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历朝毁书大检阅
    家对面一所高中,每年六月都漫天飞雪白茫茫茫然一片,准准的。以为窦娥被校长拉操场砍了头,不是,是毕业生撕书泄愤。高三毁书俨然成为一种当代艺术,更吊诡的是这行为几乎成了中国少年成人礼。毕业扔课本,好像识字的人都干过,除了韩寒。这国家有个奇怪的风俗,终结或告别一个时代,总是以毁书来助兴。理由是“没‘输’才能赢,没‘输’就是赢,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皇帝腆着小肚皮举着打火机理直气壮地阐述。对,你最有资格说这话,嬴政嘛。嬴政焚书罄竹难书,所以不书了。书一书几次不太出名的毁书。

    政权更迭,输家书必定遭殃。经过秦汉战火,西汉末年目录学家刘歆整理国家图书馆做成藏书总目录《七略》时,发现两百多年只攒到13269卷。不久后的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宗室刘秀不服,干。这一万多捆竹简在流氓互掐中被打得支离破碎满地零落,拾捡后凑不成卷,只能去摇卦摊陪算命的骗人混日子。24年,赤眉军和更始军又互攻于长安,打得“礼乐分崩,典文残落”,这次碎得连算卦摊都不要了,只能批发给饭店当牙签。

    24年这一次打完,剩了点,刘秀还都洛阳时还有两千车竹简。东汉两百年再积累,据《封氏闻见记》说到汉明帝时有了六千车,“明帝尤重儒术,尔后撰录三倍于前”。其后是董卓之乱,汉献帝从洛阳移都长安时,准备把六千车书运走。但当时兵荒马乱,竹简太沉不运了,只运写在布上的书,结果引来哄抢,当兵的拿回营房当蚊帐床单用。“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缣帛上的墨是脱色的,兵士夜里滚床单,起床发现后背悍然复印了“君子好逑”四个大字,第二夜“好汉饶命”,第三夜好汉得逞“风吹草低耍流氓”。

    这事件影响深远,文身贴纸由此启蒙。

    最后只剩了70车。曹操拾掇亡书藏三阁,秘书做了书录《中经簿》,计9945卷。在此基础上曹魏集团继续攒,近三万卷时晋朝成立,交给了司马家。司马家接手后出现了一次诡异事件: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半夜挖魏襄王的坟,值钱的东西没多少,倒是抠出一堆蝌蚪文写成的竹简。蝌蚪文不好翻译,找杜蕾斯帮忙弄明白内容是跟《史记》不同的,从夏朝直到战国。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汲冢书”,一共29945卷。藏书质量一下上去了。

    不久,即爆发毁书无数的“八王之乱”,又下去了。“八王之乱”是八个都姓司马的王爷互掐的家族内讧。这事丢书更丢人。八王打得人仰马翻变成王八,都知道王八壳是书写甲骨文最好的材质。刚要写,311年“永嘉之祸”又爆发,甲骨文在晋朝复古梦破碎。“永嘉之祸”把西晋打得元气大伤,由此进入东晋。图书损毁更是惨重,“书籍十去其九”,东晋迁都后点检只剩3014卷。问管理员怎么回事?“抱歉,您在公元311年储存的文件已被王八蛋小秘书删除。”

    南北朝时代发生了毁灭性的焚书事件,555年,梁元帝萧绎将中国14万卷图书全部焚毁。前秦残余的图书,555年一次性销毁,中国文化遭到致命打击。辛辛苦苦一千年,一下回到类人猿。这次事件我在前文写过,不赘言。总的来说,南北朝的意思就是“我们从来不是东西”。

    隋唐两朝很注意搜集和整理书籍的。隋代北周,接收了周的图书。随后政府开始收书,挺下本,价格很诱人:“每书一卷,赏缣一匹,校写既定,本还其主。”这次收了大约37万卷。随即,宇文化及兵变焚烧宫殿,藏书全被火化,连《语文》都没留。好在炀帝有拷贝和转移硬盘的习惯,中国文化未被完全格式化,洛阳城剩下了86966卷副本。

    隋朝的书是很衰的。大唐武德五年(622),李世民得知这批藏书后命太府卿宋遵贵运到京师。走的是黄河水路,到三门峡撞了2元人民币后面的那个中流砥柱,咔嚓一声“砥柱舟覆”,翻了,完全格式化了。《新唐书》说“尽亡其书”,《封氏闻见记》则说打捞出一部分,“其所存者,十不一二”。这“一二”根本不能看,因为沾水,页面粘连文字串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至开元中定四部目录,唐王朝共计50852卷藏书。玄宗好藏书,跟隋炀帝一样为保险拷贝了副本,长安和洛阳两京各藏一套。很用心,设立专项制度防火、防虫、防霉……就是没防史思明和安禄山。“安史之乱,尺简不藏”,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这次情况跟武德五年稍有不同,有成本的书流失于民间。但阅读得很不愉快,上集在洛阳,看完不知道结尾很生气;下集在长安,只知结尾不知前因很迷糊。凑到一块才明白作者就是这么设计的,书名叫《没头脑和不高兴》。

    书籍在唐朝所遭受的伤害超出以往各朝,除了天灾人祸还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会昌五年(845),武宗李炎发现国民脱发现象严重了,群众全都去当了和尚没人干活了。于是驱佛,和尚必须回家,不走就强拆扒庙,财产充公。结果“毀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毁招提兰若四万余,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好像跟文化没啥关系。实际这次驱佛对文化传播的打击是要命的。当时中国正处在印刷术早期推广应用期,从事印刷业的基本都是和尚,也都是毕舁。这一烧一还俗,没人印刷了。于是学校接生意,要抄书找学生,罚写作文一百遍。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修补书库。代宗曾以千钱购书一卷,多年征集有了五万卷。881年黄巢攻陷长安开始放火。黄巢有点文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他写的,叫《咏菊入有点文化祸害文化才厉害,王八蛋把图书馆全烧了,索引都不留。知识分子就生气,愤然写下:不留图书不留种,黄巢菊花万人捅。

    古籍走到唐末,算是彻底完了。再继续下来的两宋还是烧。1126年金军攻陷汴京,拿到了当时宋朝的图书目录,大约有七万卷,第二年打进城内,凭目录收走了北宋全部藏书,还收了两个皇上。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北宋的东京,金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藉泥中”,扔了浪费烧了取暖。一烧,又特么热了,汗流浃背,脱衣服,光着身子大喊:“***啊!”这事“扒衣电影制片厂”拍了片子。

    扯蛋了,没烧,但是全扔了,以至于宋徽宗去东北没书看,跟儿子钦宗开发二人转去了。

    南宋在临安(杭州)继续收书,到蒙古进城之前收集了大约八万卷。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甚巨,又是书史一劫。书烧得热火朝天,蒙古人个个“大汗”,社会等级都特么烧乱了。

    战乱毁书大概就是这样。明清继续毁。这个倒可以理解,两朝国号“清明”,清明不烧纸,祖宗竖中指。

    说回我们对面的高中,是附中。斜视45度就是它依附的大学。大学也很有趣,每年七月准时奏响《十五的月亮》,董文华没出现,倒是招来一群懂文化收破烂的,拎大喇叭站宿舍楼下收书,“用过的书不值钱,十五的月亮十六元”。生意很兴隆。

    毕业卖书这事好像上过大学的都干过,除了韩寒。他没上过大四,莫说大四,就是小四,也没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