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突如其来的紧迫感
    “喔~喔~喔~”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潜入卧房,嘹亮的鸡鸣声几乎在同一时间,钻入许泽轩的耳朵。



    睁开眼睛,大大的伸了个懒腰,许泽轩欣喜的发现,昨天长时间的赶路,并没有让自己身上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



    这具被系统改造过的身体,似乎格外强壮。



    当然,身体底子好是一回事,锻炼不锻炼又是另一回事。



    初唐时期,虽然存在着孙思邈这样的名医,可医疗条件毕竟远不如21世纪,死于感冒发烧这种小毛病的百姓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锻炼身体,让身体始终维持在健康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咣当!”紧闭的房门被一把推开,穿戴整齐的许泽轩,大步迈出了卧室。



    在福伯、牛老实、二虎以及厨娘诧异的眼神中,开始绕着院子跑圈。



    一圈……



    两圈……



    三圈。



    围绕着院子慢跑了三圈,将身体各个关节都活动开,许泽轩又找了个地方,做起了俯卧撑和引体向上。



    直到微微气喘,额头见汗,这才停下了动作。



    “小郎君,你这是?”福伯早年跟着许文宝走南闯北,算得上见识广博,却从未见过许泽轩这种锻炼方法。



    许泽轩是许家的独苗,老人家也是怕他有什么意外,这才趁着递毛巾的功夫,向他打听。



    许泽轩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接过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回答说:“几月前,小子曾偶遇一老道士。



    老道士跟小子聊的投机,便传了我一套强身健体的法门。



    刚才福伯所见,便是那锻体法门中的一部分。”



    福伯听罢,笑眯眯的点头道:“原来小郎君得了一门锻体术。



    怪不得老实那孩子跟我嘀咕,说几个月不见,小郎君的身子骨,比从前壮实了许多。



    能让身子骨变好,想来这锻体术是有用的。



    如今许家人丁单薄,并州一脉更是只余小郎君一根独苗,小郎君把身子骨练的壮实些,将来也能多添点子孙,为许家开枝散叶。”



    “我才十五岁,还是祖国的花朵,现在说生孩子是不是早了些。”许泽轩很想这么告诉福伯,但张了张嘴后,还是没把心里话说出去。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千多年前的代沟,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凭着几句话,轻易扭转古人的思想。



    既然无法轻易扭转,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面对福伯带着些许期待的眼神,他只能干笑着点了点头。



    “既如此,小郎君先练着,再过一月就要秋收了,老夫得去田里看看。”



    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福伯不再逗留,吩咐二虎给许泽轩备好洗漱用具,又吩咐厨娘去准备饭食后,便大步朝院外走去。



    ……



    ……



    “二虎,你平日里洗漱,也用青盐吗?”锻炼完身体,许泽轩接过二虎递来的嫩柳枝、水和青盐,有一搭没一搭的跟对方闲聊着。



    “回小郎君的话,以前在并州老宅的时候用过,现在却是用不上了,不仅是小仆,就连福伯洗漱时也不用。”二虎毕恭毕敬的回答道。



    “连福伯都不用?”听到这回答,许泽轩眉头一皱。



    他可是听牛老实说,福伯平日里有用青盐洗漱的习惯。



    能让一个自律的人,改掉多年养成的好习惯,其中必有蹊跷,而且有很大概率是因为穷!



    家里穷吗?不应该啊!



    根据唐代均田制,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授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许家庄靠近首都长安,这里人多地少,加之许多田都是有主的,百姓分不到这么多,实际能够到手的,一家一户也就二十至三十亩左右。



    许泽轩家里的田,足有五百亩,还是上好的永业田。



    二十倍于普通百姓的家产,如果连用一点盐都舍不得,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许泽轩是个行动派,事情又牵扯到自己有多少家底,哪里还有闲工夫跟二虎闲扯,匆匆用柳条蘸着青盐刷完牙,又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早饭,便从门口开始,一间屋子、一间屋子的逛了起来。



    一路走来,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屋瓦残破不堪,墙面凹凸不平,偶尔还能看到几条细小的裂缝,就连家里的库房,也仅仅堆放了不到二十石的粟米,以及总价值仅十余贯的铜钱和绢。



    “福伯在老宅当了十几年的管家,勤勤恳恳,做事紧紧有条,手脚也干净。



    如果家里有余钱,这半年来,他定然不会忘了修葺房屋。



    如今只有我的卧室被修整过,看来家里的财政情况不佳啊。”这下许泽轩有些急了。



    有一段时间,他很喜欢唐朝,甚至还花过时间去读过这个朝代的历史。



    在他的记忆中,贞观元年八月,秋收之前,长安周围霜降成灾,庄稼欠收。



    贞观二年,则爆发了一次超大规模的蝗灾。



    蝗虫过处,寸草不生。



    去年庄稼欠收,今年又遭遇蝗灾,许多关中百姓,不得已靠卖儿卖女换取食物。



    连续两年的天灾,老天爷似乎仍然不愿放过这群可怜的百姓,贞观三年,又降下了一场大水。



    连着两年收成不好,第三年则不确定会不会受到影响。



    凭借现在这点家底,如果不另谋出路,单靠收租过日子,他怕是要饿死。



    “趁着灾荒还没爆发,米价还没涨到最高,我必须马上想办法挣够钱。”



    但凡天灾,必有先兆。



    现在长安的米价已经有了波动,好在还没有涨到《资治通鉴》描述的斗米值绢一匹约200文,但买一斗米,也需要五十文。



    一个来月后,霜降就会到来,家里又是这种情况,许泽轩心里的紧迫感顿生。



    根据唐史食货志记载,安史之乱后,戍军每人每月要食粮一斛石。



    许泽轩家里共有五口人,按照每人每月一石的高标准算,一年消耗粮食得有60石,三年就是180石。



    1石=10斗。



    一斗五十文,二石一贯钱。



    180石粮,就要90贯。



    别看90贯铜钱这个数目不大,作为地主人家,许泽轩能够用的流动资金,也就10贯。



    放在当时,九十贯可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财富。



    用一个月的时间,赚取偌大一笔财富,这可是一项比较艰难的挑战。



    当然,所谓的艰难,前提是许泽轩完全白手起家,不依靠任何人。



    然而许泽轩会选择白手起家吗?



    当然不会!



    事有轻重缓急,既然有现成的靠山,为什么不用?



    “看样子,是时候去拜访一下我这位武世叔了!”



    心里这么想着,许泽轩迅速找来二虎,让他尽快给自己寻个木匠。



    拜访长辈,总不能空着手去。



    许家庄靠近终南山,不缺木材,让木匠做点这个时代还没出现的物件,惠而不费。



    对于生活即将陷入窘境的许泽轩,绝对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