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章,病
    佃户们依旧在田间劳作,许泽轩则回到了家,美滋滋的喝上了小米粥。



    助人为乐自然是让人愉快的,但如果在助人为乐的同时,还能兼顾自己的正事,就更让人愉快了。



    许泽轩的正事,无非是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作为一个穿越者,只身来到初唐,没带土豆,也没有玉米,更没有随身的系统,想要迅速出人头地,所能依仗的,便只有那几件传说中的穿唐必备神器。



    这些神器迟早要送出去,不过什么时候送,这可是有讲究的。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段送出去,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



    如果让许泽轩来选,他当然会选一个最佳的时间节点。



    现在秋收即将结束,就是送曲辕犁的最佳时机。



    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送曲辕犁的最佳时间点是春耕前。



    其实不然,春耕只是其中一个时间节点。



    事实上,古代的农民,并不是只在春耕时翻地,在秋收后,入冬前,也同样要翻地,同样要用到曲辕犁。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瑞雪兆丰年。



    瑞雪为什么会兆丰年?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积雪融化时,会吸收土壤中的热量,从而冻死钻入土中的害虫。



    可大雪并不是年年下,如果那一年不下大雪,难道就任由害虫钻入泥土里过冬,到了来年钻出来祸害庄稼?



    当然不是!



    古代农民或许不晓得那么多现代的科学知识,但经过了无数代人的摸索,总能总结出一些经验。



    比如他们会花大力气,在入冬前翻地。



    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刚刚陷入冬眠的虫子,从泥土里翻出来,冻死它。



    “距离下一次春耕,还有半年时间,距离入冬,也有大半个月。



    许家庄虽然没有歹人,不过太早把曲辕犁弄出来,终归有被人学去的风险。



    其他东西被学去也就罢了,曲辕犁可是我踏入官僚阶级的资本,可万万不能被学了去。



    所以……制作曲辕犁的事情还得暂时放一放。



    趁着这几天还不算太冷,先把前两天完成的萧禹画像完善一下,顺便想一想该怎么带领佃户们脱贫致富!”



    小口小口的喝完了碗里的小米粥,许泽轩缓缓从椅子上站起,迈着小碎步朝书房走去。



    ……



    ……



    这两天,许泽轩都在给萧瑀画画。



    而远在长安城的萧瑀,却在跟人辩论。



    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刚刚结束早朝,正准备回宫休息一下,突然有宫人来报,说边关有重要情报上奏。



    李世民一听,心里立刻一个咯噔,从宫人手中一把抢过奏折,迅速翻开看起来。



    一目十行的看完,他心里总算长长的松了口气,边关传来的确实是重要情报,不过却不是坏消息,而是好消息。



    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几年前,颉利可汗认识了汉人赵德言,对他大加重用。



    赵德言恃势专权,大量地改变旧有风俗习惯,加强可汗的权力,政令也变得繁琐苛刻,使突厥各部落首领大为不满。



    颉利可汗又信任各胡族人,而疏远突厥本族人。



    这些胡族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干戈连年不息。



    胡人、赵德言,已经把突厥弄得鸡飞狗跳,但颉利可汗似乎一点都没察觉。



    去年,草原上下了一场大雪。



    雪深达数尺,牲畜多冻死,加以连年饥荒,百姓都饥寒交迫。



    如果是贤明的君主,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想办法救济百姓。



    但颉利可汗不,他依旧自顾自的享受,还因为经费不足,向各部落征收重税。



    从此之后,突厥各部落上下离心,怨声载道。



    到了今年,各部落首领终于忍受不了颉利可汗的暴政,开始反叛。



    镇守边关的将领,右卫大将军柴绍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攻击突厥的好机会。



    不过没有皇帝的首肯,他可不敢做挑起边衅,引发两国大战的事情。



    擅自出击不行,不出击又怕错过这样的良机。



    再三思虑之下,柴绍命人取来纸笔,把自己收集到的情报,都写在奏折中,并用600里加急,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拿到奏折后,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找来了自己的人左右手,当朝的两位仆射——萧瑀和长孙无忌,询问他们的意见。



    “两位爱卿,现在突厥正逢内乱,你们说我是利用这个机会,兴兵攻打突厥好?还是继续奉行和平政策好?”



    萧瑀听完,也不跟长孙无忌商量,直接就说:“臣觉得应该兴兵攻打突厥。



    自古以来,都是强国吞并弱国,由圣名的君主一统天下。



    陛下你是明君,这天下本来就该是你的,所以应该立刻攻打突厥。”



    其实萧瑀这话本身没毛病,几年之后,李二陛下也确实派兵攻打了突厥,问题就出在,他说这话的时间太早了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



    武德九年的八月三十日,李世民才刚刚跟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



    如果大唐真的有实力消灭突厥,李二会忍气吞声吗?



    现在距离渭水之盟还不到一年。



    一年前没实力,一年后就有实力消灭突厥了?



    这又不是玩游戏,直接可以暴兵。



    至少也再等几年,让百姓多休养几年生息吧?



    萧瑀这话本身没毛病,听上去也好听,又是明君,又是圣主的,不过李世民并没有表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长的白白胖胖,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但肚子里的弯弯绕绕可不少。



    他仔细思考了片刻,清了清嗓子道:“开战也不是不行,不过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当初,上任尚书左仆射封德彝提议把中男征入府兵的时候,刚开始陛下是同意了的。



    不过前些日子,陛下听了魏征的劝谏,不是又改变看法了吗?



    魏征典故用的好啊,竭泽而渔,不是没有收获,而是明年收不到鱼。



    臣觉得,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不出征为好。



    只要突厥不来进攻我们,我们就奉行之前的和平政策。



    当然,突厥狼子野心,也不能不防,多派人马,严加戒备是必须的!”



    萧瑀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兴兵。



    长孙无忌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休养生息。



    两人就这样争执了起来,李二陛下思考再三,还是决定采纳长孙无忌的意见。



    为此,萧瑀很是郁闷。



    他的意见,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否决了。



    皇帝都不听他的意见,莫非自己的政治生命就要结束了吗?



    萧瑀本来心高气傲,为唐朝筹划多年,建树颇多,如今居然被这样冷落。



    他越想越气,悲伤之下,竟然生了一场大病。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