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章:蛇吞大象吃掉“和黄”
    李嘉诚退出了九龙仓角逐,却又将目标瞄准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和记黄埔集团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和记洋行,另一个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的第二大洋行,同时它还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制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记洋行成立于一八六。年,主要是从事印度棉花,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香港零售业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产品上说名气都不大,是远远不能与怡和、颠地、劝曾、太古等洋行相比的。等到了二战之前的时候,和记有下属公司两间,已经初具规模。

    至于说黄埔船坞,历史可就更长了。那要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手,成为一间公众公司。到本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此,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恰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气冲天时,展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二。

    祈德尊这时就瞅准了香港的房地产,认为地产必旺的产业趋势就将到来。看准之后,他就关闭了九龙半岛原来的码头船坞,私修船业务与大古船坞。

    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高达360间,其中有84间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肠胃功能”却太差,“腹泻不止”——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给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所幸的是股市大增,他才有机会在股票上投入了更多生意,才有可能弥补财政黑洞。但好景不长,在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潭,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记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因为这些而离开了和记集团。

    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已经结束。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由韦理主政汇丰的一切。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而从未在一间巨型企业主政。又因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公司医生”韦理上任,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人们预想的好。

    趁虚而入,是战场中常用并有效的战略战术。李嘉诚在觊觎九龙仓的同时,也时测关注着和记黄埔的状况。

    “九龙仓”一战,李嘉诚成全了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其实说来是一块肥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而自己只不过留下了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死死一搏反收购。包括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次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少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强反抗。身为香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狂澜,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

    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只要能照顾并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对华人大班入主和黄洋行。在这之前,李嘉诚也仔细地权衡了一下彼此的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蛇吞大象,难以下咽。和记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香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为和黄在香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暂且控兵不动。

    李嘉诚认识得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有太长时间的,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的。债权银行,可接管失去偿偾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不正常,必将其出售绘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而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

    就在李嘉诚正在吸纳九龙仓的时候,他就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说: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

    这个消息对李嘉诚来说,是天大的福音。长实财力不足,如果能够借助这汇丰之力,那么收购成功率就能有50%的把握了。李嘉诚梦寐以求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为了获取汇丰银行对自己的好感,李嘉诚忍痛割爱停止了收购九龙仓的行动。这样,李嘉诚卖给了汇丰银行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有一份丰厚的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

    后来,李嘉诚为了把成功率提高,使自己更有把握,他还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多万股九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5900万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交往程度上,李嘉诚深知不如与包玉刚的深厚。包氏的船王称号,一半同李嘉诚一样,是靠了自己辛勤努力,而另一半则是靠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就包玉刚与汇丰的交往已长达20余年了,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其间与汇丰银行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都很是密切。所来,李嘉诚也与沈弼有更多地接触,他弄清了汇丰的真正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得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又怎么不马到成功呢?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长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沉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所有在场的记者们听了李嘉诚的这一席话,无不鼓掌称赞的。有的记者还向李嘉诚说: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一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主席兼总经理仍是原有的韦理。就在记者招待会的最后一天,和黄股票还真成了那个时间的一个大热门。小市带动大市,当日恒指飚升25.69点,成员疑高达4亿多元,从这也可以看到股民对李嘉诚是多么的信任。

    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到1980年n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有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行),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就是这样,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制强的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有6.9亿港元,但是却用它成功地控制了市价为62亿港元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后来有人问李嘉诚是不是有什么超人的智慧,否则怎能够办成。对这,李嘉诚并不认同,他避而不谈他运用的是什么谋略方法,而是对汇丰的深情厚义念念不忘。他说:“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我今天就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他所言也的确是这么回事,在继收购和黄之后,汇丰又助李嘉诚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一九八五年,李嘉诚收下和记黄埔,一举收购香港电灯公司的大部分款项都来自汇丰,汇丰银行再一次为李嘉诚财团充当了一个主要“供血者”的角色。

    一九八七年九月,李嘉诚财团各上市公司联合供股集资一百零三亿港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扩张收购活动。其中的供股集资项目,是由汇丰总行属下的获多利财务公司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等协助包销的。

    一九八八年十月,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全面收购英资青洲英坭,再次获得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并由汇丰银行属下之获多利财务和加怡融资出面安排。

    一九**年,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华柜筹措一百零五亿元银行贷款,也是由汇丰银行出面组织得以实施的。汇丰银行因此成为李嘉诚财团一系列庞大的收购活动和集资活动的幕后资金雄厚的支持者。

    当然了,事情也并非仅仅就是这些。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仅李嘉诚一个人就持有汇丰银行的股份,而且他还于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五年先后两次应汇丰银行的邀请出任汇丰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他仍居此位。

    就李嘉诚属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也是汇丰银行。在长实系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长江实业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大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法国百达利银行;和记黄埔的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的主要往来银行也都是汇丰银行。而得到汇丰银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诚财团,也由此为汇丰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存款基础和众多的业务机会。

    八十年代末期,汇丰银行在幕前幕后支持扩张中的李嘉诚财团的基础上开始了参股投资。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一九八八年,汇丰银行投资巨额资金六点二五亿港元,购入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这国际货柜百分之五的股权。跨入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汇丰银行对李嘉诚财团的发展更具有了信心,他再次表示愿意加盟其属下的如卫星电视等项目的长线投资。

    其实,从六十年代开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部分英资财团开始调整远东投资战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经济实体中由强到弱及至于隐退。同时也有一部分曾经实力相当雄厚的在香港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资财团,因为国际经济气候的骤变和经营决策中的部分失败而导致财团经济严重亏损。鉴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港英政府决定开始调整对本地华资的政策。对那些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出色的华资财团开始全力扶持,以求稳定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港英政府的这种逐步重心转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半个中央银行功能,在金融集团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汇丰银行实施的。

    从来就善于从经济中寻求其根源,在客观环境中去发现机会的李嘉诚,自然而然地就发现了这一“天机”,也就很自然性地不断深入与汇丰的这一层紧密关系,并且不断充分利用了这个“天机”,而港英政府呢?他们同汇丰银行一样也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在香港无人能比的精明的“过江猛龙”。于是,一方面李嘉诚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港英政府和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是理所当然不过的了。

    长江实业收购了和黄,意义显得就很大了。那时,也就是一九七七年和记与黄埔合并之时,双方就都重估了一下资产,计算所得每一新普通股为六元八角二仙资产。可是自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七九年连续三年地债狂升,估值肯定偏低了,以和黄拥有的一幅红石勘土地为例,该地面积二百三十三万二千九百七十七方尺,地价每方三百四十三元,估值八亿元。现起码每方尺一千五百元,即约达三十五亿元,相差四、五倍。长江实业当时的市值只有七亿多港元,而和黄这间老牌的英资集团的市值至少五十亿以上。长实以上六亿九千三百万元(兴先交现款20%)便可控制如此一间庞大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资产,确实是李嘉诚一次重大的胜利。

    《信报》在评论中指出:“长江实业以如此低价(暂时只付20%即1.278亿港元)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资产,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次重大胜利……

    “购得这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是长江实业上市后最成功的一次收购,较当年收购九龙仓计划更出色(动用较少的金钱,控制更多的资产)。李嘉诚先生不但是地产界强人,亦成为股市炙手可热的人物。”

    对于李嘉诚、包玉刚双双入主英资大企业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传媒界的极大关注:

    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新闻述评中说:“上星期,亿万身家的地产发展商李嘉诚当选为和记黄埔主席,这是华人出任香港一间大贸易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资者所说,他不会是惟一的一个。”

    英国《泰晤士报》分析道:“近一年来,以航运巨子包玉刚和地产巨子李嘉诚为代表的华人财团,在香港商界重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手,使得香港的英资公司感到紧张。

    “众所周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天多数为仍是华人,掌握香港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民族。二战以来,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

    “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华商新贵们,如虎添翼,他们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大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包玉刚、李嘉诚等华商,能与英国商界的优秀分子相提并论。”

    但是和黄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却对此表示很不理解,他说:“李氏此举等于美金二千四百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十亿美元的资产。”韦理一直埋怨说汇丰售价大大地偏低了。他认为和黄股票真正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汇丰与长实所订下的成交价格。成交价是每股七元一角,依此计算,和黄总值约为二十八亿元。但他本人相信,单以和黄拥有之红石勘土地,价值已接近或达到这一数字。他说“在这宗交易中,汇丰似未考虑和黄其它‘十分重大的资产’价值”。

    那时香港虽然没有银行,但汇丰银行执行着诸如印发钞票等很大一部分类似中央银行的职能,真正起着官家银行的作用。有人评说,向来官商交易,送好处去的总是商人,但这回却不对了,事实反倒了过来,送好处的不再是商人,而成了官方了,得利的也不再是官方而换成了商人。当然了,这种现象也决非就是偶然的一次,这乃是香港新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汇丰银行此举动进一步改善了它与本地华资集团甚至与中国的关系。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沈弼与李嘉诚私交很好,他对李氏的精明能干、正派诚实,十分欣赏。他也深知李嘉诚是北京中国政府所信赖的爱国者,可以在沟通汇丰银行与中国政府方面,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综观和黄最近七八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今日李嘉诚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足以证明汇丰银行当事人的高瞻远瞩,决断英明。

    李嘉诚向新闻界反复地说明收购和黄部分股权主要是鉴于和黄前景大有可为。

    同时他还一再地强调:“这次买卖纯粹是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贸易”,认为收购成功“对有关各方面和大市都有利”,只要汇丰处理得当,“对和黄的发展大有帮助,对长江实业更有为有利——这次是长江实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事实上,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记黄埔,是一次各方面均有利的正常贸易。

    这次收购,对汇丰银行而言,获利回收,因地制宜。它以一亿五千万元获得和黄的千万股普通股和九千万股优先股。而现在,他以七元一角出售普通股,汇丰银行收回了六亿三千百万元,再加上他手里还持有的那九千万股优先股,一共合起来有七亿二千百万元了。在这项投资上四年获利五亿七千九百万元,利润之大,今后汇丰将洗掉银行控制企业的不雅罪名,回复到它纯粹银行经营的良好形象,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长江实业公司而言,它用六亿九千三百万元,收购和黄22.4%的股权,可以以此而“控制”一间规模减弱的贸易与地产公司,使长实的基础加强。未来长实的发展将更具有灵活性并趋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它以一九七七年初略高的股价购入如此庞大的土地,如此便宜的事情,世界上可是难找的呀!对此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指出:“现长实拥有的两个大股即将脱售,届时长实是否购得适当的地皮来发展,难以预料。但和黄现时即拥有足够而且理想的地皮可供发展,故此,长实在今后数年之中,将会因此而获利。”

    同时对和记黄埔来说,“汇丰何时‘计数清仓’出售和记黄埔股份”的最大心理压力已经解除掉了,长江实业成为大股东,李嘉诚出任董事局的执行董事长,和记黄埔未来的走向必将“大幅跳升”,跃而成为“行中之冠”。

    相对于大市来说呢,由于长江实业,以七元一角的现金价购买昨天仅仅是五元六角的和黄股票,这就无异于给股民们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投资者就必将会争先恐后地抢购,这样一来,和黄的股价,也就自然而然地大大攀升了。和黄股价急剧攀升,势必引起整个大市的走势也跟着全面上扬。就在当晚消息发表后,第二天股市甫开,股民们、投机家和投资者蜂拥而至,集中于和黄、长实、汇丰、置地等股份之上抢购,迫使该股份突然狂升十余价位,上午十一时恒生指数出现狂升廿五点之奇景,人们喜形于色,交投十分活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香港这个英国殖民地,长期以来,操纵在英籍银行家、资本家的手里。但是近二十年来的情况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也就是新兴力量的代表——一大批华资集团势力正在崛起,而且发展颇为神速,大有后者居上、压倒由英籍人士控制“行”的趋势。

    同时作为首当其中的英资集团的代表人物——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韦理也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说:“银行方面是已经预料到该公司由华籍人士控制的”。他预感到和黄迟早要落入长江实业之手,指出“汇丰出售和黄股票有利和黄股价回升,和黄因此而有被收购之虞。此种收购已令恰和失去对九龙仓之名义控制权。”

    李嘉诚购入英资和记黄埔资产庞大的控制性股权,包玉刚从英资最大、资格最老的怡和洋行中获得了资产庞大的九龙仓控制权,标志着香港近代经济史上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就像李嘉诚所说的那样:“世界在变化中,很自然“行”也要变。”怡和主席纽壁坚也不得不承认说:“在香港整个局面都变化了,在过去的几年中商界迅速地扩展,其中大都由华人企业家所进行的。”但是,毋容置疑,目前香港华资集团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地击败英资集团和其他国家财团的竞争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与开放政策以来日益强大分不开的。正如获多利公司财务董事奚戴所指出的:“随着北京态度的改变,这里的华人对改变各‘行’的特性更有信心。四五年前,尽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决不会试图收购和黄或怡和的。”

    就在人们发出惊叹与喝彩时,李嘉诚却并未陶醉其中,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他显得异常地平静。

    世人说得好:“创业容易守业难”,“前车之鉴,后人之师”,胜利之中的李嘉诚并没有忘记这一切。就说最典型的教训莫过于和记黄埔的前大班祈德尊了。就说那祈德尊原也是个收购企业的高手猛将,却不算管理庞大企业的行家里手。他发展过速,结果消化不了,终于把集团拖垮,痛失江山。

    李嘉诚进入和黄出任执行董事,在与董事局主席韦理与众董事的交谈之中,李嘉诚很明显地感到他们话里的含义:“我们不行,难道说你就行吗?”李嘉诚生来就是一个喜欢听话里话的人。他特别关注喝彩声中的“嘘声”——香港的英商华商,都有人持这种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轻而易举收购和黄的,他未必就有本事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老牌洋行。”

    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盯住沈弼穷追不舍: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答道:

    “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颇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他又说:

    “汇丰银行出售其有的和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的长远利益。坚信长江实业将为和黄未来发展作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那么李嘉诚入主和黄的实况究竟又如何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93.32亿港元;4年后的1984年,纯利润达11.67亿港元。是入主时的5倍多;***年,和黄经常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常性收利高达30.5亿港元,光纯利就是10年前的10多倍。

    面对如此丰厚的盈利,股东与员工怎能不高兴?现在,不再有人怀疑沈弼“走眼”,李嘉诚“无能”了。

    有一篇综述和黄业绩的文章,其中一个大标题对李嘉诚的评价,是最公正不过的了,“沈大班慧眼识珠,李超人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