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婚礼七步走
    周公觉得男女不能瞎搞,将成婚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合卺七步,都有规定。为了更直观,周公跟媳妇一起演,演到“合卺”时媳妇死活不干了。苍井武藤几位老师在日本过不来,只好用两个葫芦瓢合二为一说,那事儿就这样。这就是“周公之礼”。结论:《葫芦兄弟》是A片!中国的婚礼仪式的分水岭在宋朝,蒙盖头坐花轿放爆竹这些习俗大概由此开始,到元明清逐渐丰富内容。此前这些仪式都没有,整个过程严肃庄重,甚至可以说肃穆。服饰以黑色或者极暗的黑红色为尊贵,一屋子黑客。婚礼仿佛追悼会,来宾若戴上墨镜,就是黑社会。

    纳采,即是提亲。男家雇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主人在庙堂上设筵席,筵席以西方为上以示郑重。媒人身穿玄端服而来。“玄端”是一身黑礼服,这时候造型特别《这个杀手不太冷》,让,雷诺黑衣黑裤手里抱着一盆花,媒人手里则抱着个大雁。这个鸟是至关重要的道具,它在后面的仪式上不断出现。主人穿好礼服迎出门,这时造型开始国产电影化——《小二黑结婚》。男主人的服装和媒人一样必须也是黑色,两个黑人碰面说什么?不是谈亚非拉局势,说结婚。先装模作样鞠躬,主人鞠躬媒人不搭理,造型如同分开的“h”,到庙堂前还要鞠躬,这次是两人面对面互相鞠躬,离得特别近容易撞头,于是两人造型变成“M”。接下来俩人不断抬头、低头、低头、抬头……很容易晕菜,所以上古媒人考核时,低血糖患者初试即被淘汰出局。

    问名与刚才纳采同时进行,不是问女方的名字而是问生辰八字,媒人再把男方的八字交给女方家。媒人回来后进入第三步:纳吉。双方把八字供在祖宗牌位前,三天之内家里没有坏事发生就开始算卦,若八字合,下一步,不合,拉倒。两个八正是十六,是溜,是留,全看它。

    第四步“纳徵”。周礼规定:“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燻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这个“币”就是彩丝、布匹,后世“彩礼”一词即出于此。这是周朝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现在的聘礼比过去还简单,拿张纸给丈母娘就行,是的,我是说房产证。

    纳徵环节还是要送大雁,稍后的迎亲它还会出现,上古婚仪如此热衷大雁,是因为它知时节,到了季节该向南就向南,寓女方也要学它,向男!向男!另,飞行时造型统一,长幼有序,守规矩不逾越。中国传统特别注重家庭关系的尊卑秩序,于是古人自作多情认为它是最好的代言。可怜这鸟天性竟被如此诠释,以至于丢了性命,“雁过留鸣”活生生变成“雁过留命”。

    接下来是“请期”,也就是订结婚的日子。这天还是要送一只大雁。为什么大雁飞“一”字造型时候多过“人”字造型?“人”那一撇都让人给打掉送礼用了。噫,真他娘不是人。

    接着“亲迎”——就是娶媳妇的迎亲,中国的亲迎都是男主角亲自迎接,只有皇帝在家等媳妇自己上门,叫外卖和宅急送若是供祖师爷,可以考虑他。这天黄昏,新郎开着马车去新娘家。必须是黄昏。汉代大儒郑玄的《三礼注》说:“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昏因。”男方黄昏到女方迎亲,女随男出门,便是“婚姻”一词起源。新郎带着伴郎迎亲,还是黑礼服,婚车也涂成黑色,在黄昏的街上一路狂奔,仿佛回巢的乌鸦。车队到女家大门外停下。新娘梳好发,穿浅绛色衣缘的丝衣,面朝南站在房中。陪嫁的穿黑色丝质礼服加上条披巾,站她右边。其他人站在身后,全程雇佣白展堂点穴,一动不许动。老丈人穿黑礼服到大门外迎新郎。面朝西两拜,新婿面朝东答拜。进门,新郎这时手里还要拎着一只大雁……从门口到大堂俩人继续不停鞠躬,腰椎间盘突出到跟单峰骆驼一个样。老丈人上大堂,面朝西,新郎面朝北磕头两次转身就走,新娘紧跟着他出门。老丈人目送,心道:小子,轮到你遭罪了!嘎嘎嘎……发出银铃般笑声。

    夫家的新房早就布置好了。婚宴很简单:猪肉,十四条小鱼,一对腊兔。吃!两个葫芦瓢,倒上酒,喝!这是最后一步“合卺”,吃喝完干嘛?该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