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章:纵横股海“百亿救市”
    一般来讲,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大致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李嘉诚是股市的弄潮儿,每一次大进大出,都能把握时机,预示出未来股市的走向如何。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李嘉诚把握的准确,是他不时关注整个国际时势的结果。当然了,没有绝对的事情,股市也不尽如此。有时股市的突发事件,并非是外界因素才使之这样的,那是任谁也无法预测的。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显示出股市的极其阴险、变幻莫测的一面。但同时,正因这,才让股市更加地吸引人。

    香港证券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集资行动发生于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间公司——长实、和黄、嘉宏、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对于这笔巨额的资金用途,李嘉诚当时表示在3个月内公开。与此同时,长实公司还决定,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五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的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结果这个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造成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股市的连锁反应。

    股市这次简直是遭到了重大的打击,然而李嘉诚这次却又靠他的机灵,更靠的是他的运气,侥幸躲过了这场股市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却没有丝毫变动。而全销商这次却真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他们将承担包销的一切风险。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周一重新开市,香港股市崩溃,当日恒指暴跌1121点。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比市价高出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1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港元新股由原有5家包销商及上百家分销商承担。利用这次股市浩劫,结果是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终于大功告成了,这就是被有关的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大行动。李嘉诚的筹资方案虽然让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个股市。李嘉成在这次股市当中,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大盘崩溃,约值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照以往的常规,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大好时机。可是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拟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他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经济不要有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在这次股市大行动当中,尽管李嘉诚早已声明了自己的立场、作法,仍然有人认为“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纭,人言人殊。

    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的35%以上的股权,控有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和合并的条例,已经超过35%股权的人士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了。李嘉诚全面收购,要求放宽限制。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从“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惹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

    李嘉诚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措施矛盾”,“难消危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就表示对所附带的条件感到非常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他收购的股票必要蚀本了。某报报道说:“李嘉诚原想酿的美酒变成苦酒,现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购买了数亿股票。”许多人都认为,李嘉诚必蚀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与海外股市的经验,股灾之后,必有2年至3年的低谷。

    但让人更加无法预料的是,这次特大股市竞恢复的是如此之快。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长(欧美的股市也是这样的),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限期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购票出售,不但没有亏蚀,反而还有几千万港元的盈利。幸运之神在李嘉诚的精明牵引下,再一次光顾了李嘉诚的事业。令人瞩目的是,李嘉诚这次亿万集资行动(9月14日)与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时间相差只有35天,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早已预感到香港股市将会出现大灾难?

    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撩人心神却不得解的谜。

    话说到根本,幸运是成全不了股市常胜将军的。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股市中的强人,靠的是他的良好素质。他在一次次股灾之中,都能安然地渡过,而不致于翻船落水。

    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马世民的话,揭示了李嘉诚在股市角色的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由于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投机家。

    进入股市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投资家,另一种是投机家。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坐享常年红利,股票虽然是不高,但是它是持久稳定的;投机家热衷的可是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暴利,自然也就有人会有一夜暴富的可能,但也别忘了有的人也可能一朝破产。就是那位香港股坛上赫赫有名的香大师香植球、金牌庄家詹培忠,不也曾股海翻船,数载心血几乎化为乌有了吗?

    股市当中既有人算(哪个人的决定),也有天算(股市规律)。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哪怕你是绝顶聪明之人,违背了股市规律,你都有可能失算的时候。所以李嘉诚几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值的,一待良机,急速地抛出,典型的例子如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

    这是一支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后,股价高升,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在股市当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的优势是他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嘉诚在除股票之外,还投资了债券。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高的利息,而不能分享公司的利润,但是李嘉诚买债券可是具有一大特色的:那就是可以交换股票。

    债券有1年至3年的期限。如果认为该公司的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假若你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带本带利地套回来。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计债券。另又购买了飞翔、爱美美、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计25亿港元。

    结果是胡应湖有合计债券表现十分出色。李嘉诚马上把合计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港元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到近9亿港元,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

    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兑换债券,也都同股票般,有不俗的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李嘉诚的集团已经十分地庞大,以他一个人的精力和智力,是不能够同时应付管理多间的大型公司的。于是,李嘉诚就这样,也改变了经营策略,他大多通过债券股票的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获利。这样一来,虽然是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要大些,但是它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之所以投资债券,一来是债券与股票相比起来,风险要小许多倍,这样就更加了符合他的准则“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同时,两条腿走路,留刃余地自然会更大。

    而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商界的“超人”,就在于他能够料知先机,图谋大业,多面发展,每战务求必胜,上市集股利弊参半,李嘉诚半市获利,又调转船头,再图发展。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了3次私有化活动,“私有化”是一个专用名词,即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一间私有公司。

    李嘉诚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原因有二:其一是以长实、和黄、港灯3间巨型公司的规模,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其二是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公众股东及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

    私有化淡出股市。也是一种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的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

    1985年和1988年,李嘉诚分别顺利地将国际城市和青州英泥私有化。而嘉宏经过一波三折,也于1992年实现私有化。从此之后,长实系剩下长实、和黄、港灯三大上市公司了。总市值除银行外仍踞全港财团首富。

    李嘉诚的私有化,避免了业务重叠(如嘉宏与长实、利黄三者之间就存在这个问题),使机构更为精简,宜于管理及分配。私有化之后,李嘉诚不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和实绩都暴露于公众面前。在许多的商业活动中,李嘉诚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在此淡出股市之后,李嘉诚又再入股市。那是在收购了香港电讯的背景下,在万众期待之中,香港“超人”李嘉诚旗下的入门网站tom.com在2000年2月18日于香港创业版上市,结果升势惊人,股价在跌市中飙升逾数倍,成交26亿港元。tom.com一露面便在科技股市中显出它的王者风范。

    Tom.com于上市前举行了短暂的上市仪式。上市那天,当时钟刚刚指向上午10点时,庐风的第一手成交价已抢至7.1港元,最高曾升到9.7港元,与市场传闻的暗盘价8~10港元相比,午后在大市重挫压力下稍稍回转,以往报7.75港元,仍超出招股价1.78港元4倍以上。

    2000年1月份,李嘉诚旗下的长江与和黄集团宣布要将其网站业务分拆上市,很快得到联交所批准,并以80万港元的捐款取得创业板市场“一哥”(8001)编号,与主板市场长江(001)一号分庭抗礼。

    Tom.com虽然是刚刚成立不久。然而由于有长和系的背景再加上名牌效应,生逢其时,大受追捧。另外,成立时间短,但全无业绩,更没有盈利记录可言的Tom.com得以顺利在创业上市,与香港联交所的弹性处理有较大的关系,给予的豁免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有市场人士批评香港联交所偏袒李氏家族,给予其许多特权,但联交所辩称对任何在创业板上市企业均一视同仁。

    面对舆论指责和集团操控香港经济脉络,又指责港府偏袒Tom.com(8001),给予多项上市的优惠,李嘉诚出言反驳。同时又强调仍会继续在香港投资,同时还会考虑日后将旗下业务在香港及海外作双重上市。

    李嘉诚表示,为本港的利益,现阶段无意将长和的业务分拆在海外上市,并将有关股份分送给股票。他表示,长和系四个集团的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7.1%。倘若其将有关业务分拆在海外上市,将会令本港股票市场的市值大幅减少,对本港构成不利影响,故无意分拆长和业务到海外上市。他强调即使未来分拆科技业务上市,都会在香港及美国同时上市,一定会保障本港的利润。

    李嘉诚还向公众及媒体道出上市的缘由。长和系原本打算把tom.com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由于创业板上市委员会主席罗嘉瑞游说他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希望带起创业板气氛,他当时考虑到这样会对香港创业板好,对香港好,便欣然答允要求。

    对于外界指责政府偏袒tom.com上市,李嘉诚做了详细解释。他重申,在tom.com上市中,集团绝没犯错,联交所已发表声明澄清。至于tom.com在创业版获特别编号(8001)的问题,他表示当时只派一名下属负责,自己没有介入事件中。其中,还有其他公司获特殊号码,只不过没有透露罢了。李嘉诚为此向公益基金捐出80万港元,作为换取这个编号的代价,相信其他取特殊编号的公司,也要付出代价。

    但是不管怎样,李嘉诚要做网络,全香港的人都愿意投钱。Tom.com公开招股时,更是引起了狂风暴雨。由于成千上万市民排队认购,令上市推荐人不断加印招股事书,还是不能够满足股民的要求。2月23日,大批民众挤在截止期前一刻递交申请表,导致交通秩序大乱,甚至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也不满当日的招股安排,认为股民一窝蜂炒股,似乎忘却了三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从这里就足以窥见香港股民对科技股所达到的狂热程度。

    舆论对这股越刮越猛的科技股热潮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不少批评者对科技股嗤之以鼻,认为香港科技股徒有概念,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终究会尘归尘,土归土的。但同时也有支持者们认为市民炒技股有积极的意义,证明香港经济在强劲复苏中快速转型,科技已取代昔日的地产,成为市民投资的主流,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新世纪亚洲区知识经济中心。尤其是一些有背景的网络公司,由于其财力雄厚,人才云集,又有名牌效应,因此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大。

    行政长官董建华也表示,任何地方的高科技都有泡沫存在,但泡沫之下也有不少实质进行的活动,这些网络公司正为香港经济引来新的投资与就业机会。他同时告诫投资者要审慎行事。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也不断刊登海报,提醒市民注意投资风险,量力而为。鉴于创业板属高风险投资范畴,联交所要求投资者必须事先签署一张风险披露声明书,才可以在创业板买卖。

    不过,警告归警告,香港股民对科技股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减退。不少经济学者及市场人士认为,香港的现状与二年前的美国相似,科技股的汰弱留强仍需一段时间。其潜台词是:风险虽然存在,但概念股仍有得“炒”。因为网络股+李嘉诚=一本万利,大家当然要拼命疯抢了。李嘉诚要做网络,全香港人都愿意投钱。从2000年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tom.com公司开始发行新股起,香港万人空巷,股市疯炒“李氏”股。汇丰银行门前排起的长龙,九曲十八弯,足足地站了5条大街,交通瘫痪,行人驻足,警察出动,这可是有史以来在香港股票上还从未有过的事。

    负责派发申请表的汇丰银行门外,凌晨3时就有人排队,由于每人只限取一份表格,不少人家倾巢出动。最多时,汇丰银行旺角分行前排队的人群达5万人,荃湾有12万人,观塘分行有4万人。包销商“百富勤”继第一天派出50万份表格后,又加印了50万份,100万份申请表一抢而空。表格的递交过程更是一片混乱,汇丰银行无法照常营业,人龙将附近其他商店的门都挡住了,致使这些商店的生意都受到了影响。本来原定交表时间是中午12点截止,但是却由于人龙不断,而不得不延迟到了下午的5点。

    Tom.com是一家网络公司,成立还不足2年,定位是大中华区中之门户网站,但是网站可是要到2000年6月才能竣工开通的。那么它的招股活动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呢?在香港某报对771个市民所做的调查中,有44.7%的人认为tom.com是网络股,一定会赚而认购,另外有30.3%的人则说是因为相信李嘉诚。

    除此之外,之所以认购形势如此紧张,与公开发售的股份有限有关。4.28亿新股中,大部分是针对机构,2508万股配售给网站用户和公司的职员,只有4000万股份从散户认购。而收到的申购表格为46万份,等于1130个港人当中有9个人申请购买,估计会有大约1500倍的超额认购,冻结的资金大约是1140亿港元,创历来超额认购之最。因此,辛辛苦苦排队的大部分人,都不会买到股票。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持有tom.com公司的57%的股权。

    香港特区政府24日表示关注tom.com招股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情况。番港证监会表示,会加快建立电子化的公开招股认购体系。香港媒体也对公众投购tom.com新股一事予以大量报道,多家报章的社论批评了港人的这种行为。《信报》社论以《造炒秉性难变,改善程序可为》为题,指出“深深根植于香港商业文化中的炒快赚钱和有便宜泊妨输心理已是难改的本性”。《大公报》则以《炒网络股要准备承担风险》为题,提醒投资者“在炒卖科技股的热潮中,需要头脑冷静,对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所包涵的价值远远不止于传统经济模式所理解的“市场”、“消费者”或者“信用度”;它更代表着数不胜数的融资和数以百倍、千倍计算的股市价值。

    在tom.com正式上市的日子,专家们预计股价将会上涨10倍以上。据说,上市前,已有投资者放出风声:愿以10倍价格在市场上收购tom.com股票。新股每股是1.45~1.78港元,香港兴宝证券副总经理吕志华预计上市后,随时可涨至每股17港元以上。

    李嘉诚在20日出席一个酒会时对香港股民的热烈反应表示高兴,认为这是“好事”,并说tom.com“是一间非常健康的公司”。李嘉诚的长子、长江实业副主席李泽钜也称“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支持”,“并不觉得他们是盲目追捧科技股”。

    受到并购香港电讯消息的刺激,长实及盈动股价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记录,而李嘉诚及李泽楷两父子的身家,亦因此而在一日之内暴涨逾18.0亿港元。

    以李嘉诚的上市旗舰长江计算,他持有的三成三股权,市值已增至926亿港元,在一日内涨升61.74亿港元。至于李泽楷个人所持有的一成四盈动股份,也升值至这317亿港元,再加上他所持有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盈动母公司)的397亿港元,他的个人身家一日内升值60亿港元。以李嘉诚控制的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长江基建及港灯,以及李泽楷所控制的盈拓和盈动,李氏父子所持公司的市值已逾11000亿港元。倘若李泽楷成功入主市值达2600亿的香港电讯,李氏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将接近港股市值的四分之一,足以与当年的怡和系媲美。

    作为一个商人,同时也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嘉诚几番在股市中大展身手,树立了一个商人真知灼识的形象。正如李嘉诚所说,他相信1997年后香港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