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不愿接受的事实
    第二天天气晴朗,上午十时,王林准时开车把张教授接到了茶楼。

    这茶楼离王林家所在的小区不远,在一条小河旁边,门前有两株柳树,长出的新枝透出新绿,随风飘逸。另外还有几株铁树和一些花草,风景很是优美。茶楼门口还挂了几只红灯笼,窗台上张贴着红色的剪纸,大门上挂着二个大红的中国结,显得很有农家特色。

    茶楼里面不仅有茶喝,还有个小厨房,到时也有简单的饭菜吃。茶楼里有聊天喝茶的、有下象棋的、也有打麻将的。

    刘莉和王西早已在茶楼等候。他们选择了一个位置较偏的小包厢。

    张教授、王林到来后,刘莉、王西四人围坐在一个茶几旁,泡了壶绿茶,边喝茶,边聊天。

    刘莉先详细介绍了王西自高二退学以来,到最近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情况,认为王西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看张教授有什么办法。

    张教授听了王西的情况说明,问了王西一些问题。王林作了一些补充。

    这时,张教授要王林和刘莉出去,她和王西单独谈一谈。

    王林和刘莉就去厨房点了几个菜,准备中午在这吃饭。

    约半个小时后,王西叫爸妈一起到包厢坐。经过张教授半小时的交谈,王西看上去心情好了许多。

    张教授说:“王西主要是学习太紧张了,考试压力大,又好强,还想考一本。导致出现了幻听、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多疑等一些心理问题。”

    “那有什么办法?”王林问。

    “我刚才和王西进行了交谈,了解了她最近的一些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和寝室同学相处的情况,也问了她不想学习的原因。”张教授说,“王西的情况还可以,我要她专心学习,不要过多在意其他同学的事。告诉她,其他同学学习好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与她没有关系。那个她认为喜欢她的男孩,其实不会象她想象的那样,毕业后都会各自回家,以后也不会有什么联系。他不会去自杀,他要回到广东父母那儿去,叫王西不用担心。”

    经过张教授的耐心开导,王西答应继续去读书。

    “要给她换个学习环境,不要去寝室住宿了,教室里面的座位也可建议老师换一换。”

    张教授继续说道。

    最后张教授单独和王林说:“王西的幻听和其它症状如果没有大的改善的话,你是学药的,是不是可以考虑给王西吃半片利培酮。”

    实际上,张教授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根据王西出现的症状,已经可以明确确定王西患了精神分裂症,只是王西目前的症状还算比较轻。作为精神分裂症,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直接告诉病人或其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王林是学药的,可能也懂一些医学知识。张教授就没有直接讲王西得了精神病,而是委婉地说出了一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新药。

    “什么药?”王林没听清楚。

    张教授用笔将“利培酮”三个字写在一张小纸片上面,递到王林面前。

    王林虽然是学药的,但几十年没有学习新的药学理论书籍了,对新药更是不太了解,又怕被认为无知,就回了一句:“哦”,顺带把纸条放进了衣袋里。

    中午,四人简单地在茶楼用了中餐后,王林开车送走张教授,刘莉和王西散步回到家中。

    下午回到家中,王林先上网查了“利培酮”这个药品,得知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接着,王林又在电脑上搜索了“精神分裂症”。

    对于精神分裂症,王林在网上搜索词条的解释是: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精神分裂症之主要征兆被认为是基本的思考结构及认知发生碎裂。这种解离现象据信会造成思考形式障碍并导致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的经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会自己表示有幻觉,或者,旁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表现受幻觉影响。患者也可能表达明显妄想信念。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

    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一)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二)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三)情感障碍淡漠及情感反应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情感症状,此外,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抑郁及焦虑等情感症状也较常见情感。

    (四)意志和行为障碍多数患者的意志减退甚至缺乏,表现为活动减少、离群独处,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工作和学习兴趣减退,不关心前途,对将来没有明确打算,某些患者可能有一些计划和打算,但很少执行。

    (五)认知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缺陷的发生率高,约八五%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信息处理和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学习、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认知缺陷症状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思维形式障碍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阴性症状明显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更明显,认知缺陷可能与某些阳性症状的产生有关等。认知缺陷可能发生于精神病性症状明朗化之前(如前驱期),或者随着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而急剧下降,或者是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步衰退,初步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更明显。

    二、临床分型

    (一)偏执型这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青春型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显著的思维、情感及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典型的表现是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情感、行为反应幼稚,可能伴有片段的幻觉、妄想;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食欲、xing欲增强等。该型患者首发年龄低,起病急,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一般预后不佳。

    (三)紧张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患者可以表现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刻板言行,以及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冲动行为。一般该型患者起病较急,部分患者缓解迅速。

    (四)单纯型该型主要在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如孤僻退缩、情感平淡或淡漠等。该型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社会功能衰退明显,预后差。

    (五)未分化型该型具有上述某种类型的部分特点,或是具有上述各型的一些特点,但是难以归入上述任何一型。

    (六)残留型该型是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之后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性格的改变或社会功能的衰退。

    三、精神分裂症诊断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本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五、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注意单一用药原则和个体化用药原则。一般推荐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作为一线药物选用。第一代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使用。部分急性期患者或疗效欠佳患者可以合用电抽搐治疗。

    10%-30%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无效,被称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王林认真地看着词条的内容,逐条对照王西的症状:一、感知觉障碍中,王西已出现幻听,说坐在后面的男同学总是在对她说话;二、思维障碍中,已出现被害妄想,王西担心同学自杀,又认为寝室里的其他同学在她的食物里放了药;三、情感障碍中,王西已显得情感淡漠;四、意志和行为障碍中,王西很少和同学交往,不太主动讲话。根据这些症状,可以确定王西确实患了精神分裂症。

    王林不敢相信这一结果,也不愿意相信这一结果。

    他及时用QQ找到一个北京某大医院工作的网友,要网友问一下他们医院精神科的教授,象王西这种情况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隔一会儿,网友从QQ上告诉王林,精神科的教授说:“肯定不是精神病,哪来那么多的精神病,现在学校里很多孩子都这样。”教授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谈心交流,要多带孩子到外面去走走,参加集体活动,多搞锻炼,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服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那些药副作用多,而且多数具有依赖性。

    听了网友的答复,王林提着的心放了下来,有了一丝宽慰。他真的希望王西患的不是精神分裂症,就是一般的心理障碍。

    在省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林还有一个大学同班同学曾小妮在医科大附属医院的药房上班。王林与曾小妮两人在学校的关系还可以,也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他打电话给曾小妮,请曾小妮去问一问她们医院的精神病科的教授,看王西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精神病,需不需要服药。

    曾小妮后来告诉王林,王西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建议王林多给她开导,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集体活动,多出去走走,不用服药有的也可康复。曾小妮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她高中一位女同学的儿子曾经得了精神分裂症,也是产生了幻听,总是认为同学要害他,同学去医院请教教授,教授认为服药副作用太大,而且一但服药,就很难停药,建议她多关心孩子,交流开导,与孩子一起陪读,不要服药。同学听从了教授的建议,到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子,一起陪读,后来儿子慢慢地好了,还考上了重点大学,并且读完书参加了工作,现在结婚生子,一家人很幸福。

    曾小妮还告诉王林,她哥哥一直也有精神分裂症。哥哥在农村做农活,开始发病时,吃药了一段时间的药就好了,他认为已经好了就不愿意继续服药。自行停药后一年后,就又复发了。现在哥哥需要常年服药,嫂子离婚改嫁了,哥哥单身一人带个孩子在家。曾小妮建议王西暂时不要服药,希望通过王西多运动锻炼,家人多与王西沟通交流,帮助王西度过难关,逐渐康复。

    王林将网友和曾小妮的建议告诉了刘莉,两人决定暂时不给王西服药,都希望通过多和王西谈话交流,或考试后通过心理咨询给予心理干预和辅导,来克服王西的心理障碍。