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章 惊艳
    转眼间到了七月,杨无病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了涪城,他看到这个一千年以前的城市和一千年以后的绵阳简直有天壤之别,心里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就特意抽时间去了自己一千年以后生活的那个地方,看到的却只是一片片的丛林,而在一千多年后那里却是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他就生活在其中的一种大楼里面,看到这些他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刚回到寓所父亲就兴冲冲的走进来对他说:”孩子,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我带你去拜访我曾跟你说的那个我的同窗,他祖上就是大唐有名的将军王玄策,只是到了他这一代人却弃武从文。当年在长安的时候,我们同窗五年,感情一直很好。只是为父无能,才取了一个明经科,而他却中了进士。”

    第二天在父亲的带领下他见到了这位父亲的同窗好友,此人姓王,名建业。寒暄一番之后分宾主坐定。王大人打量着他,他也打量着这位王大人。

    王建业身材魁梧,皮肤黝黑,三绺长须,怎么看都象一介武夫,而不是手不能提刀的文人。这时候王大人开口说道:听说贤侄将要参加今年的秋闱,不知准备的怎么样啊"

    杨无病思索片刻,字斟句酌说道:”小侄这次前来参加秋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只是想来见识一下,最主要的还是想向世叔请教一些学问,如蒙世叔不各赐教,这才是小侄这次来的最大收获呀!“

    王大人听罢微微一笑,对杨耀祖说道:”世兄,没想到汝子小小年龄,确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见你**得法,杨家将出一干里驹啊。”

    杨耀祖连忙拱手道:"哪里哪里,大人过奖了,若不嫌犬子愚钝,望指点他一二,也够他这辈子受用了。"

    王大人听罢,哈哈一笑对杨耀祖说道:"世兄如此客气。也罢,明晚越王楼有一场宴会,为来绵州巡视的崔安潜崔大人接风的。请世兄带上公子前来赴宴,听说涪城的几位才子都将前来,我想他一定会受益不浅的"。

    杨耀祖一听,连忙拱手道:"多谢世兄提点,明晚我一定带犬子前来赴宴,好见识见识崔大人的风采。”

    在回客栈的路上,他告诉杨无病:”孩儿,崔大人乃当今西川节度使,学问很好,也爱好诗词,对李杜的文章素来尊崇,回去后你好好准备一下,若能入他的青眼,对你今后功名会有很大的帮助"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杨竣鸿叫苦不迭,他搜索了下脑海,并没有这方面的玩意儿,只有四书五经,三坟五典而且他本人对诗词也是一窍不通。不过转念又一想:"妈的,我做诗不行,但我背诗还是很厉害的。唐朝以后的诗词那么多,随便拿几首出来,估计也能镇得住场子。话说在自己的记忆中,在这个时间段的涪城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诗人。如果遇到象李白,杜甫那样的牛逼人物,也许自己要避避风头,至于其他的嘛,相信自己还能勉强对付。就是盗了他们的版权,想来他们还没出生,也不能来向自己要版权费的。"想到这里,他也就安心了

    晚上,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江面上波光粼粼,父子俩乘舟度过涪水,回头一看夜间的涪城,只见灯火错落有致,仿佛天上的繁星一样。

    上得山来,客人基本已经到齐,宴会也马上就要开始了。由于两人并不是什么紧要的人物,所以被傧相引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处落坐。

    杨无病仔细一看,宽阔的大厅里面整整齐齐的排着一两百张案几,在大厅的正面坐着十几号穿着紫袍红袍衣服的官员,整个大厅灯火辉煌,坐上的客人相互之间都在窃窃私语。

    这时,前面正中席位的一位穿红袍的官员拍了一下案几道:”请大家安静。"大家安静之后,他接着道:"今天,我们有幸请来西川节度使崔大人来参加这次宴会,何其荣幸。崔大人学问深厚,对诗歌也有很高的造诣,希望在座诸位能够好好向崔大人请教,这对我涪城的教化风气也是一段美谈,下面请崔大人讲话”。

    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坐在大厅正中的一位穿着紫袍,四十上下,面色白皙的中年男缓步踱向了大厅中央。他向四周团团一揖,然后双手向下虚按压住了下面的吵杂声,清了清嗓子说道:”崔某不才,有幸和涪州的各位大人在此相聚,请教谈不上,只能说互相交流。毕竟文无第一嘛。贵地人杰地灵,想我朝有名的大家李白、杜甫都曾在这里生活居住过。若没有灵气怎么可能吸引仙圣来贵宝地落脚”下面顿时传来一阵愉快的笑声。

    杨竣鸿心想:"这哥们儿和未来时空的官员讲话何其的相似。"这时,崔大人突然话风一转:"既然是宴会,那肯定离不开歌舞诗酒助兴。今天,崔某就和大家一道以诗会友,以酒会友。"顿时下面又嘈杂了起来,看得出许多人跃跃欲试,毕竟能在今晚的宴会上引起崔大人的关注,那对今后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此时琴声响起,一队歌伎飘进来开始了表演,只是许多人都没有心思看,只在心里暗自的琢磨着什么。杨无病并不关心这些,而是边吃边研究,这唐朝的歌舞和自己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到底有什么不同,杨老爷在这时根本没有心思吃喝,只是对着儿子耳边向他介绍这大厅里面显眼的人物的官职,姓名以及他们的爱好。

    说话间歌舞已经表演完毕,那位穿红袍的官员又走到了大厅,杨无病已经知道他姓赵,是本州的主薄。但见那赵主薄拍了拍手笑道:"诸位,中秋佳节将至。既然是以文会友,本官提议就以明月为主题,题裁不论,文章写完之后交由崔大人和王大人评判,取前三名,也好成就我涪州的一段文坛佳话。稍后老夫对前三名也有小小的表示"说罢一挥手,从后面走了三个婢女,端着朱漆的大盘子。

    杨无病定眼一看: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一套文房四宝,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一件青色的衣服,另外一个盘子装着一大沓雪白的纸张。"这就是我给这次前三名准备的一点小小礼物,希望能借此褒扬我涪城的文风。"紧接着又有两队的婢女端着漆盘,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向下面的宾客走来。

    这时,杨无病听旁边的两个年轻人正在窃窃私语,其中一个说道:"看来赵大人这次是下了血本的,你看那一套文房四宝,价值不菲啊"。

    另一个人一瞥嘴道:"还不是肥水不落外人田,谁都知道赵公子的诗词写得好,技压涪城。"

    "是啊,是啊,谁都知道赵大人一心想要赵公子拜在崔大人的坐下,如果这次能得到第一名,那么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谁叫别人有一个好的父亲呢。”

    坐在他们前排的一个人扭过头来笑道:"有才没德,又能怎么样呢"杨无病就请教旁边那年轻人,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道。那年轻人看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感到很是诧异,但是也没有回绝他的问题。

    原来这赵公子就是赵大人的独子,此人读书十分厉害,写诗也很有一手,但是人品却十分不堪,坑蒙拐骗,欺男霸女的事情,他没有少干。只是碍于他父亲权大势大又十分厉害,所以周围的人都是能躲就躲,没有人愿意和他发生冲突,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个性。因此尽管赵大人向崔大人提了几次让自己的儿子拜在他的门下,崔大人基于他的人品一再推诿。如果这次赵公子能夺得第一,那么崔大人就没有任何理由再拒绝他父亲的请求了。

    杨无病想:原来古人走关系也是这样的门道,想来也是,崔大人不但学问好,而且官职也高,他家又是清河的名门,在本朝都是屈指可数,哥哥又是当朝的宰相,如果能攀上这层关系,那肯定是能青云直上。

    顺着那个年轻人的手势看去,他看见在最前排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脸色苍白,一看就是酒色过度的样子,正在肆无忌惮的和周围的几个人说着话,看那几个人脸色明显充满了巴结和谦卑。年轻人就解释说这几位是他的损友,其实也是帮凶,坑蒙拐骗,也有他们的份。

    这时,一个婢女把文房四宝给送了过来。父亲对杨无病道:”儿子,我来给你磨墨吧。”周围的人都很诧异,孩子这么小,写诗写字还差不多。那个很漂亮的婢女也很惊奇,她上下打量了一下杨无病,没说什么就走开了。

    杨无病也不在乎这些,而是东张西望观察着,他看到有些人在交头接耳,有些人在抓耳挠腮,有人望着天花板,有人埋着头在细思索。不用的暗暗发笑:妈的,这些人和我差不多啊,肚子里没货,孩子怎么生得出来呢

    上面的几位大人见这场景仿佛坐不住了,都纷纷下了大厅,在正在苦思苦想写诗的人旁边逛来逛去仿佛监考官一样,不时地还相互之间交谈,评判一下别人正在写的诗。

    赵大人和其他的几位大人,站在赵公子的案几旁边看他写诗。那几位不时交谈一两句,看样子对他写的诗很是满意,赵大人者并不说话,拈须微笑着听他们的恭维话,不时向崔大人这边看上几眼。

    小杨心里想:”这他妈明目张胆的作弊啊,监考老师跑哪去啦?”胡思乱想中,崔大人踱到了他的旁边,可能是看到他的年龄很小,感到奇怪,就停下了脚步。

    紧跟其后的王建业连忙介绍道:"大人,这位公子是我同窗的孩子。”并把自己的父亲介绍给了他。

    杨无病看自己的这位父亲平时遇事都很从容,而现在却很局促的样子,不由得心里暗自发笑:哪个朝代当官的气场都是这样的强大啊,难怪大家都想当官。崔大人没有接王建业的话头,气氛顿时冷了下来,看到父亲一副卑微的样子,崔大人却是那样居傲,杨无病顿时心里火起。

    (https://www.tmet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