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章:不赖亲人独占鳌头
    当年仅14岁的李嘉诚四处寻找工作,却处处碰壁。曾有那么一天,当夜幕再次降临时,李嘉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找工作的结果一览无余地写在他失意的脸上。母亲这时却露出了难得的笑颜,迎向他说道:“苦命的孩子,你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听到母亲这句话,李嘉诚愣住了,泪水不住地在眼眶里打着转。这些日子里,他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辛苦和委屈,双腿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尽管如此,他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

    母亲给嘉诚擦干泪水,自己的眼泪却再也忍不住地夺眶而出了。母亲高兴地说道:“进了舅舅的公司,可以天天跟钟表打交道。这是一门好技术,日后准能发达。阿诚,你可要好好做,听舅舅的话。”

    谆谆教诲间,其实母亲仍然瞒着嘉诚。庄静庵并不忍心让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荡谋生,其间有多少酸苦他再知道不过了。他原本就有意让嘉诚进他的公司,但他又担心嘉诚找工作太容易了,将不思自强自力。故而先让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也只有经过了磨难,他才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想起先父的遗言及行为,他迅速作出这样的决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

    母亲直愣愣地望着嘉诚,以为听错了。嘉诚果断地重复一遍,母亲不再吱声。她发现儿子在清高这点上,太像他的父亲,并且比他父亲还要倔强。

    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强。多日以来遭受的种种挫折,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找到工作!

    母亲眼含热泪,心疼地同意嘉诚再去寻找工作,“孩子,事不过三,第三天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工作,那就一心一意地去你舅父的公司里做工去,好吗?”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次日的下午,李嘉诚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却要有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来做担保才能得到这份工作。

    李嘉诚高兴地不得了,他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回家中,对母亲说了这件事情。找一个保人,最好的就莫过于他的舅舅庄静庵,但这时舅父并不在家,嘉诚又实在等不及了,母亲无奈,只好随嘉诚先去茶楼里看一看。

    母亲到了茶楼,会见了老板,把他们一家人的不幸自始至终地向他讲述了一遍。老板也动了恻隐之心,答应让嘉诚的母亲做他的担保人,让嘉诚到茶楼来上班了。

    太多的苦难练就了李嘉诚倔强的性格。他不愿意接受舅父的荫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这份遗世独立的性格,使李嘉诚终成大器。

    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可以说,性格乃是命运。李嘉诚的人生轨迹就充分印证了这一命题。

    在茶楼工作一年之后,李嘉诚又出于对新的技术职业的向往,辞别了茶楼老板,到舅父开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

    在中南钟表公司里,李嘉诚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为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这个高升街店年纪最小的店员立刻关注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和分析,李嘉诚对钟表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成熟的看法。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辞别舅父庄静庵。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其时,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

    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这样的形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为日本人独占。

    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历史已经证实,后来的香港就正如李嘉诚所预言,以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迎合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继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惜又所幸的是,商业天才李嘉诚志不在此。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界的巨头,这其中是否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关联,就无从考证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李嘉诚此时的商业眼光已经具备了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