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章:抓住机遇壮大自己
    “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经过这本无希望、但最终如愿以偿的合作,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疑。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李嘉诚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而这一年,刚好度过了李嘉诚三十岁生日,真可谓是三十而立。李嘉诚也正是在这一年里开始涉足房地产。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他非常看好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却并没有因为要涉足地产业就放弃了塑胶业。相反,在塑胶业,他要大力发展,他给公司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北美。

    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强。李嘉诚陆续承接过香港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这纯属小打小闹,远不是他所期望的。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守株待兔”,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要最终只能使工厂走向没落;“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陈旧过时的经营理念,根本就不符合发展快速的信息时代。

    李嘉诚决定要主动出击,设计印刷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并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全面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别寄了出去,静侯佳音。

    没过不久,果然就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公司,在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之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其报价都特别满意并且决定了派购货部经理亲自来香港一趟,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人,洽谈入货”。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而,伯乐脚力有限、眼力有限、听力也有限,如何能识尽天下千里马?现代观念的千里马应该引颈长啸,输出信息,呼唤伯乐。李嘉诚在此处的作为正同此理。李嘉诚的主动出击,为他赢来了一个大好商机。

    李嘉诚收到了来函之后,立即通过人工转接的越洋电话,与美方取得了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之中,对方都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想请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一下其余的几户大厂家。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机会千载难逢,但还不敢说机会非长江一家莫属。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李嘉诚面临的又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这次要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业中称老大。

    在香港有十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公司,不用说别的,就只看工厂的外貌,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长江公司的工厂格局,还未摆脱出寨式的巢穴,更不用说生产规模了,就这点给来自先进工业国的外商们看了,最起码的第一印象就不够,而往往第一印象又是很重要的。

    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诚的胜利,也同时给他带来了教训,有限的生产规模,差一点就让李嘉诚的美好希望终成泡影。

    时间给予李嘉诚只有短暂的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

    正是在这一年里,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是等建成之后,留下两套标准厂房自己用。而现在呢?他却必须另外租别人的厂房应急了,为了抢用时间,李嘉诚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下了一套房之外,绝大部分是银行的大额贷款——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了抵押。

    对于做事一向沉稳的李嘉诚这次是怎么了?商人还没有来,生意还没有谈判,就已经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工业大厦给抵押进去了,如果生意谈不成,那不就鸡飞蛋打两头空了吗?这个险冒得也未免有点太大了吧?可是话又说回来,只有这样做,才存在着一线生机,否则,就只有放弃了。而这必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具有远见的李嘉诚又怎么会放弃呢?

    但是这一系列的工作又是那样的杂而多,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的机器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还有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又人新的轨道并保证正常运作……这么巨大的工程,要在一周内完成,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无论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计划的失败,那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这其间的消费又岂是哪一个人能承担得起呢?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七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当公司的负责人到的那天,全部的工作也正好结束,李嘉诚把安排全员上岗生产的事情交付给了副手去负责,自己亲自驾了汽车去启德机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港岛与九龙,隔着一道维多利亚海峡。那时还没有海底隧道,港岛九龙的汽车一般不流通。李嘉诚为了表示诚意,几经周转来到启德机场接机。

    在这位大客商到来之前,李嘉诚早已为他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里预定好了房间,等到客人上了车,李嘉诚就问这位外商:“先生,您是先住下休息一下,还是先去工厂里参观一下呢?”那位外商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还是先去工厂里看一下了。”

    李嘉诚不得不立即调转车头,朝北角来时的路驶去。说实在的,这时他的心里也忐忑不安,他在担心:全厂的员工上岗生产,会不会出什么问题呢?当汽车驶进工业大厦后,李嘉诚停了车并亲自为美商打开车门,听到了那再熟悉不过而又觉得异常亲切的机器声响,同时也闻到了塑胶的气味,简直是好闻极了,一颗悬挂的心才放了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

    “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一定有不小的厂房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序。我并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李嘉诚说道:“感谢你对本工厂的赞誉。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你已经看过我们的报价单,如购货批量大,还可以价廉。总之,信誉问题,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我们现在就可签合同。”美国人的性格,性急而爽快。

    外商办完了自己应办的事情之后要回去了,李嘉诚又亲自驾车送他去希尔顿。当他告辞要离开的时候,李嘉诚诚恳地对美商说:“明天我再来接您,带您去参观一下别的塑胶公司,你说怎么样?”

    外商道:“不必去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你好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不,不。”李嘉诚说道:“我有这个自信。”

    这家北美公司从那天起就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香港长江工业公司的订单数都以百万美元来计算。更值一提的是,通过这家大公司,李嘉诚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且发展成为合作好伙伴的关系,进而也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了一道桥梁,为李嘉诚成立跨国公司打下了基础。

    由于李嘉诚对市场趋势了如指掌,塑胶花的销售行情愈来愈好。他建立了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被誉为“塑胶花大王”。到一九五八年,他的资产已经突破了港币一百万元,开始跨进了“百万富翁”的行列。

    随着香港完成了从转口港向工业化发展的转变,迎来了香港经济的全面起飞。在以后六七年中。香港塑胶花生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几乎每一个公共场所、办公室和每一个家庭的陈设和装饰都离不开塑胶花,甚至成为人们送礼的佳品。塑胶花生产的兴旺发达,给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实际收益,奠定其日后发展庞大事业的雄厚经济基础。独立创业,从塑胶玩具转向塑胶花,这是李嘉减跨入超级巨富行列的关键性步骤。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料同行所瞩目。

    李嘉诚既不屈服予命运,也不去等待上帝的恩赐,而是立足于苦干实干,勇敢开拓。因他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奇迹,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在努力拼搏中,遇到了几次发财致富、把事业推向顶峰的良好机缘,而他不畏冒险,抓住机遇,使自己越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