋献策叮嘱朱伦奎,让他一定要督促河南巡抚高名衡整军备战。



    ……



    鸡鸣子晨,汴河上雾蒙蒙一片。



    刘四裹紧了身上的短衫,他口中呼着热气,瑟瑟发抖的搓着双手来到码头边上,打算开始新一天的苦力生活。



    “呸!这什么鬼天气?再过些时日都快到三伏天了,还冷得跟寒冬腊月似的。”



    刘四本想掬把汴河水洗脸,但那冰冷刺骨的寒意,还是让他浑身打了个哆嗦。



    船工钟二叹了口气道:“可不是吗!这些年冻死了那么多人,偏偏一年到头雨都不下两滴,还好这汴河水没干,不然你我可就彻底没活路了。”



    刘四自然不知道他正生活在小冰河时期,但想到那些此刻正蜷缩在开封城内某个墙角瑟瑟发抖的女人和小孩,也就不再有什么抱怨之言出口了。



    “该死的贼寇!要造反去其他地方,只要不来我们这里,就算打进京城把皇帝老儿宰了,大不了再换个东家!”



    李自成在刘四心目中不是什么割富济贫的闯王,他手下的军队,更不是什么义军,至于“剿兵安民”这个口号,也亏他想的出来。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无外乎刘四在贼寇过境之前,城外尚有几亩薄田,能养活一家老小,而贼寇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带着老母和妻儿进城避难,结果老母没过几天就颠簸死了,妻子也在不久后生了场大病,很快便撒手人寰,留下他和一双儿女。



    刘四堂堂七尺男儿,从小到大都信奉有泪不轻弹,即便是老母身死的时候,他也只感叹了下或许这就是命数。



    但妻子临死前自知时日无多,干脆油盐不进,特别是当刘四听到她那句吃了也是糟蹋粮食的话后,再也憋不住了。



    刘四嚎啕大哭,他这辈子说过最无力的话,还是那句:“你是老子的女人,老子没让你死……”



    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动了七情六欲的那段。



    恍然思之,犹在昨日。



    汉子的眼眶再次湿润了,刘四顾不上汴河水的冰凉,直接把头埋了进去,他想把胸中一团乱麻般的情绪彻底冰冻。



    “大家快过来看,这是什么?”



    码头上有伙计突然喊了一声,等刘四平复好心情过去的时候,发现原来是几个人从汴河里捞了一块石碑出来。



    石碑上有字,一个念过半年私塾的青年人便在那里锁着眉头,絮絮叨叨。



    “为救百姓,故起义兵……”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闯王仁义之师,不辱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