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PlantLives:BorderlineBeingsinIndianTraditions
    吃植物是不是杀生

    造物主为什么要创造世界,因为他要吃这个世界,世界是他给自己的一个祭献。

    植物没有痛觉,大家再怎么爱惜生命也可以放心地吃。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你不吃肉也不吃植物,难道就靠自己光合作用吗?别开玩笑,对一些国家的人来讲,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们太过爱惜生命,或者说对生命的看法太特别,以至于为植物到底能不能吃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复杂的思考。

    印度有全世界最多的素食人口,12亿人里接近40%吃素,并且其中的两三亿人是全素,连蛋奶制品都不吃。为什么印度会有这么发达的素食文化?因为从四五千年前开始,印度就有一种观念叫ahimsa,翻译成中文叫不杀生、无伤或者无害。

    PlantLives:BorderlineBeingsinIndianTraditions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我相信没几个人有兴趣全部看完。如果你耐着性子读,会学到许多很古怪的东西。作者EllisonBanksFindly是美国三一学院教授,一位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佛教问题的专家。他讨论了一般人谈印度哲学史时常常忽视的问题——植物的地位问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知道佛教传入汉地以后发展出大乘佛教,要求教徒尽量吃素。为什么不吃肉呢?因为动物被认为是有情众生之一,吃动物等于是在伤害生命,是不好的。如果有轮回转世的话,你现在吃的这头猪、牛,说不定就是你过去世的亲戚旧友。

    南传佛教里有一部很重要的戒律是《波罗提木叉》(国内有人译为《比库巴蒂摩卡》),里面就有很多关于植物的思考,比如你该不该砍一些树来修理房子,似乎早期佛教连植物都不太想伤害。EllisonBanksFindly引述一些学者的考察,发现早期佛教对植物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而到了后期就比较放松。早期佛教的很多戒律是针对出家人的,后来孔雀王朝的阿育王139大兴佛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习佛法,很难再要求大家那么严谨地对待植物,因此就放宽了。

    为什么植物也是生命?印度除了ahimsa(不杀生)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观念是Karma(业)。印度各大宗教流派基本上都认同Karma的存在。决定一个生物叫不叫生物,首先是看它会不会轮回。从佛教的角度讲,六道也好,五道也罢,植物皆不在其中。但是对于耆那教来讲,植物也会轮回。也就是说,人有可能转世变成植物,或者植物慢慢进阶转世为人。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假如植物也是有情众生,我们还能吃植物吗?印度最高种姓阶层婆罗门几千年来都吃素,假如告诉他们植物也有生命,连植物也不能吃,他们还能活吗?这就涉及本书所讲的BorderlineBeings(底线的生存)问题。人必须吃东西才能活,如果连植物都不吃的话,人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人没办法必须要吃植物,只不过必须吃得谨慎一点。

    当然你再怎么谨慎,你还是在杀生。怎么办呢?印度教有一个传统说法是:造物主为什么要创造世界,因为他要吃这个世界,世界是他给自己的一个祭献。同样的,我们人平常吃食物,也是以食物来祭献自己。杀生是一种必要的祭献,但是对于被杀害的生命,我们要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印度教对待植物就有很多讲究,耆那教在素食方面就更加讲究了。印度几千年前的文化传统影响至今。

    (主讲梁文道)

    EllisonBanksFindly,耶鲁大学印度教与佛教博士,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宗教学教授。著有NurJahan:EmpressofMughalIndia,(1611-1627)等。

    1参见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

    2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除《想象》《存在与虚无》等哲学著作外,还著有《恶心》《自由之路》《文字生涯》等文学作品。他之所以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个人的理由是他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而且认为作家获得的一切荣誉会让读者产生压力;客观的理由是他认为在冷战时期,诺贝尔奖虽不只是西方的文学奖,但事实上只授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作家,他不愿接受这种带有倾向的奖项。

    3王德威(1954—),吉林长岭人,文学评论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著有《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当代小说二十家》等,与张旭东等合编《说莫言》。

    4大江健三郎(1935—),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广岛日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个人的体验》等。1960年首度访华,2002年第五次访华时曾专程探访莫言的老家。

    5王尧(1960—),江苏东台人,文学评论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当代散文史》《莫言王尧对话录》(2003年)等。

    6《中国作家》,1985年1月1日创刊的大型文学期刊,以刊登中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为特色。《透明的红萝卜》刊发不久后,由杂志首任主编冯牧主持召开研讨会,获得史铁生等作家的肯定,成为莫言的成名作。

    72005年至2006年,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莫言小说精短系列”——《苍蝇·门牙》《初恋·神嫖》《老枪·宝刀》《美女·倒立》。

    81997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10万元。

    9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1899—1980),生于伦敦,一生拍摄超过50部电影,尤其擅长惊悚悬疑片。代表作有《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蝴蝶梦》等。

    10杨小滨(1963—),生于上海,诗人、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中的精神创伤与反讽》等。

    11易北河(ElbeRiver)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界的苏台德山脉,全长1,165公里,约1/3流经捷克,2/3流经德国,最后经汉堡流入北海。

    12曼氏亚洲文学奖(ManAsianLiteraryPrize),2007年设立,由英仕曼集团(ManGroup)赞助。除苏童外,另有两位中国作家获奖:姜戎《狼图腾》(2007年)和毕飞宇《玉米》(2010年)。

    13布克奖(ManBookerPrize),1969年设立,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最初由英国食品供应公司布克(BookerMcConnell)赞助,2002年改由英仕曼集团赞助,奖项名称由“BookerPrize”改为“ManBookerPrize”。获奖作品几乎成为“最好看的英语小说”的代名词,约有1/3被改编成影视剧,如《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等。

    14高行健(1940—),生于江西赣州,法籍华裔作家、画家、导演。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

    151915年4月24日,奥斯曼帝国一夜间拘捕数百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社区领袖,随后对东部诸省进行扫荡,并于5月底下令将亚美尼亚族裔遣送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地带,至1923年共计导致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这一事件被很多国家认定为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但1923年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一直矢口否认。

    16诺顿讲座(NortonLectures)始创于1925年,是哈佛大学为纪念其艺术史教授诺顿(CharlesEliotNorton,1827-1908)而设立的诺顿诗学教席(NortonProfessorshipofPoetry)。这个系列讲座通常为6讲,邀请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最杰出艺术家为演讲人,其中文学方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家包括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讲座水准之高,以至于通常讲座结束之后,讲稿直接出版成书。

    17乔治·史坦纳(GeorgeSteiner,1929—),文学批评家。生于巴黎,1944年加入美国国籍。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2001年获选哈佛大学诺顿讲座教授。著有《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及翻译面面观》《勘误表:审视后的生命》等。

    18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意大利作家。以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著称,著有《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等。1984年接到哈佛大学诺顿讲座的邀请之后开始思索讲稿,1985年9月在演讲前夕突患脑溢血去世,遗稿《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被誉为20世纪最雄辩的文学辩护书。

    19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1871—1922),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自幼患有哮喘病,青年时期因健康问题放弃工作,闭门写作。马德莱娜蛋糕(madeleine)是法国一种传统甜点,贝壳型。在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用它来唤起无意识回忆。

    20这是帕慕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推出的首部长篇小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21纯真博物馆(MasumiyetMüzesi),一幢建于1894年的三层红色小楼,坐落于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区(Cukurcumaneighborhood)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该馆2012年4月开馆,帕慕克任馆长。展品共1000余件,依小说的故事线陈列,83个展柜对应83个章节。

    22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德国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喜爱收藏旧玩具、邮票、明信片、仿真缩微景观等。著有《单行道》《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23奥斯曼帝国(OttomanEmpire,1299—1922)初居中亚,后迁至小亚细亚,1453年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16世纪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控制西欧与东方的通道。

    241990年,马尔克斯在北京和上海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严重盗版,遂发狠说他死后150年都不授权给中国大陆。此后多家出版机构的授权申请遭拒,直至2010年2月新经典文化公司才正式获得中文版权。

    25指迈克·内威尔(MikeNewell,1942—),英国导演,剑桥大学英文系毕业。曾执导《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忠奸人》《蒙娜丽莎的微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等。

    26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Ceau?escu,1918—***),1965年至***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执政期间独断专行、任人唯亲、高压统治、腐败无能,***年12月在“七日革命”中被捕后遭枪决。

    27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以日本神户市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共计6434人遇难,近4.4万人受伤,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约858亿美元)。这是日本二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引起日本对地震科学、都市建筑防震、交通防震的重视。

    28小林一茶(1763—1827),江户时期俳句诗人。农家子,一生穷困潦倒,多次经历丧亲之痛。作品富有个性,著有《病日记》《我春集》等。

    29夏目漱石(1867—1916),作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精擅小说、俳句、汉诗等。著有《我是猫》《少爷》《心》《明暗》等。

    30山端庸介(1917—1966),摄影师,曾作为战地记者被派往中国。长崎原子弹爆炸后,他奉日本军方之命赴现场拍照,但所拍照片大部分被美国占领军封锁,直至1952年才在东京发表。

    31英联邦作家奖(CommonwealthWriters'Prize),英语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由英联邦基金会创设于1987年,设最佳图书奖和最佳处女作奖。2011年改称CommonwealthWriters-aworldofnewfiction,设英联邦图书奖和英联邦短篇小说奖。

    32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Island),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布干维尔自治区的主体部分。1768年被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发现,1898年沦为德属新几内亚的一部分,1920年成为澳大利亚托管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重新由澳大利亚托管,1975年归属巴布亚新几内亚。

    33布干维尔自治区拥有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铜矿——潘古纳铜矿,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公司与矿区地主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当地民众遂于1988年诉诸武力关闭铜矿。***年当地武装势力爆发sao乱,并于1990年宣布独立,直至2001年8月30日布干维尔和平协议正式签署,长达12年的战争才告结束。

    34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1908—1986),又译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作家、哲学家,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的先驱,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

    35叶李华(1962—),台湾科幻作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理论物理博士,曾任台湾交通大学科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卫斯理回忆录系列”等作品。自1990年开始译介、导读及讲授阿西莫夫的作品,被誉为“阿西莫夫在中文世界的代言人”。

    36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1953—),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37“基地系列”总共7部,分为三部分:“基地三部曲”——《基地》(1951)、《基地与帝国》(1952)、《第二基地》(1953);“基地后传”——《基地边缘》(1982)、《基地与地球》(1986);“基地前传”——《基地前奏》(1988)、《迈向基地》(1993)。

    38科幻小说三巨头,指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和罗伯特·海因莱因。

    39意第绪语属于日耳曼语族,全球大约有300万人在使用,大部分使用者是犹太人。

    40门萨学会(MensaInternational),1946年创建于牛津,以智商为唯一入会标准。拉丁语“Mensa”意谓圆桌,希望会员平等地交流,种族、肤色、宗教、国籍等因素均不影响入会申请,申请人只须通过MensaTest以证明其属于当地人口中智商最高的2%人群。该组织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分部,只关注纯粹的智商问题,不涉及政治、宗教及社会事务。

    41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1876年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维尔·杜威(MelvilDewey,1851—1931)发明,此后历经22次大修订,被世界各地图书馆广泛采用。该分类法分为10个大分类、100个中分类和1000个小分类,目前10个大分类是:计算机科学、资讯与总类;哲学与心理学;宗教;社会科学;语言;科学;技术;艺术与休闲;文学;历史、地理与传记。

    42“基地系列”包括三部分:基地三部曲——《基地》(Foundation,1951)、《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andEmpire,1952)、《第二基地》(SecondFoundation,1953);基地后传——《基地边缘》(Foundation'sEdge,1982)、《基地与地球》(FoundationandEarth,1986);基地前传——《基地前奏》(PreludetoFoundation,1988)、《迈向基地》(ForwardtheFoundation,1993)。

    43刘慈欣(1963—),山西人,科幻作家,屡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著有“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以及《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等。

    44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2008),英国科幻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著有《童年的终结》《与拉玛相会》《天堂的喷泉》等。

    45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1591年杜宾根大学硕士毕业,1601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委任为皇家数学家。约著于1***年的《梦》一书描述人类登月旅行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幻小说的鼻祖。

    46爱德华·吉本(EdwardGibbon,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1764年探访古罗马遗迹时萌生编写罗马城衰亡史的想法,1772年至1787年写作六卷本《罗马帝国衰亡史》(TheHistoryof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

    47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开展历时三年的大规模调查,主要以社会底层为访谈对象,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揭示背后根源。著有《世界的苦难》(TheWeightoftheWorld:SocialSufferinginContemporarySociety)。

    48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生实地调查与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著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

    49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1902—1998),美国经济学家。曾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50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1915—1991),圣卢西亚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先驱。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51应星认为传统德治主要靠士大夫的自我修行,新德治则面向人民,试图在去自我、去家庭、去血缘的基础上建立以“人民”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新德治彻底颠覆传统的社会地位结构,将原本最边缘的群体(比如农民)塑造为国家政治的主体,这就需要一整套“塑造新人”的治理技术。

    5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西方社会像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而中国社会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与西方个人主义不同,中国是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讲究推己及人。

    531997年,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认为:“场就是一种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所构成的覆盖面。在这一片面积里,所受不同强度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深浅、浓淡等等。但是划不出一条有和无的界线。”

    54“差序场”的两颗“石子”,指家庭和职业。萧楼认为,“差序场”是个人家庭生活空间和职业行为空间的复合体,超越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差序场”的稳定运行,取决于家庭和职业关系的平衡。

    55“穰县梁庄”是个虚构的地名,“穰县”为邓州市的旧称,梁鸿家乡为邓州市张村镇宋庄。

    56孙明经(1911—1992),江苏南京人,摄影家,被蔡元培誉为“带摄影机的今日徐霞客”。1936年于金陵大学开创中国电影与播音高等教育,1937年至1944年先后四次完成超万里的科考拍摄,1952年参与创建中央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57刘文彩(1887—1949),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仰仗弟弟刘文辉的权势发家致富,“文革”中被刻意塑造成无恶不作的大地主典型。

    58刘文辉(1895—1976),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政府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康省政府主席,1949年底投诚共产党。

    59在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的基础上,江西省2008年提出建设“一大四小”工程:“一大”即抓好宜林荒山造林,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即抓好县城和市政府所在地的绿化,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抓好农村自然村的绿化,抓好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矿山裸露地的绿化。

    60江渭清(1910—2000),湖南平江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9年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因与毛泽东的老部下谭震林关系密切,深得信任与重用。1996年出版《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

    61《资中筠自选集》按题材分为五卷——《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2张奚若(1889—1973),陕西大荔人,曾任国民政府高等教育处处长、西南联大教授等职。1941年3月1日,他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上抨击国民党当局时,蒋介石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下次接到开会通知和路费,当即回电报说“无政可议,路费退回”。

    63张大春(1957—),台湾作家。著有《四喜忧国》《公寓导游》《城邦暴力团》等。

    64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著有《疯癫与文明》等。

    65翁方纲(1733—1818),字忠叙,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官至内阁学士,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

    66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经学史、史学史、思想文化史、晚清学术史。著有《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等。

    67西汉官方所用经书以隶书书写,因隶书在当时属于现代文字,故称今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秘藏的古书陆续出现,因这些经书用“古籀文字”书写,故称古文。西汉末年,刘歆大力推崇古文,开启经今古文的争论。

    68“经”的外延在历史上不断变化,除了“六经”,还有“五经”“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二十一经”等说法。今文学家认为“经”是孔子著作的专称,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才可称经。古文学家则认为“经”是一切书籍的通称。

    69“冀东”,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前身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日本成立的傀儡政权,存在时间为1935年11月25日至1938年2月1日。

    70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1933年至1934年任该校校长,因支持纳粹主义名誉受损。著有《存在与时间》等。

    71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JosefJohannWittgenstein,1889—1951),生于维也纳,1939年加入英国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08年入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12年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2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辞去剑桥大学教授职务,1951年因前列腺癌逝世。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72维特根斯坦家族是欧洲最显赫的豪门家族之一,发迹于拿破仑时代。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祖父经营羊毛进出口生意,父亲学工程出身,后来成为奥匈帝国钢铁工业的领军人物,1898年将投资转向外国证券。

    73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生于威尔士贵族家庭,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学会成员,英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有《数学原理》《西方哲学史》等。

    74奥伊兹·鲍斯玛(OetsKolkBouwsma,1898—1978),美国哲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ofNebraska)、德克萨斯州大学,1949年在维特根斯坦访问康奈尔大学期间与之结识,此后多次与之探讨哲学。

    75乔治·爱德华·摩尔(GeorgeEdwardMoore,1873—1958),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剑桥大学精神哲学、逻辑学教授。著有《伦理学原理》等。

    76奥托·魏宁格(OttoWeininger,1880—1903),生于维也纳,奥地利哲学家。1902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出版《性与性格》,同年10月饮弹自尽。

    77萨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爱尔兰作家,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都柏林,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38年定居巴黎。著有小说《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等,剧本《等待戈多》(1952年)乃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78《新苏黎世报》(NeueZürcherZeitung),瑞士出版的德文日报,前身是1780年创刊的《苏黎世报》,1821年更为现名。以高品质的质量著称,以报道国际新闻见长,在欧洲德语区有着广泛影响。

    79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萨尔茨堡州首府,全国第四大城市。这座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莫扎特、卡拉扬的故乡,拥有众多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场所。

    80毕希纳文学奖(GeorgBüchnerPrize),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有“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之称。1923年设立于德国,以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Büchner,1813—1837)的名字命名。最初表彰包括演员、歌唱家在内的艺术家,1951年起仅限于奖励德语作家,由德国语言文学研究院(GermanAcademyofLanguageandLiterature)颁发。

    81国际笔会(InternationalPEN,IPEN)创立于1921年,总部设在伦敦,是一个世界性的非政治、非政府作家组织。“PEN”由Poets(诗人)、Essayists(散文家)和Novelists(小说家)的首字母组成。目前世界各地已有100多个分会,主张言论自由,保护作家免受政治压迫。

    82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八个国家。

    83英国共产党(CommunistPartyofGreatBritain,CPGB),1920年成立,1960年代至1980年代发生三次大分裂,1991年更名为“民主左翼”(DemocraticLeft)。

    84切·格瓦拉(CheGuevara,1928—1967),生于阿根廷,1950年代参加古巴革命,曾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等职。1965年前往刚果、玻利维亚发动共产主义革命,1967年被玻特种部队俘虏后遇害。

    85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ParteiDeutschlands,KPD),1918年成立,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遭查禁,潜入地下活动。1946年,苏联占领区的德共组织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成为东德的执政党。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则1956年被取缔,1968年重新组建,更名为DeutscheKommunistischePartei(简称DKP)。

    86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SPD),简称社民党,德国现存最古老的政党。早期倡导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主张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手段掌权,魏玛共和国期间执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遭禁,二战后重新组建。

    87匈牙利十月事件发生在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部分学生及民众因不满政府照搬苏联模式,举行示威游行并推倒斯大林铜像,而后引发流血冲突。执政党匈牙利劳动人民党请苏联出兵干预,11月4日苏军控制匈牙利全境。

    88布拉格之春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68年1月开始的一场倡导“人道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化运动,同年8月遭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而夭折。

    89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期间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谴责斯大林的种种罪行。以色列情报机构获得报告文本后,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7月4日刊登于《纽约时报》,在全球引发悍然大波。

    90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青年时投身工人运动,战后曾任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致后生晚辈们》写于1934年至1939年流亡丹麦期间,是一首不押韵的政治长诗。

    91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1953)英文名为JosephStalin,“Joe”(乔)是“Joseph”的昵称,丘吉尔、罗斯福等英美官员戏称斯大林为“乔大叔”(UncleJoe)。

    92“圆桌武士”(KnightsoftheRoundTable)是西方流传的一则古老传说,讲述中古不列颠最富传奇色彩的国王亚瑟王(KingArthur)及其手下一群威猛武士的故事。圣杯(Grail)指传说中耶稣受难时盛放鲜血的圣餐杯,下落不明。兰斯洛特(SirLancelot)是著名的圆桌武士之一,与王后的恋情曝光后引起政治纷争。

    93《伊利亚特》(Iliad),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叙事史诗,与《奥德赛》(Odyssey)构成《荷马史诗》。

    94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生于都柏林,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大师。著有《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

    95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1899—1986),阿根廷作家。著有《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等。

    96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1995年因不堪肺病折磨自杀。著有《差异与重复》《反俄狄浦斯》等。

    97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执教20年。著有《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等。

    98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1937—),法国哲学家。1961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在该校执教,现任欧洲研究院(EGS)哲学教授。著有《存在与事件》《模式的概念》等。

    99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法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法兰西公学院文学与符号学教授。著有《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等。

    100巴黎高等师范学校(?colenormalesupérieuredeParis,ENS),创办于1794年,法国最具选拔性和挑战性的高等教育机构,集科研与文教于一体。迄今200多年历史,培育众多杰出人才,被视为法国一大传奇。

    101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deFrance),不同于法兰西学院(InstitutdeFrance)及其下设机构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fran?aise)。法兰西公学院由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I,1494—1547)创办于1530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位于巴黎,实行“开门办学”,面向社会大众传授前沿知识。目前设52个教席,一位教授退休后,由教授们在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新人选,以研究成果为选择标准。

    1021996年3月18日,皮埃尔·布迪厄录制了两期电视讲座——《关于电视》和《记者场与电视》。该讲座属法兰西公学院系列课程,同年5月由巴黎一台播出,随后结集出版《关于电视》一书。

    103利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191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艾略特·亚隆森的博士生导师。对心理学的两大贡献是,提出社会比较理论(socialcomparisontheory)和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

    104让—贝德尔·博卡萨(Jean-BédelBokassa,1921—1996),1966年任中非共和国总统,1976年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次年加冕为中非帝国皇帝,1979年在政变中被推翻,1987年被指控犯有杀人罪、侵吞国家财产罪等,有人作证说他曾经食人肉。

    105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Duvalier,1951—),1971年在父亲去世后继任海地总统,1985年以所谓“99.98%的赞成票”被确认为终身总统,次年在首都太子港总罢工中携家眷逃亡,2011年获准回国。

    106君特·格拉斯(GünterGrass,1927—),生于但泽市(今波兰格但斯克),德国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是“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

    1071934年底,因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ergeiMironovichKirov,1886—1934)遇刺引发“大清洗”运动。1936年至1938年,苏联举行三次莫斯科大审判,邀请西方记者、外交使团和独立观察人士旁听,受审者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及政府前领导人。

    108文鲜明(SunMyungMoon,1920—2012),生于今朝鲜平安北道,1954年在韩国创立统一教,1971年移居美国传教。同时创建商业帝国,并涉足媒体,1982年创办右翼报纸《华盛顿时报》,2000年收购合众国际社。

    109张宪义(1945—),核能物理学家。美国田纳西大学核工程博士,曾任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1月12日举家逃往美国,将诸多机密资料转交美国政府,随后在美国国会秘密听证会上指证台湾核武已接近完成阶段。

    110李洁明(JamesR.Lilley,1928—2009),生于中国青岛。曾于1981年到1984年担任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91年离任返美,出任国防部助理部长。

    111苏加诺(Sukarno,1901—1970),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1965年9月30日发生政变后,总统权力被军人集团褫夺,1967年被撤销总统职权并遭软禁,1970年病逝。

    112亚当·马力克(AdamMalik,1917—1984),年轻时当过记者,1959年任印度尼西亚驻苏联及波兰大使,1966年任外交部长,1978年任副总统。

    113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一支由1500多名古巴流亡者组成的雇佣军,于1961年4月17日从古巴西南海岸猪湾入侵,企图推翻由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Castro)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最后失败。

    114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BainesJohnson,1908—1973),1961年任美国副总统,1963年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当日宣誓就任总统,1965年连任总统。

    115艾伦·杜勒斯(AllenDulles,1893—1969),美国外交官和情报专家,1953年出任中情局局长,1961年因古巴猪湾事件被解职。

    116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JosephGoebbels,1897—1945),纳粹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被视为“宣传的天才”“创造希特勒的人”,以铁腕维护希特勒政权和纳粹德国。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毒杀了自己的六个孩子,然后让党卫军开枪将他和妻子击毙。

    117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FrancisMacdonaldCornford,1874—1943),英国古典文学家、诗人,曾任教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18雅克·埃吕尔(JacquesEllul,1912—1994),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神学家,技术自主论的代表人物。著有《宣传》《技术社会》等。

    119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i?ek,1949—),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评论家,致力于研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等诸多作品。

    120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生于巴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科医生,致力于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理论。

    121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evsky,1821—1881),俄国作家。《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他后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探讨的主题是“上帝是否存在”。

    122威尔·弗格森(WillFerguson,1964—),加拿大作家。多伦多约克大学毕业,作品以幽默地观察加拿大历史与文化见长。著有WhyIHateCanadians(1997)、419:ANovel(2012)等。

    123帕丽斯·希尔顿(ParisHilton,1981—),美国名模、演员、歌手、商人,希尔顿集团继承人之一,自主创业并拥有自己的品牌,新时代ItGirl(物质女孩)的代表。

    124胡缠,本名许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导演专业,回国后与友人创办英语培训机构。

    125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2002),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许多学生成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著有《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万民法》等。

    126芮斯讲座(ReithLectures),英国广播公司(BBC)1948年开播,每年邀请一位著名学者作一系列广播讲座,于BBC全球服务(WorldService)和第四电台(BBCRadio4)播出。该讲座旨在弘扬BBC第一任总裁约翰·芮斯(JohnReith,1889—1971)“公共广播服务”的理念,促进公众理解和讨论当前重要议题。

    127奥托三世(OttoⅢ,Kaiser,980—1002),德国萨克森王朝的统治者之一,3岁继承德意志王国王位,16年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不同于罗马帝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奥托三世醉心于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两次进军意大利,1001年因罗马人反抗而撤离。

    128敌基督(antichrist)假冒基督来否定圣经教义,破坏基督教徒与上帝的关系,传播伪基督教条。

    129阿兹特克人(Aztec),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1325年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今墨西哥城),14至15世纪盛极一时,1521年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所灭。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并称中南美洲三大文明,制定的“太阳历”和“月亮历”每52年重合。

    130葛瑞姆·汉卡克(GrahamHancock,1950—),英国记者、作家。曾任《经济学人》杂志驻东非记者,著有《上帝的指纹》《失落的约柜》《超自然》等多部考古历史类畅销书。

    131达妮埃尔·爱尔维优—雷杰(DanièleHervieu-Léger,1947—),巴黎政治学院社会学与人文科学博士,曾任法国宗教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宗教与社会科学档案》杂志主编等职。

    132麻原彰晃(1955—),原名松本智津夫。生于日本熊本县一户贫困家庭,因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一目完全失明,另一目视力极差。1987年创立奥姆真理教,1990年组建“真理党”竞选众议院失利。1995年策划实施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五千余人受伤。2004年被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2006年被日本最高法院判定维持原判,至今未被执行死刑。

    133天门教(Heaven'sGate),创立于1970年代,杂糅基督教教义与UFO传言,相信海尔—波普彗星后面有UFO能将他们带往天国,在此之前要净化精神和摆脱肉身,以便在天国获得新生。1997年3月26日,美国警方发现了39具服毒自杀的天门教徒尸体,其中包括66岁的教主马歇尔·阿普尔怀特(MarshallApplewhite,1931—1997),据调查这是一起集体自杀事件。

    134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Explosion),是指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里大量多细胞生物出现,现存几乎所有生物的祖先均可追溯至此时期,地球进入生物大繁荣的阶段。

    135摩根·斯普尔洛克(MorganSpurlock,1970—),美国纪录片导演,2004年执导并主演的《超码的我》(SuperSizeMe)获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2008年执导第二部纪录片《奥萨马·本·拉登在哪里?》。

    136彼得·汤京士(PeterTompkins,1909—2007),二战期间曾在意大利担任战地记者、美军情报人员,著有TheSecretLifeofNature、SecretsoftheSoil(与克里斯多福·柏德合著)等。

    137克里斯多福·柏德(ChristopherBird,1928—1996),美国记者、作家,著有TheDiviningHand:The500-Year-OldMysteryofDowsing等。

    138桃乐茜·雷塔莱克(DorothyL.Retallack),在美国科罗拉多女子学院主修音乐时,为了完成植物学课程的实验任务,放音乐给植物听以观察音乐对植物的影响,1973年出版TheSoundofMusicandPlants。

    139阿育王(Ashoka,约前304年—前23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早年是杀戮无数的暴君,后来皈依佛教并大力宣扬佛法,成为佛教护法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