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二章 立功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二日,也就是建奴主力抵达京畿地区的第四天,经过三日休整后,清军终于开始对京城发动攻击。



    多尔衮命镶黄旗统领鳌拜率旗中一千战甲作为先锋,恭顺王孔有德率三千包衣为侧翼,对京城外围棱堡发起攻击。



    辅政王督促两人,务必在三日之内,清除掉京师外围十五座棱堡,为大军进攻北京城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由盛京南下的二十门红衣大炮已经运抵宣大,这两日便可运抵京畿,参与北京之战。



    派遣红衣大炮南下是多尔衮的主意,在盛京时他便力排众议,坚持将清国红衣大炮全部派往南方,在豪格等人的反对下,最终派出了二十门,剩余十五门被豪格留在盛京城中,说是防备东边的朝鲜人。



    朝鲜王室早在清崇祯元年(八年前)便被时年二十四岁的睿亲王多尔衮收拾的服服帖帖俯首称臣,若不是为了照顾日本在朝鲜的利益,避免激发清日战争,以建奴的德行,早把朝鲜杀光抢光。



    所以朝鲜威胁盛京完全是扯淡,明眼人都知道此时真正能威胁豪格贝勒的是谁。



    总之在大多数清军将领看来,多尔衮完全是劳师动众。凭借他们与明军交战经验,只要八旗勇士兵临城下,明国城池多半会主动归降,偶尔碰见有血勇的守军出城野战,也会被八旗战甲斩杀一空,残存人马在佛朗机,蒙古弓的轰击下溃不成军,一般真正等到己方登城作战时,对面城头已经没有几个明军敢反抗了。



    红衣大炮动辄几千斤重,虽然能够拆散,然而还是运输不便,所以清军与明军作战时很少使用这种重型火炮。



    上一次使用,还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松山大战,打那以后,清军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规模使用红衣炮对付明军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明军战力低下,指挥混乱,先进的火器到了他们手中和烧火棍也没啥区别,这更坚定了建奴高层不少将领“八旗骑射无敌”的思想。



    步兵统领鳌拜飞扬跋扈,对多尔衮的良苦用心自然不屑一顾。



    在他看来,劳神费力运送这么多红衣炮,完全是正白旗懦弱的表现,他并不否认火炮的威力,不过打仗靠的还是真刀真枪,明人坐拥天下最犀利的火器,在八旗勇士面前还不是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从萨尔浒一直败到山海关吗?!



    “孔有德,你记住,以后打仗还是要靠正黄旗,镶黄旗勇士,多尔衮手下的正白旗不行!”



    鳌拜身披重甲,立于马上,回头对恭顺王孔有德笑道,两人率领大军来到京师北部,连成一片的棱堡前面。



    孔有德的爵位在鳌拜之上,不过显然这位归降汉人在军中地位比不上后者,对此孔有德认识的颇为清楚,听鳌拜直呼自己名字,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满脸谄笑道:



    “统领大人说的是!不过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忠亲王留一手也是以防万一啊,“



    鳌拜满脸不屑,扬鞭指向前方,眼神中充满轻蔑。



    “这些的土包包,城不像城,堡不像堡,就凭这也能挡住我八旗勇士!今天,我就要带正黄旗的勇士们教教多尔衮怎么打仗!”



    见鳌拜公然侮辱忠亲王,孔有德知道不能再附和,然而脸上还是洋溢着蜜汁微笑。正当恭顺王以为糊弄过关时,却见鳌拜抬头缓缓望向自己,布满疤痕的脸上闪出浓浓的杀气。



    “恭顺王,为大清立功的机会到了!你带人上去!”



    孔有德愣了片刻,口中喃喃自语道:“立功,”



    此时建奴上下,就连投降而来孔友德等汉奸也不知道,挡住他们去路的名叫棱堡,这也不能怪多尔衮和他的奴才们孤陋寡闻,毕竟十七世纪额,棱堡这种超级堡垒只有在欧洲才有出现。



    因为有国际友人汤姆士呕心沥血设计,这种超越时代的军事存在破天荒出现在大明土地上。



    镶黄旗补兵统领鳌拜当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鳌拜今年不过三十出头,就已立下赫赫战功,在八旗军中风头一时无二,性格越发桀骜不驯,事实上,即便是在盛京,除了多尔衮豪格,没几个人能让这位杀气腾腾的“满洲第一勇士”多看一眼。



    这次鳌拜奉主子豪格之命,率镶黄旗,正黄旗各一部约八千人马,前来为辅政王多尔衮助战。



    说是助战,其实更多的是为主子监视正白,正蓝,镶蓝等旗的一举一动,当然最重要的是监视多尔衮。临行前,搞个特意交代,一旦发现忠亲王有什么不臣之心,便让他率麾下人马斩杀奸贼。



    鳌拜本是行伍出身,又是血气方刚年龄,身为镶黄旗补兵统领,他深知这是自己建立军功的大好良机。



    此时京师防备空虚,江南明军一时半会儿很难回来救援,而北直隶各省已经乱成一团,估计也顾不上这位大明皇帝了。



    所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相比每天枯燥乏味监视多尔衮,他更愿意统帅麾下战甲,跟随士兵们一起去战斗。



    因此当多尔衮宣布这项命令后,鳌拜沉默片刻,手指指向里屋被封住了房间。



    答应下来,他将跟随皆是镶黄旗精锐,不少人参与过崇祯十四年的南下作战。补兵统领鳌拜更被诩为是满清第一勇士,多尔衮相信很快会攻克眼前这十几座堡垒。



    建奴当然有理由相信这是场轻而易举的战斗,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十五座棱堡大都不超过三丈,棱堡前面没有任何壕沟据马,比起京师动辄五六丈的城墙,显得单薄弱小。



    而且每座堡垒上面的守军不过百人,说难听点,这点人马还比不上一个县城的衙役。



    相信一定是朱由检到了穷途末路,兵力捉襟见肘。



    望着眼前此景,多尔衮与众将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看来,南下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如果八旗没有南下,可以想象,京城将很快落入李闯流贼手中,到那时再想攻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大明天子毕竟成长于夫人之手,囿于深宫,怎知战阵之事,”多尔衮边说边扬鞭指向数百步外那十几座孤零零的堡垒,脸上露出深深的不屑:



    “大敌当前,却还要分兵,想靠这些老弱残兵层层抵抗,这招对付流贼或许有用,遇上我们八旗勇士,哼哼,“



    多尔衮向来以沉稳著称,喜怒不形于色,此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战胜明军,攻占京师已然胸有成竹。



    这也不能怪辅政王太过张狂,如果换做是他来守北京城,必然会让大军蜷缩城中,固守待援,坦白说,像这样分兵抵抗,无疑是犯了兵家之大忌。



    当然,如果建奴接触过西班牙工匠奇才汤姆士,如果多尔衮对十七世纪欧洲主流棱堡有必要的认识,恐怕打断他的腿,他也不会来京城找死。



    直到这时,清军上下还弥漫着一种莫名的躁动,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明军胆敢出城野战,那无疑是最好的,通常情况下,只要杀光城外明军,城池也就很快沦陷了。



    清军事先已经得到情报,此时北京城外兵力不过两万,其中能战的不过一万出头,一万多人镇守京师九门,已显捉襟见肘,朱由检还一下子派出三四千人分兵抵抗,这在多尔衮他们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鳌拜,本王已经让人将红衣大炮运往关内,明日便可抵达昌平,你看,要不要等到明天再攻城?”



    多尔衮试探性问道,他与鳌拜关系并不好,就在一年前,两人还差点在汗王殿兵戎相见,要不是济尔哈朗从中间拦着,忠亲王恐怕就被鳌统领一刀剁成两截。



    虽然鳌拜现在名义上归多尔衮辖制,而且也得到了他主子豪格的肯定,不过一想起去年在汗王殿上鳌拜眼睛发红,挥刀相向的画面,忠亲王不由感觉心底一阵发憷。



    “忠亲王多虑了!”



    鳌拜挥了挥大手,不以为然道:“对付这些个手下败将,还用不上火炮,满清骑射天无敌,我镶黄旗的勇士,不比任何早已摩拳擦掌,”



    鳌拜觉得,对付这样的堡垒,甚至不用火炮,让包衣奴才们在前面填壕,消耗明军火力,八旗勇士跟在后面直接攀援登城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